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一玭
摘 要:在宗教問題上,多元主義一直占主導(dǎo)地位,多元主義強調(diào)不同宗教間的交流對話,促進彼此理解與溝通,這種立場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多元主義作為一信念體系無法為反多元主義做出肯定的、積極的評價,這是多元主義的悖論。近年來排他主義對多元主義的攻擊,側(cè)面反映了這一悖論。分析多元主義和排他主義,揭示宗教對話的困境,引入理解的擴展性和收斂性這一對概念,以期更深刻地認識多元主義和排他主義。最后,從基督教拯救概念出發(fā),揭示多元主義與排他主義的相容性。
關(guān)鍵詞:多元主義;排他主義;理解;拯救;罪人意識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7-0042-03
在宗教問題上,多元主義一直占有主導(dǎo)地位,多元主義強調(diào)不同宗教間的交流對話,促進彼此理解與溝通,這種立場值得肯定。但是,多元主義作為一信念體系,無法為反多元主義做出肯定、積極的評價。這是多元主義的一個悖論:多元主義本身也是一種獨斷論。近年來排他主義對多元主義的攻擊,從側(cè)面反映出這一悖論。多元主義在文化上仍然有廣泛的認同者,宗教對話的困境和出路究竟在哪里?
一、多元主義與排他主義
多元主義思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產(chǎn)物,人們反思戰(zhàn)爭,逐漸認識到,只有對話交流才是不同文化與不同宗教和平共處的前提。從理論上看,多元主義放棄自己的優(yōu)越態(tài)度,保持開放、理解、接受的傾向,承認自己所持有的不是絕對的真理,虛心向?qū)Ψ綄W(xué)習(xí)。這樣一種態(tài)度也為大多數(shù)人所認同,尤其是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流行,更加推動了這一立場。
??藦恼雀拍畛霭l(fā)來論證多元主義。他的拯救概念和基督教拯救概念不同,是一種廣義上的拯救。不僅包括基督教中的上帝拯救,還包括佛教的解放。他們的共同點在于都是“從一種深深不滿的狀態(tài)到因為正確的與實在相連而無限美好的狀態(tài)的徹底變化的不同形式……用一個公式來說,人類生存從自我中心到一個新的、以神圣實在為定向的轉(zhuǎn)變的特殊化。每一個例子中,所宣布的福音都是,這一個無限更好的可能性實際上是有益處的,并且隨時隨地都可以被占有,或開始被擁有?!盵1]
作者的多元主義立場建立在拯救概念中的道德論證上。人與神圣實在的“屬靈”關(guān)系無法觀察,但是人的外在的道德行為大多可見,我們的探究只能是廣義的經(jīng)驗上的。對基督教而言,一個信徒最深的傾向就是一個從自我中心到實在中心的改變,從以自我為中心的考慮轉(zhuǎn)到作為上帝器皿的生活。我們從可以觀察到的外在的行為模式來評價這些“拯救計劃”,雖然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廣泛的道德共識,即所有偉大的宗教傳統(tǒng)都把愛和同情作為關(guān)注的核心,但是僅僅依靠外在行為來評判是一件十分困難或者說非常復(fù)雜的事情。不同時期不同地理環(huán)境,各種宗教表現(xiàn)不同,無法做出一個客觀的倫理上的比較。所以,無法證明一種宗教比另一種宗教能夠更好地產(chǎn)生愛與同情。
由此,??颂岬?,我們無法判斷一個宗教是否優(yōu)越于別的宗教。通過不同傳統(tǒng)提供的不同的拯救主張來趨近宗教多元論主張,他把拯救看做是從自我中心到實在中心的轉(zhuǎn)變。如果我們把世界上的宗教看作是拯救的范域,那么它們有共通性和一致性。即使是存在著終極概念的差別,比如對基督耶穌和佛信仰的不同,對神圣實在的不同的感知,對不同起源與天命邊界問題的回答和不同的歷史記憶,這些差異并不阻礙拯救概念,都是真理。
