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梅,孫 輝
(1.北京市海淀區(qū)萬壽路醫(yī)院精神科,北京 海淀 100036)2.北京市海淀區(qū)精神衛(wèi)生防治院精神科,北京 海淀 100091)
癡呆患者的精神行為癥狀(BPSD)通常指各種癡呆患者表現(xiàn)出的行為紊亂及精神癥狀,近年來老年癡呆精神行為癥狀發(fā)病情況有上升趨勢,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家屬也造成了較大的精神和經(jīng)濟壓力。同老年癡呆的認知功能比較,老年癡呆的精神行為癥狀臨床治療效果進展情況較好,本研究以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老年癡呆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喹硫平治療老年癡呆精神行為癥狀取得了較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58例老年期癡呆患者,患者年齡在65-87歲之間。其中男性32例,女性26例,VD22例,AD27例,9例為其他類型癡呆,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國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對患者進行隨機分組,研究組30例采用喹硫平治療,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平均年齡69.2±8.4歲;患者平均病程為4.1±2.2年;(BEHAVE-AD)評分為17.2±7.8分,(MMSE)評分為9.0±5.6分,(ADL)評分為56.9±13.7分,(CMAI)評分57.1±16.8分;對照組28例采用利培酮治療,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平均年齡為70.1±7.9歲,患者平均病程為4.0±2.4年;(BEHAVE-AD)評分為17.1±7.7分,(MMSE)評分為9.1±5.5分,(ADL)評分為57.1±12.9分,(CMAI)評分57.4±16.7分,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研究組喹硫平治療的起始劑量為25mg/d,后期根據(jù)患者的實際病情進行調整,劑量范圍控制在50mg/d至400mg/d時間,本組患者平均劑量為(135.5±75.5)mg/d。對照組利培酮的起始劑量為0.5mg/d,后期根據(jù)患者的實際病情進行調整,劑量范圍控制在0.5 mg/d至2.0mg/d,本組患者平均劑量為(1.1±0.5)mg/d。連續(xù)進行8周治療,在治療期間未進行其他抗精神病藥物合并使用,對于嚴重失眠患者適當給予唑吡坦。
1.3 療效評定:采用AD病理行為評定方式對各治療周期療效進行評定,AD病理行為評定量表減分率在30%至60%視為有效,AD病理行為評定量表減分率視為>60%為顯效,AD病理行為評定量表減分率低于30%視為無效[1]。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采用X2和t值進行檢驗。
2.1 療效比較:研究組顯效8例,有效17例,無效5例,有效率83.3%,對照組顯效5例,有效15例,無效8例,有效率71.4%,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情況
2.2 行為評定比較:采用喹硫平治療老年癡呆精神行為癥狀在治療2周、4周時患者晝夜紊亂因子以及攻擊行為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不同治療階段AD病理行為評定量表減分值相應比較情況
2.3 不良反應:治療期間研究組在用藥2周前后出現(xiàn)5例不良反應,其中失眠1例,嗜睡2例,便秘1例,血壓升高1例。對照組出現(xiàn)8例不良反應,其中失眠2例,頭暈3例,便秘1例,肢體輕度震顫2例。兩組不良反應癥狀都較輕微,未做特殊處理。
臨床約有60%左右的老年癡呆患者有較明顯的精神癥狀和行為癥狀,老年癡呆精神行為癥狀也是老年患者住院治療的主因[2]。近年來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進行老年癡呆精神行為癥狀治療的研究日益增多,并取得了明顯進展[3]。本研過對喹硫平和利培酮治療老年癡呆精神行為癥狀進行比較評估,結果顯示,喹硫平顯效8例,有效17例,無效5例,有效率83.3%,利培酮組顯效5例,有效15例,無效8例,有效率71.4%,兩組療效均比較顯著,而采用喹硫平治療老年癡呆精神行為癥狀在治療2周、4周時患者晝夜紊亂因子以及攻擊行為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由于大部分老年癡呆住院治療患者精神行為癥狀多表現(xiàn)為攻擊行為和晝夜紊亂[4],所以采用喹硫平治療效果更加直接和明顯。
作為一種非典型多受體抗精神病藥,喹硫平能夠與患者腦內與D1、D2、5-HT2受體進行結合[5],其中和5-HT2受體借還強度更高,能夠有效阻斷D4受體,從而實現(xiàn)緩解陽性癥狀的作用,同時可以進一步減少椎體外反應[6]。由于AD和VD在老年癡呆患者中占比較高,其發(fā)病情況特異性較強,應以小劑量開始給藥,逐步增加藥量,確保用藥安全,患者耐受。
[1] Devanand D P,Jacobs D M,Tang M X,et al.The course of psychopathologic features in mild to moderate Alzheimer disease[J].Arch Gen Psychiatry,1997,54(2):257-263.
[2] Margallo-lana M,Swann A,O'Brien J,et al.Prevalence and 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of behaviou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mongst dementia sufferers living in care environments[J].Int Geriatr Psychiatry,2001,16:39-44.
[3] 馮少慧,王銳,曾林,等.喹硫平治療老年癡呆病人精神行為癥狀研究[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5,15(3):177.
[4] Burns A,Lawlor B,Craig S.Assessment scales in old age psychiatry[M].London:Martin Dunitz Ltd,1999.73-125.
[5] Fujikawa T,Takahashi T,Kinoshita A,et al.Quetiapinetreatment for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senile dementia of Alzheimer type[J].Neuropsychobiology,2004,49:201-204.
[6] Lalonde P.Evaluating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predictorsof clinical effectiveness[J].Can Psychiatry,2003,48(3):3S-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