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豹,程 蓉
(1.中南民族大學,武漢430074; 2.武漢紡織大學,武漢 430073)
刑事訴訟中申訴權之濫用及其規(guī)制
黃 豹1,程 蓉2
(1.中南民族大學,武漢430074; 2.武漢紡織大學,武漢 430073)
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存在刑事申訴權的主體濫用、內(nèi)容濫用、形式濫用和期限濫用。我國現(xiàn)行刑事救濟制度不完善,是基礎性原因;刑事再審制度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模糊,是制度性原因;公民維權意識單向無序上升和國家對申訴權的過度保障,是社會性原因。對刑事訴訟中申訴權濫用給予規(guī)制,需要加強法律意識的宣傳教育、增強申訴權人的權利意識和程序意識,嚴格規(guī)范再審程序。
刑事訴訟;申訴權;刑事救濟;濫用;規(guī)制
我國《憲法》和《刑事訴訟法》均規(guī)定公民有申訴的權利。一般來說,刑事案件經(jīng)過兩審法院的依法判決,就發(fā)生法律效力。給予錯誤裁判中當事人足夠的救濟途徑,這是人性和正義的必然要求。但我國目前對申訴權的關注更多在于保障,忽視了申訴權的濫用。現(xiàn)實生活中,申訴權主體濫用申訴權,嚴重影響了司法的正常秩序和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
“申”作為名詞,指地支的第九位,屬猴;用于記時,專指下午三點至五點。作為動詞,則是指陳述、說明,如申述、申斥、申辯、申冤等。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記載,律書曰:申者,言陰用事,申則萬物,故曰申;天文訓曰:申者,申之也;廣韻曰:申,伸也,重也?!吧暝V”的連用也出現(xiàn)的比較早,如《后漢書·王符傳》曰:“今冤民仰希申訴,而令長以神自畜。”《隋書·刑法志》曰:“有枉屈縣不理者,令以經(jīng)郡及州,至省仍不理,乃詣闕申訴?!边@里意思是向上級或上屬機關申述情由?!掇o?!分袑Α吧暝V”的定義是,公民對有關的問題向國家機關申述意見,請求處理的行為。申訴分為有兩種:第一,訴訟上的申訴。即當事人或其他有關公民對已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不服,依法向?qū)徟袡C關、檢察機關提出重新處理的要求;第二,非訴訟上的申訴。如我國《憲法》規(guī)定,我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1]?!掇o海》的這種分類方法為我國學界主流觀點,根據(jù)發(fā)生領域的不同,訴訟上的申訴又可分為民事訴訟中的申訴、行政訴訟中的申訴和刑事訴訟中的申訴。
我國1996年《刑事訴訟法》中出現(xiàn)“申訴”的條文有6個(2012年刑事訴訟法中為8個),分別涉及偵查、審查起訴、審判和執(zhí)行階段。刑訴法規(guī)定的相關主體向司法機關提起申訴,是否屬于一種權利?有人認為這種申訴僅僅是一種個人的任意行為,不將其視為一項權利,這種做法顯然是不符合我國《憲法》第41條的規(guī)定[2]。根據(jù)我國刑訴法的規(guī)定,申訴權的行使主體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被不起訴人、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罪犯;申訴權的針對內(nèi)容有偵查人員的刑訊逼供、檢察院的不起訴決定、已經(jīng)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等;申訴權的接受機關為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監(jiān)獄及其他執(zhí)行機關。可以看出,與上訴權相比較,申訴權的行使主體較為廣泛,行使階段從偵查到執(zhí)行均可。
申訴權的最高法律依據(jù)是我國《憲法》,刑事訴訟中的申訴權屬于憲法規(guī)定申訴權在刑事訴訟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對刑事訴訟中申訴權的規(guī)定,我國當前大多數(shù)刑事訴訟法學教材主要局限于審判監(jiān)督程序中的申訴權,這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有學者提出,按照憲法規(guī)定精神,應當賦予被害人對不批準逮捕決定的申訴權[3]。由于申訴權與上訴權不同,審判監(jiān)督程序中的申訴權僅僅是再審程序的材料來源之一而不是必然啟動再審程序,因此目前國內(nèi)學者更多關注于申訴權的保障。這種理解顯然是不全面的,權利不是絕對的,現(xiàn)代各國憲法一方面確認和保護自由權利,另一方面也對這種自由權利設定種種限制[4]。申訴權在我國現(xiàn)階段存在的問題,雖然主流是行使不足、保障不夠,但不可否認現(xiàn)實中的確存在一些申訴權濫用的情形,有悖于立法精神,需要警惕。
