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曄,段玉香,楊海峰,胡 峰
(上海市長寧區(qū)同仁醫(yī)院呼吸科,上海 長寧區(qū) 200050)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世界范圍內(nèi)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也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過去20年哮喘的發(fā)病率顯著增加,我國哮喘的患病率為1%-4%,如診治不及時,隨著病程的延長可產(chǎn)生氣道不可逆性狹窄和氣道重塑,因此合理的防治和監(jiān)測至關重要。2004年,Nathan等設計出一種評估哮喘控制的簡易方法,即哮喘控制測試(asthma control test,ACT)[1],通過回答有關哮喘癥狀和生活質(zhì)量5個問題的評分進行哮喘控制水平的自我評價。2006年全球哮喘防治創(chuàng)議(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2]和2008年我國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3],都將肺功能指標作為哮喘診斷和病情嚴重度分級的客觀監(jiān)測標準,并將患者的肺功能作為哮喘評估、治療和監(jiān)測的重要調(diào)整指標。為此我們對我院的哮喘患者加強了治療前后的哮喘控制測試ACT和肺通氣功能檢測,以自我評估病情和客觀指標相結合,使規(guī)范治療的依從性明顯提高,對資料完整的78例患者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在本院呼吸科就診的哮喘患者78例,其中男40例,女38例,年齡18-79歲,平均(45.6 4±1.8)歲。診斷符合2008年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修訂的支氣管哮喘診斷標準[3]。
1.2 方 法
1.2.1 ACT:就診時,患者理解并在醫(yī)務人員面前填寫完成ACT各項內(nèi)容,ACT涉及患者在過去4周內(nèi)的哮喘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呼吸困難、哮喘癥狀、急救藥物使用和哮喘對日常生活影響5個項目,每項目最高得分5分,相加即為ACT得分。25分為哮喘完全控制,20-24分為良好控制,10-19分為未控制,<10分為完全未控制
1.2.2 肺通氣功能測定:于入選時和規(guī)范化治療6個月結束時進行肺功能檢查:測定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FEV 1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預計值),呼氣峰流量(PEF)、PEF占預計值百分比(PEF%預計值)。根據(jù)實測值與預計值相比所達到的百分率將肺功能異常分為4度:≥80%為正常,60%-79%為輕度異常。40%一69%為中度異常,<39%為重度異常,觀察ACT與肺功能各項指標的相關情況。
1.2.3 治療情況:患者根據(jù)哮喘病情控制分級制定治療方案,有癥狀時按需吸入緩解藥物沙丁胺醇氣霧劑(商品名:萬托林)治療,在6個月內(nèi)規(guī)范使用控制藥物沙美特羅氟替卡松吸入劑(商品名:舒利迭50/250μg)吸入治療,2次/d。所有患者臨床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緩解。
1.3 統(tǒng)計學處理:運用SPSS1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用±s表示,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相關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
堅持使用ACT評估哮喘控制78例,規(guī)范化治療6個月末ACT評分較入選時明顯提高。治療結束時哮喘患者ACT完全控制26例(33.3%),良好控制44例(56.4%),未控制8例(10.2%),完全未控制0,完全控制和良好控制為70例(89.7%)。入選時和治療6個月后ACT評分及肺功能指標檢測結果比較見表1。
表1 入選時和治療6個月后肺功能指標和ACT評分比較
表1治療前和治療后:治療6個月后,F(xiàn)EV1,F(xiàn)EV1%預計值、PEF、PEF%預計值較入選時均有明顯提高,ACT評分較入選時升高,ACT評分與FEV1%預計值,F(xiàn)EP%預計值均呈正相關(r=0.82,r=0.81 P<0.01)
ACT是近年推出的簡易評價方法,反映哮喘控制情況的不同方面。研究證實,ACT可較好地反映哮喘控制程度,進行哮喘的監(jiān)測管理,有助于檢出哮喘控制不良的因素。哮喘是一種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需要堅持長期規(guī)范化治療,其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對哮喘認識不足和依從性差。因此,哮喘的臨床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哮喘患者的管理。經(jīng)過我們的臨床觀察,大部分患者愿意接受ACT,ACT是對哮喘控制水平的可重復的評分,患者通過ACT能理解醫(yī)生的調(diào)整用藥,從而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增強患者對于哮喘管理的信心,提高哮喘管理的有效性。
本文資料提示:規(guī)范化治療6個月后ACT評分提高,明顯提高了哮喘的控制率和治療的依從性。因此,在臨床工作中,ACT具有以下特點:應用簡便和快速,方便解釋,適于患者使用,可操作性強。另外,本文資料還提示ACT評分與肺功能檢查的FEV1%預計值,F(xiàn)EP%預計值具有良好相關性,故在缺乏肺功能檢查的基層醫(yī)院可用ACT評分來指導治療、判斷療效。
[1] Nathan RA,Sorkness CA.Kosimki M,et al.Development ofthe asthma control test a survey for assessing asthma control[J].Allergy Clin Immunol,2004,113:59-65.
[2]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2006.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J].http://www.ginasthma.com
[3]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療效判斷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8,31(3):177.
[4] Zhou X,Ding FM,Lin JT,et al.Validity of asthma control test in Chinese patients[J].Chin Med(En91),2007,12(1):1037-1041.
[5] 丁鳳鳴,周新.哮喘控制測試方法在我國基層醫(yī)院的應用價值的評估[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09,8:628-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