我們可以看到希克的多元論觀點強調(diào)開放的對話模式,是一種放棄自己宗教的優(yōu)越地位的寬容態(tài)度。這給了尋求宗教對話的人們以希望。但是,我們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一個缺陷,對于反多元主義者,多元主義的態(tài)度如何?多元主義還可以繼續(xù)保持開放、寬容的態(tài)度嗎?普蘭丁格對多元主義的反駁也正是如此。
普蘭丁格反駁了排他主義的指控。這些指控主要有:道德上:自高自大、唯我獨尊、武斷、口是心非、帝國主義或壓迫性的。認識上:不理性(irrational)和不能證明是有道理的(unjustified)。在反駁中,普蘭丁格對排他主義的定義是:一是對其他的信仰深有體會,并且他們的主張引起過你的注意和反思。反例,如果對于其他信仰不了解,也沒有反思,就不是一個排他主義者。二是問心無愧的認為有充足的論據(jù)證明一個論證,并且認為大多數(shù)理智而誠實的人如果了解之后也會承認這一命題的真理性。即不僅相信命題是對的,并且與之不相容的命題都是錯的。這才是排他主義。
普蘭丁格說道“我想要論證的是:排他主義既未必有知識上的過失,也未必有道德上的缺陷:而且,類似這樣的東西,在人類目前處境下,是完全難以避免的?!盵2]他論述的排他主義,并非獨斷地排他,而是同時思考其他宗教文化,力圖將其納入自己的理解體系。他寫道:排他主義者必須“完全注意到其他信仰,常常把它們引入自身的意識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思考多元主義問題,如自問這樣的問題:上帝是否真的把他自身和他的計劃向我們基督徒顯示了?或者,他并沒有向其他信仰顯示他自己?”[2]普蘭丁格認為任何一種立場都是排他主義,即使是多元主義,在持守多元主義的立場時,也同樣是一種排他主義。
排他主義者之間的對話如何可能?每種排他主義都是有一個圓滿的體系,體系之間只能是對話并引起沖突,在交流中碰撞,指出對方的生存困境和缺陷。如果自己的體系中能夠解決并逐漸擴充自己的體系的內(nèi)容這是一種發(fā)展,如果對自己不能夠理解的東西,排他主義者很容易加以拒絕。宗教信仰,是以情感為出發(fā)點,是一種情感上的實在性,①但是情感上的東西所引發(fā)的命題,只能是一種間接證明,②只有打破這種情感才有可能接受其他。如何才能打破這種自以為掌握真理的情感,這是各自的生存困境。排他主義立場和多元主義立場各自的困境如何消融?
二、理解的擴展性與收斂性
宗教研究中,不同宗教的沖突就在于彼此不理解,無法在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上達成共識,形成對話的平臺,由此可以看出,宗教對話問題根源在于理解。我們從理解這一概念出發(fā),再來分析多元主義與排他主義的困境所在。
首先,理解是一個賦義過程,對于一件事物的理解,就是對這件事物賦義。比如,我理解了杯子概念,就是我對杯子進行了賦義,比如杯子是立體的可以盛水的容器等等。但是,理解的賦義內(nèi)涵比概念認識要大,概念是可以說出來總結(jié)出來的東西,而語言在形成過程中會丟失一些內(nèi)容,理解卻是多元豐富的。其次,理解是主體和客體的一種關(guān)系。傳統(tǒng)意義上把理解看做主客二元論,理解是主體對客觀對象的把握。對象本身有確定的客觀意義,理解就是主體接觸對象并把握對象的客觀意義。
英國經(jīng)驗主義者首先批評了這種主客二元論思想。休謨認為人的認識起源于經(jīng)驗,經(jīng)驗只告訴人們關(guān)于經(jīng)驗的事情,當(dāng)人們追問對象的客觀意義時,就是超越經(jīng)驗。超越經(jīng)驗的東西我們無法知道。順著這個思路,康德發(fā)起了“哥白尼革命”??档抡J為,對象的認識是主體在先的,是主體預(yù)設(shè)了客體的意義所在,是主體主義的。我們在認識外在事物中,是主體根據(jù)自己的內(nèi)在認識結(jié)構(gòu)對對象賦予意義,對象的意義并不是客觀自在的,而是主體給予的?!拔覀冴P(guān)于物先天地認識到的只是我們自己放進它里面去的東西。”[3]