申訴權是刑事訴訟中當事人等主體所享有的一項重要訴訟權利。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這幾種申訴權均可能被濫用具體表現(xiàn)形式如下:
第一,刑事申訴權的主體濫用。刑事訴訟中申訴權的主體,廣義上包括偵查階段、起訴階段的有關當事人;狹義上專指有權對已發(fā)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提起再審要求的人。與1979年刑訴法相比,1996年刑訴法增加了犯罪嫌疑人的申訴權;將狹義申訴權的行使主體限定為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刪掉了1979年刑訴法中的“其他公民”,這使得申訴權的行使主體在1996年《刑事訴訟法》里有了較大的限制,這“一增一減”意味著申訴權的行使主體局限于訴訟當事人以內(nèi),非訴訟當事人不得行使該項權利。普通公民如果認為已經(jīng)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需要糾正的,不得行使申訴權,人民法院對于這種申訴一般按照來信、來訪處理。2012年《刑事訴訟法》在第114條增加了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利害關系人三類有權提起申訴的主體。申訴權主體僅限于以上人員,并且不同階段不同主體有權申訴的內(nèi)容不一樣,無申訴權的人員對于案件的處理結果不服、特定申訴主體對于非專屬權利不服等,均屬于申訴權利的主體濫用。
第二,刑事申訴權的內(nèi)容濫用。我國刑訴法涉及申訴的規(guī)定中,公安申訴、檢察申訴均未規(guī)定詳細的、具體的申訴理由(意味著“不服”即可),而審判監(jiān)督程序的申訴則在1996年刑訴法中增加了四點理由,該規(guī)定在2012年《刑事訴訟法》中得以延續(xù)。申訴的理由和內(nèi)容在最高院的《關于規(guī)范人民法院再審立案的若干意見(試行)》第7條得到進一步細化:有審判時未收集到的或者未被采信的證據(jù),可能推翻原定罪量刑的;主要證據(jù)不充分或者不具有證明力的;原裁判的主要事實依據(jù)被依法變更或撤銷的;據(jù)以定罪量刑的主要證據(jù)自相矛盾的;引用法律條文錯誤或者違反《刑法》第12條的規(guī)定適用失效法律的;違反法律關于溯及力規(guī)定的;量刑明顯不當?shù)?審判程序不合法,影響案件公正裁判的;審判人員在審理案件時索賄受賄、徇私舞弊并導致枉法裁判的。刑事申訴權人應當依次提出申訴,不符合以上情形的,人民法院有權不受理;經(jīng)過人民法院的說明解釋,申訴權人仍然強行、多次要求申訴的,屬于申訴權的濫用。
第三,刑事申訴權的形式濫用。刑事申訴權的形式濫用主要是指刑事訴訟中,申訴權人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申訴程序、申訴期限、申訴次數(shù)等,隨意濫用權利妨礙國家司法活動的行為。以審判監(jiān)督程序的申訴權為例,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根據(jù)最高法院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受理、審查申訴一般由作出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進行;直接向上級法院申訴的,上級法院一般交給作出生效判定的法院審查。從接受主體來看,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均可;從接受主體的級別來看,上級法院、下級法院均可??梢哉f,我國法律給予申訴權人的權利行使方式非常多,但在實踐中,由于法律沒有明確申訴的級別管轄,申訴權人可能向任何一級法院、檢察院提出申訴,會導致越級申訴、重復申訴等現(xiàn)象[5]。為了申訴的成功,申訴權人可能既向法院又向檢察院申訴,這樣顯然不利于司法機關正常的訴訟活動,浪費了國家寶貴的司法資源,導致申訴權人申訴權的濫用。關于申訴權的行使次數(shù),最高法院司法解釋規(guī)定,申訴權人對駁回申訴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訴;上一級人民法院經(jīng)審查認為申訴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應當予以駁回。因此,刑事申訴權行使次數(shù)一般為兩次,除非出現(xiàn)新的、充分的理由,否則人民法院不再受理。無新的、充分的正當理由多次申訴的,視為申訴權的濫用。
