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鈞陽,楊綱華,鐘梅英,盧增停,葉燕紅
(廣東省中山市小欖人民醫(yī)院麻醉科,廣東 中山 528415)
近年來我科在神經刺激儀引導下行喙突旁入路連續(xù)臂叢神經阻滯應用于前臂手術麻醉及術后鎮(zhèn)痛,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間ASA分級I-Ⅱ級,擇期行前臂手術的患者100例,年齡20-65歲。除外羅哌卡因過敏、穿刺部位皮膚破潰感染、嚴重心肺疾患、穿刺側上肢神經病變或電擊傷、慢性疼痛治療及藥物成癮史、無自控鎮(zhèn)痛泵使用能力者。
1.2 術后鎮(zhèn)痛方法:患者術前均未用藥,所有患者均在神經刺激器(德國貝朗,Braun)引導下行臂叢神經阻滯。
Ⅰ組患者接受喙突旁入路臂叢神經阻滯?;颊呷∑脚P位,上肢放于體測任意舒服的位置,確定肩胛骨喙突并在體表標記。從喙突體表標記向足側2cm,再向內側2cm,將此點作為穿刺點[1]。使用連續(xù)臂叢神經阻滯包中的穿刺針連接神經刺激器,電流強度為1mA,垂直于皮膚進針,當針尖刺入胸小肌和肩胛下肌時,患者有異感向肘以下傳導并出現(xiàn)前臂伸腕肌群、魚際肌顫搐,逐漸調小刺激電流至<0.3mA,如仍能維持異感及肌顫搐,說明穿刺針已相當接近臂叢神經血管束,回抽無血無氣體后注入0.375%羅哌卡因30mL,保持體位和穿刺針位置不變置入導管(0.45mm×0.85mm,長度400mm),導管頭端超過針尖1cm以上,回抽無血后將導管妥善固定于皮膚并加以保護備用。
Ⅱ組患者接受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颊呷∪フ硌雠P位,頭偏向對側,患側上肢垂直放松平貼身旁,充分暴露頸部。令病人抬頭確定前、中斜角肌間隙。術者左手示指沿間隙下移,直至觸到鎖骨下動脈。示指下壓患者出現(xiàn)手臂麻木感,即可確定此處為肌間溝。再確定頸橫突或環(huán)狀軟骨作一連線,與肌間隙交點即為穿刺點[2]。使用連續(xù)臂叢神經阻滯包中的穿刺針連接神經刺激器,電流強度為1mA,垂直于皮膚進針,當針尖刺入肌間溝時,患者有異感向上臂及前臂傳導并出現(xiàn)肱二頭肌顫搐,逐漸調小刺激電流至<0.3mA,如仍能維持異感及肌顫搐,說明穿刺針已相當接近臂叢干,回抽無血無氣體后注入0.375%羅哌卡因30mL,保持體位和穿刺針位置不變置入導管(0.45mm×0.85mm,長度400mm),導管頭端超過針尖1cm以上,回抽無血后將導管妥善固定于皮膚并加以保護備用。
術畢兩組患者均接電子自控鎮(zhèn)痛泵,藥物為0.15%鹽酸羅哌卡因100mL,背景輸注速度2mL/h,PCA量1mL,鎖定時間15min。
1.3 觀察指標:評價和記錄術后0h、4h、8h、12h、16h、24h、36h、48h和60h患者的VAS評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記錄患者術后的脫管率。鎮(zhèn)痛結束4周后通過電話隨訪患者有無手術側肢體感覺、運動障礙。
1.4 統(tǒng)計分析:用SPSS12.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數(shù)據(jù)均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一般資料用單項方差分析;VAS疼痛評分的比較,用多個獨立樣本非參數(shù)的Kruskal-Wallis H檢驗。
2.1 一般資料:兩組患者的年齡、身高、體重、性別構成、手術時間、麻醉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
Ⅰ組:患者接受喙突旁入路臂叢神經阻滯;Ⅱ組:患者接受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
2.2 鎮(zhèn)痛評分:Ⅰ組在術后8h、12h、16h、24h、36h的鎮(zhèn)痛評分均優(yōu)于Ⅱ組(P<0.05);鎮(zhèn)痛結束后拔除導管,所有患者上肢肌力均在3h以內完全恢復;鎮(zhèn)痛結束4周后電話隨訪,所有患者均未出現(xiàn)置管部位感染、血腫及手術側肢體感覺、運動障礙。鎮(zhèn)痛評分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VAS疼痛評分的平均秩次
2.3 脫管率:Ⅱ組在術后24h、36h、48h的脫管率明顯高于Ⅰ組(P<0.05),脫管情況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段脫管率的平均秩次
前臂的皮神經包括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前臂外側皮神經和前臂后側皮神經。前臂內側皮神經來自C8-T1,分布于前臂內側的前面和后面的皮膚;前臂外側皮神經來自C5-C8,分布于前臂前面外側皮膚;前臂后皮神經來自C5-C8,分布于前臂背側皮膚。
前臂手術需阻滯C5-8和T1神經根形成的臂叢的所有支[3]。
肌間溝入路臂叢阻滯容易阻斷臂叢的上干(C5-C6)、中干(C7),卻對下干(C8-T1)阻滯不全從而導致肘部以下尤其是尺側手術時麻醉效果不佳[3],且肌間溝入路進針深度較淺,置入導管深度小,加上術后頸部活動等因素會導致脫管率高及導管移位。
腋路臂叢阻滯水平位于臂叢的末端,適用于前臂和手部手術,然而肌皮神經在腋窩處已離開了臂叢神經血管束,Vester-Andersen等報道,腋路臂叢阻滯即使局麻藥量達到80mL仍不一定能將肌皮神經阻滯[4],故麻醉效果受到影響,常需復合相應單支神經阻滯。雖然腋鞘可放入留置針或導管進行連續(xù)阻滯,但是腋窩部疏松結締組織較多,一旦感染可向前后交通的間隙擴散,引起嚴重并發(fā)癥。
臂叢神經出第1肋后,從喙突內側走向外下,于喙突內下方通過胸小肌深面,迂回繞腋動脈行于腋鞘,各神經位置較集中。于此處行臂叢阻滯可取得相對完善的效果。喙突旁入路臂叢神經阻滯可在神經束平面阻滯所有的神經[3],成人臂叢距喙突最近處約2.25cm,進針深度平均3.8cm[1],由于穿刺部位較深,進針時針體容易彎曲,誤入血管,進針角度過于偏內有可能導致氣胸[3]。神經刺激儀引導下可以使定位準確,如果輔助以超聲引導在避免氣胸并發(fā)癥方面應該更為有利。由于導管置入較深且術后局部活動度小,故而脫管及導管移位發(fā)生較少,同時對患者生活影響不大,從而提高患者滿意度。
低濃度的羅哌卡因可產生感覺運動分離作用,在術后鎮(zhèn)痛中使用有良好的鎮(zhèn)痛作用,不會造成患者手術側肢體麻木的感覺,停用連續(xù)阻滯后患者肌力恢復快,術后隨訪未見神經并發(fā)癥。
[1] Michael F,Mulroy,韓建閣,等譯.區(qū)域麻醉圖解操作指南[M].第3版.天津:天津科技出版公司,2005.111-125.
[2] 李仲廉,鄭寶森,王子千,等.神經阻滯學[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1.169-172.
[3] 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等.現(xiàn)代麻醉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054-1061.
[4] Ronald D.Miller,曾因明,鄧小明,主譯.米勒麻醉學[M].第6版.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6.1704-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