主體主義關(guān)于理解,我們發(fā)現(xiàn)有兩點基本特性:首先,主體理解是擴展性的,理解是對“待理解的對象”之理解;其次,理解是收縮性的,理解只能在一定的理解體系內(nèi)進行,因而理解是封閉的[4]。
理解的擴展性指理解是主體根據(jù)自身一定的概念結(jié)構(gòu)或心理定型對對象進行賦義。它有解釋一切的傾向。就是說,一件事物或一句話引起了主體的興趣,主體便試圖理解它。在面對外來事物時,主體渴望去理解它,并把它納入自己的理解體系內(nèi),以期擁有更大的理解力。如此,理解力就擴展了。
理解的收縮性是指當(dāng)主體要擴展自己的理解力時,會為該對象在自己的理解體系中尋找位置。在這種位置的尋找中,理解是受制于一定的理解體系。不管是納入還是否定都是一個理解過程。即使是擱置處理也是以一定的理解體系或者是信仰體系為起點。在理解中是無法脫離一定的信仰體系。
多元主義和排他主義中心關(guān)注理解的擴展問題。分歧在于路如何走?多元主義希望包容其他,否定自己,保持一種虛心學(xué)習(xí)的態(tài)度。但是,任何一種學(xué)習(xí)或者對其他的理解都是有出發(fā)點的,這個出發(fā)點正是自己的理解體系,否定自身的理解體系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否定自身,否定本身也是一種理解,也是需要一個起點,需要一個起初的理解體系。這么說來,多元主義的理解擴展之路是行不通的。而排他主義者看到了理解的收斂性,強調(diào)理解以一定的理解體系為出發(fā)點。理解者不可能否定自身的理解體系,注定是一個排他主義者。理解者如果能夠采取一種接受的態(tài)度,即從自身一定的理解體系出發(fā),在肯定自己的同時也能夠從其他信仰體系中吸取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從而使得理解進步。這個如何可能?人如何可能采取接受態(tài)度,動力又是在哪里?人的理解是以一定的信念體系為出發(fā)點,所謂的理解力的擴展也不過是這一信念體系的擴展,尤其是當(dāng)面對著敵對觀念,完全相反的觀念,理解如何擴展?比如多元主義者就無法為反多元主義信念做出積極的評價。多元主義堅守自己的多元立場,拒斥反多元主義者,本身不就是一種排他主義嗎?相互理解如何可能?
三、基督教拯救概念和罪人意識
闡述基督教拯救概念之前,我先簡要分析一下佛教和中國儒家對此的解決辦法。孔子在論語中就提出:“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懊舳脤W(xué),不恥下問”。儒家的解決之道是謙虛好學(xué)。佛教提出了“空”的概念,即是通過宣揚“空”打破人的執(zhí)著?!氨妼υ捳咴诼L路上每走一步幾乎都需要棒喝?!盵5]“棒喝”打破人們固執(zhí)己見、執(zhí)迷不悟的狀態(tài)。一個人在自己的理解體系中逐漸擴充圓滿時,就會執(zhí)迷不悟,為了看清自己的不足,往往需要當(dāng)頭棒喝?!鞍艉取苯柚庠诹α繌娦惺棺约旱睦斫怏w系解體,是對自身理解體系的解構(gòu)。
人受制于一定的理解體系,棒喝固然有助于擴展理解力,但棒喝中,最重要的是理解者的接受意識。若沒有接受意識或接受立場,人對于棒喝只能是否定和排斥。一個人的理解體系如果趨于圓滿,自身能夠消化很多東西,他的接受者立場就會逐漸喪失。即使懷有謙虛好學(xué)的態(tài)度,懷有擴展理解的愿望,還是無法做到成為一個完全的接受者。每個人都以一定的理解體系為出發(fā)點,即使是否定自身、否定自己的立場,也是以自身的理解體系為出發(fā)點的理解。放棄固執(zhí)只能是一廂情愿。這么說來,面對如此多元化的信仰,是不是不可能真正進行宗教對話?
