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冀騁
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以追求“道”為最高目的。而“道”的內容主要是“仁義禮智信孝廉”,十三經除了《爾雅》外,都是講“道”的,故求“道”必須講經、學經。厚厚的十三經,不知白了多少少年頭,耗盡了多少聰明人的心和智,然而“道”是什么?“道”在哪里?仍然是一頭霧水。
求“道”而不知“道”、不得“道”,是中國舊知識分子的人生悲劇,也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私塾)的悲劇。
道在哪里?道在腳下,道在心里。道是實踐的,也是理性的。沒有實踐的“道”是虛“道”,是假“道”,沒有理性的“道”,是盲“道”,是幻“道”。實踐與理性的結合,才是真實的可行的“道”。
古人把“道”的目標定得太高,講得太玄,說得太好,而實際上又做不到,怎么辦呢?只好做假。所有的道學很多是假道學,很少有像哲學家斯賓諾莎那樣去親身實踐自己的倫理主張的。所以,滿口仁義道德者,大多是一肚子男盜女娼。對此,《儒林外史》做了很好的、深刻的文學描寫。所以說,將“道”的目標定低一點,讓“道”在人們的身邊,“道”在人們的生活中,從而“道”就是生活,才是可行的,真實的。
孔夫子說:“君子不器。”意思是說,君子不是一個具體的器皿,既不是螺絲釘也不是匕首、投槍。既然不“器”,則連作器之法、成器之理也不要了。故我們的傳統(tǒng)教育,沒有數(shù)學、化學、物理學、天文學,也沒有各種工程學。由于不求“器”,近代我們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鴉片戰(zhàn)爭的堅船利炮既打痛了我們,也打醒了我們。沒有“器”,無法保護“道”,“道”也行之不遠。雖說“道不遠人”,沒有“器”的支持,“道”只是空道。所以我們引進“器”,引進“器”的教育。數(shù)、理、化、天、地、生就這樣引進了。
引進后怎么辦?如何對待“道”?前人認為,“道”是中學的問題,“器”是西學的問題。曾國藩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然而中學的“體”能否容納西學的“用”,西學的“用”能否支持中學的“體”?“體”能脫離“用”而獨立存在嗎?“用”能脫離“體”而獨立發(fā)展嗎?只引進“用”不引進“體”或不改造“體”能行得通嗎?西方的“用”是在西方的“體”的基礎上生發(fā)的,是西方文化、制度、社會環(huán)境下的產物,脫離這個“體”,“用”能發(fā)揮作用嗎?顯然,會有矛盾。中國近代以來對世界的科學技術沒有什么貢獻,主要原因是只引進“用”,不引進“體”,只引進“器”,不引進“道”。所以“五四運動”要請進德先生和賽先生。賽先生進來了,也起了作用,而德先生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口頭上有,行動上無。至少在特定的一段時間是這樣。
現(xiàn)代的教育,無論是社會,還是學校,抑或是家庭,皆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從古代的只重視“道”的教育變?yōu)橹恢匾暋捌鳌钡慕逃?。雖然也講信仰,也講道德,也講精神,也講禮儀,但大多停留在課堂和教材里,停留在教師的口里和學生的試卷中,真正實行了的,幾希。
從小學到中學,這個培訓班,那個培訓班,學唱歌,學跳舞,學鋼琴,學書法,學外語,學奧賽,皆是“器”的教育,而其目的好像是為了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素質。然而這些素質皆為“器”的素質,不是“道”的素質,盡管“器”反映“道”,但“器”畢竟不是“道”?!暗馈钡乃刭|應包括信仰、道德、思想?!暗馈钡倪@些內容不僅要“教”,更重要的是要“行”。
尤其是大學教育,就業(yè)率變成了最高目標。社會、家長、政府對大學的要求,就是就業(yè),一畢業(yè)就能就業(yè),才是好大學。無論是專業(yè)設計,課程開設,教材編寫,皆以就業(yè)為目標,美其名曰開門辦學,面向社會辦學,實則將一所大學辦成職業(yè)技術學院,只講“器”的教育,不在乎“道”的修為??v使提倡“道”,也是遠離現(xiàn)實,遠離生活,遠離行動?!靶中?,眾妙之門”,成為教師談經的講壇,學生掙學分的所在。實際上,“道”就是走路,走路就是行動?!暗馈钡乃袃热菀谛袆又械玫襟w現(xiàn)。在行動中增強信仰,在行動中培養(yǎng)道德,在行動中豐富思想。沒有行動的信仰是偽信仰,沒有行動的道德是偽道德,沒有行動的思想不是自己的真正的思想。所以我們要使學生在行動中發(fā)現(xiàn)思想,在行動中提升思想,在行動中發(fā)展思想。
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有試錯和糾錯的機制。任何行為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確,百分之百合乎“善”、合乎“道”。讓人們在行動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糾正自己的錯誤,向善的方向,向“道”的目標奮進,從而成就自己。
履行“道”,要從小事做起,從日常禮儀、日常生活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履行心中的“道”,在生活中行“善”,而不是只在口號中行善,在文章中行道。
要行道,必須有行“道”的能力,故“器”的教育也是重要的。以“器”行“道”,以“道”引“器”,“道”、“器”相將,成就教育,成就人類。
所以,我們認為,“道”、“器”兼修才是最好的教育,偏向任何一方的教育都不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