郝紅衛(wèi),劉東珍,張惠芳
(北京市延慶縣婦幼保健院,北京 102100)
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VVC)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臨床調(diào)查顯示70%-75%的婦女一生至少感染1次,而其中40%-45%的女性可出現(xiàn)復發(fā)情況,因此其為嚴重影響廣大婦女健康的高發(fā)疾病[1]。因為本病易于反復發(fā)作的特點,對其治療除要考慮到治療總有效率外,復發(fā)率的控制也是需要重點干預的方面[2]。本文中我們就陰道用乳桿菌活菌膠囊輔助治療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VVC)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研究,現(xiàn)將結果總結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月至12月于本院進行治療的280例單純性VVC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各140例。對照組的140例患者中,年齡19-50歲,平均年齡(40.1±4.5)歲,病程2.0-56.5d,平均病程(27.3±5.2)d,其中初次感染者53例,復發(fā)患者87例。觀察組的140例患者中,年齡18-50歲,平均年齡(40.2±4.3)歲,病程2.0-58.0d,平均病程(27.6±5.1)d,其中初次感染者54例,復發(fā)患者86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及是否初次感染等方面的數(shù)據(jù)均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有明顯的臨床癥狀體征,于陰道側壁上1/3刮取分泌物,置顯微鏡下可見假絲酵母菌菌絲。
1.3 治療方法:治療組每晚放一粒硝呋太爾制霉素陰道軟膠囊(北京朗依制藥有限公司)于陰道穹隆處,連續(xù)6d,后每晚放陰道用乳桿菌活菌膠囊(內(nèi)蒙古雙奇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一粒,連續(xù)5d,共11d,為一療程,于下次月經(jīng)干凈后重復使用一療程;對照組每晚放一粒硝呋太爾制霉素陰道軟膠囊于陰道穹隆處,連續(xù)6d,為一療程,于下次月經(jīng)干凈后重復使用一療程。后將兩組患者治療后1個療程及2個療程的總有效率、Sobel評分及治療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的復發(fā)率進行統(tǒng)計及比較。
1.4 療效評定標準:①Sobel評分標準主要為對患者的外陰瘙癢、灼痛、黏膜充血及白帶增多等4個方面進行評估,每個方面均以0-3分為評分范圍,且嚴重程度與分值成正比。②治療效果:以患者癥狀體征評分均為0分,且陰道分泌物檢查陰性為痊愈,以患者的癥狀體征評分較之前改善幅度在30%及以上為有效,以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傆行槿陀行е汀?/p>
1.5 統(tǒng)計學處理:軟件為SPSS18.0,計量與計數(shù)資料分別進行t檢驗與卡方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1個療程與2個療程的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治療1個療程與2個療程的治療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1個療程與2個療程的總有效率比較 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Sobel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的Sobel評分標準中的外陰瘙癢、灼痛、黏膜充血及白帶增多評分均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而治療后1個療程與2個療程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Sobel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不同時間的復發(fā)率比較:觀察組治療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的復發(fā)率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具體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不同時間的復發(fā)率比較 n(%)
根據(jù)2004年VVC診治規(guī)范(草案)要求,對于單純性VVC患者,應首選陰道局部用藥[3]。藥敏實驗結果顯示,陰道假絲酵母菌對制霉菌素耐藥性最低,有更好的抗假絲酵母菌的作用,可作為治療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VVC)的首選藥物,故我們使用硝呋太爾制霉素陰道軟膠囊作為治療藥物。乳酸桿菌是維持正常婦女陰道菌群平衡及陰道PH值的重要因素,是治療VVC時有效的輔助用藥。使用后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復發(fā)率。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VVC)在女性生殖道感染中占有很大比例,很多婦女因用藥不當,反復發(fā)作,苦不堪言。
本文中我們就陰道用乳桿菌活菌膠囊輔助治療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VVC)的臨床療效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其較單純采用硝呋太爾制霉素陰道軟膠囊進行治療的患者表現(xiàn)出更高的治療總有效率,且其更為快速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癥狀體征,另外對于患者治療后的復發(fā)率也得到更為有效的控制,從而全面肯定了其療效。
[1] 曹澤毅.中華婦產(chǎn)科學[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1354.
[2] 樂杰.婦產(chǎn)科學[M].第7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39.
[3] 夏艷,金志軍.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治療的研究進展[J].國際婦產(chǎn)科學雜志,2011,38(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