我們再來分析基督教的解決思路?;浇桃肓苏雀拍詈妥锶艘庾R。拯救概念是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人間并被釘在十字架上,以上帝獨生子的身份來宣告父的旨意,并被作為替罪的羔羊流出寶血洗刷人的罪,以此來拯救世人。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雹倩浇虖娬{(diào)罪人意識,即罪人是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壞,這一點,從人們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就可以看出來。人們是無法在自己的理解體系中理解耶穌道成肉身,理解耶穌作為一個真理的擁有者的教導(dǎo)。而耶穌所宣揚自己就是真理,就是要強調(diào)真理擁有者對缺乏真理的人的拯救概念。拯救就是一種外在力量的插入,是完善者對缺乏完善者的拯救,而在罪人意識中強調(diào)罪人的接受者意識,如此,罪人才能放棄自己的理解體系。
我們注意到,拯救概念和罪人意識是不分離的。只有拯救概念,而無罪人的接受意識是無效的。而只有罪人的拯救意識而沒有拯救,也是行不通的,罪人無法放棄自己的理解體系,是無法擴展自己的理解的。理解和拯救概念是對立的。只有在罪人意識中,人對自己的不完善性和無法靠自己走向完善有深刻的認識,才能每時每刻保持一種接受者的立場。而此時的拯救者,基督教的神,是全知全能全善的,能給予罪人以幫助,能夠讓罪人走出自己的理解體系。理解的擴展,不是佛教和儒家的自我修煉或者是學(xué)習(xí)能夠習(xí)得的,完全放棄自己的理解體系這一動力必須是外在的。
在理解中,我們需要認識到不管理解如何擴展,都存在一個理解的原初點問題。原初點就是說,我們無法完全放棄自己的理解體系,而任何一種理解體系都會有一個原點,這個原地會把我們拉回到自己的體系內(nèi),理解的擴展最終是走向收斂。理解的真正的擴展或者說解構(gòu)就是要放棄這個原點。基督教強調(diào)“信”,就是放棄自己的判斷權(quán),無時無刻保持一種接受者意識。人在罪中是無法認識真理的,自己不知道真理而去判斷真理,最終只能是死路一條。獲得真理只能是真理的擁有者親自告訴沒有真理的人[6]。這種接受意識對人的理解體系是有解構(gòu)作用的。一般來說,人的理解結(jié)構(gòu)的排他性造成了理解力擴展的衰竭。但是,當(dāng)接受意識進入人的理解結(jié)構(gòu)時,人渴望體會完善者的心思意念,來吸收接受得到的理解。如果理解和自己原有的理解體系相吻合,就會加固自己的理解體系,如果發(fā)生沖突,就會出現(xiàn)理解力的解構(gòu)。在基督教中,因著相信,即使發(fā)生了自己不理解的事情,罪人意識使人放棄判斷權(quán),在理解力的解構(gòu)中進一步體會神的心思意念,重構(gòu)自己的理解力。此時的理解力容納了原有的理解結(jié)構(gòu)不能理解的因素,擁有了更大的理解力,這也是基督教所強調(diào)的“心意更新”。
四、結(jié)語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多元主義和排他主義問題的根源就在于理解問題。不管是多元主義還是排他主義,都要求宗教信仰之間的對話交流。理解的擴展性要求我們不斷去擴充理解,去寬容吸納別的信仰體系,但是理解的收斂性限制我們在自己的理解體系內(nèi)。針對這一困境,尤其是面對著宗教對話如何可能的問題,基督教的排他主義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思路。它的拯救概念和罪人意識,對解決理解困境中提供了一個方法?;浇痰呐潘髁x,由于拯救概念的參與,不再是一個封閉的排他主義,而是理解力能夠得到真正擴展的排他主義。
參考文獻:
[1]約翰·希克.宗教多元論與拯救[G]//邁爾威利·斯圖沃德.當(dāng)代西方宗教哲學(xué).周偉馳,等,譯.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1:680.
[2]普蘭丁格.多元主義:為宗教排他主義辯護(Pluralism: A Defense of Religious Exclusivism)[G]//Thomas Senor.The Rationality of Belief and the Plurality of Faith.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5:195.
[3]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6.
[4]謝文郁.拯救概念和人類理解困境[J].維真學(xué)刊,1999,(3).
[5]張志剛.路漫漫其修遠兮[J].維真學(xué)刊,1998,(3).
[6]謝文郁.恩典真理論[J].哲學(xué)門,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