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建建 吳吉鋒 彭紅星 劉 英 章淑芳 李公舜 羅來恒(江西省南昌市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 南昌330008)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指慢性肺胸疾病或肺血管慢性病變,逐漸引起肺動脈高壓,進而造成右心室肥大,最后發(fā)生心力衰竭的一類心臟病。是常見病、多發(fā)病。患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隨年齡增長而患病率增高。寒冷地區(qū)、高原地區(qū)、農(nóng)村患病率高。其原發(fā)病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最常見。病程常呈慢性、進行性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本研究在基礎治療外加用益氣養(yǎng)陰、化痰行瘀中藥治療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08年-2009年在我科住院的50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均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診斷標準[1],伴有肺部感染,低氧血癥,辨證屬氣陰兩虛,痰瘀互結(jié)且除外冠心病、心臟瓣膜病、心肌病等其他心臟疾病。隨機分為對照組20例和治療組30例。治療組30例中男21例,女9例;年齡56-80歲,平均(65.2±8.7)歲;病程7-22年,平均(13.2±3.1)年;心功能Ⅱ級 17 例,心功能Ⅲ級 13例。對照組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齡57-79歲,平均(66.2±9.6)歲;病程 9-25 年,平均(13.8±2.7)年;心功能Ⅱ級10例,心功能Ⅲ級10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嚴重程度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組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如改善通氣,解除支氣管痙攣,祛痰,強心,利尿及糾正水電解質(zhì)平衡等綜合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益氣養(yǎng)陰、化痰行瘀中藥(黃芪30g,附子6g,玄參20g,麥冬30g,五味子30g,葶藶子10g,杏仁10g,桃仁15g,浙貝母10g,黨參20g,川芎10g,浮海石15g),加水500mL武火煮沸,文火煎至200mL溫涼后飲用,2次/天,100mL/次,14天為一個療程。
治療期間觀察癥狀、體征變化情況,治療前后檢測PaCO2、PaO2,F(xiàn)EV1。
緩解:臨床癥狀消失,體征明顯減輕,心功能改善2級以上。好轉(zhuǎn):癥狀、體征均有減輕,心功能改善1級。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心功能改善不足1級或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見表1、2、3、4。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表2 2組動脈血氣指標比較(s)
表2 2組動脈血氣指標比較(s)
注:治療組內(nèi)治療前后,P<0.05;2組間治療后結(jié)果比較,P<0.05。
?
表3 肺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肺功能指標比較(s)
注:2組間治療后結(jié)果比較,P<0.05。
?
表4 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4 心功能指標比較(s)
注:治療組內(nèi)治療前后,P<0.05;2組間治療后結(jié)果比較,P<0.05。
?
2組患者在治療及隨訪過程中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肺心病是由肺組織、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變引起肺組織結(jié)構和(或)功能異常,產(chǎn)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動脈壓力增高,使右心室擴張和(或)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臟病[3]。中醫(yī)屬于肺脹、喘證、水腫等范疇,臨床以咳嗽、痰多、喘息、氣短胸悶、心悸、唇甲紫紺、水腫等為主要表現(xiàn),本病多見于老年人,其實質(zhì)是缺氧,可直接使肺、心血管平滑肌收縮,肺血管床減少,肺動脈痙攣,血容量增加及血黏稠度增高。
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病機為本虛標實。肺為“嬌臟”、“五臟之華蓋”,易受各種病邪的侵襲,肺主氣,司呼吸,肺失宣降則咳喘,氣不布津而成痰,病久則耗傷肺氣,導致氣血、津液運行分布障礙,津液失于輸布,聚而為痰,痰濕阻肺,肺失治節(jié),心主血,心血營運不暢終導致肺病及心,瘀阻血脈,瘀血阻絡,生血障礙,導致陰血虧虛。互為循環(huán),互為因果,至疾病反復發(fā)作。古人有“痰瘀同源、同病、痰瘀同治”之說。中醫(yī)學認為,痰、瘀兩者同屬陰邪,痰“流乎經(jīng)絡,郁于臟腑”,氣血營運不暢,血行郁滯而致瘀,這也是瘀血形成的重要原因;另外瘀血亦可致痰濁形成。唐容川亦在《血證論》中指出:“內(nèi)有瘀血,則阻礙氣道,不得升降。氣壅則水壅,水壅即為痰飲?!别龊吞档男纬膳c人體氣機失調(diào)密切相關,在治療痰瘀互結(jié)之證時必佐補氣理氣藥物,所謂“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痰盡消。僅用活血化瘀,則痰不能盡化;獨用化濕祛痰則瘀必留滯,故兩者必須兼顧。痰是瘀的初期階段,瘀是痰的進一步發(fā)展,治瘀可益氣行血,從而寓通瘀于補氣之中。故我們認為本病以氣陰兩虛為本,痰凝、血瘀為其病理基礎。治療多需標本兼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臨床效果,選用益氣養(yǎng)陰、化痰行瘀為治則。本觀察所用方中重用黃芪、麥冬為君,益氣養(yǎng)陰,玄參、黨參加強益氣養(yǎng)陰作用,葶藶子、杏仁、浙貝母、浮海石瀉肺平喘、化痰止咳,桃仁、川芎行氣活血,附子陽中求陰,共為臣佐之用。觀察結(jié)果表明,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益氣養(yǎng)陰、化痰行瘀中藥,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血氣分析和臨床癥狀。
[1]葉任高,陸在英.內(nèi)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 :86.
[2]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zhuǎn)標準[S].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6:56.
[3]陸再英,鐘南山.內(nèi)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