第四,刑事申訴權的期限濫用。我國刑訴法未對行使申訴權的期限作出明確規(guī)定,理論上講申訴權人任何時候都可以對生效判決提出申訴。但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81條明確規(guī)定,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期限為兩年,最高院在《關于規(guī)范人民法院再審立案的若干意見(試行)》中借鑒民訴法的相關規(guī)定,也要求人民法院對刑事案件的申訴人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后兩年內(nèi)提出的申訴,應當受理;超過兩年提出申訴,除非具有可能對原審被告人宣告無罪的、原審被告人在規(guī)定期限內(nèi)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訴但未受理、屬于疑難復雜重大案件三種情形之一的,否則不予受理。規(guī)定申訴權的行使期限,有利于維護國家法律的穩(wěn)定性和權威性,有利于維護已經(jīng)成型的社會關系。出于對國家司法資源和訴訟成本的考慮,任何一種法律程序都有其終結點[6]。根據(jù)最高院的司法解釋,對于檢察院抗訴的案件,法院依法再審后維持原判決、裁定的,檢察院不得就該案再次提出抗訴。刑事司法裁判是國家司法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法的既判力理論也要求判決的穩(wěn)定性和權威性。如果允許對生效裁判無限期地提出申訴,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法律的貫徹實施。
刑事訴訟中申訴權濫用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是涉及我國刑事救濟制度的不完善、相關法律規(guī)定的模糊和公民維權意識單向無序上升。
我國現(xiàn)行刑事救濟制度不完善,是當前刑事申訴權被濫用的基礎性原因。按照我國刑事司法制度的規(guī)定,我國刑事訴訟實行兩審終審制度,二審法院通過審判上訴、抗訴案件,保證案件審理的公平、公開、公正[7]。但實際上,我國第二審程序很難稱得上是一個“獨立的訴訟階段”,上下級法院在案件尚處于一審階段即經(jīng)常進行上下“溝通”和“交流”,上級法院給予下級法院“指導意見”,導致第一審法院的判決中往往已經(jīng)體現(xiàn)上級法院的意見[8]。甚至有學者認為,第二審程序已經(jīng)被“虛置”,第二審法院肩負的多重功能無形中被簡單化了,第二審法院成了“第二個”一審法院[9]。這種司法實踐現(xiàn)狀,決定了我國法定的兩審終審制度沒有得到真正的貫徹執(zhí)行,司法自身糾錯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的實現(xiàn)。因此,對于生效判定的申訴,被當成了二審之外的維權、救濟渠道。
我國刑事再審制度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的模糊,是當前刑事申訴權被濫用的制度性原因。我國刑訴法對刑事申訴的規(guī)定比較簡單,關于刑事申訴的主體、申訴期限、申訴理由、申訴管轄及申訴次數(shù)等問題,均缺乏明確的、高層次的規(guī)定和必要的限制。雖然一些司法解釋對上述某些問題進行了規(guī)定,但大多有例外,如申訴期限雖然在最高院司法解釋中規(guī)定了兩年的期限,但是又提出了三種例外的情況,這些例外情況由于主觀性較強,很容易被當作兩年期限的否定;關于申訴次數(shù),雖然司法解釋規(guī)定一般為兩次,但是在有“新的充分理由”時候,可以突破,而是否具有“新的充分理由”在實踐中很難掌握。申訴權人完全可能因為自認為符合例外情況而超越期限、多次向多個部門提出申訴。
公民維權意識單向無序上升和國家對申訴權的過度保障,是當前刑事申訴權被濫用的社會性原因。原來我們一般認為,申訴權的濫用意味著公民法律意識欠缺、淡薄。其實這種觀點不對,申訴權濫用的出現(xiàn)意味著公民法律意識已經(jīng)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過這種提升沒有依照法定渠道進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單向地、過度地維權。能夠運用法律賦予的申訴權維護自己在刑事訴訟中的權益,本身就表明公民法律意識的增強,但維權走向無序、走向極端,只能說明當事人已經(jīng)將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視為一種工具,一種實現(xiàn)不合法目的的工具。一段時期以來,我國比較注重對申訴權的保障,最高檢刑事申訴檢察廳領導表示,檢察機關今后將從抓立案數(shù)的提高入手,解決群眾申訴難問題,保障公民的申訴權[10]。出發(fā)點本身沒錯,但沒有考慮申訴權的本質(zhì)和現(xiàn)實中存在相當比例的權利濫用,申訴權本來就是一種表達意見的方式,并不必然導致相關訴訟程序的啟動,如何理解“群眾申訴難問題”的存在呢?接受申訴的檢、法機關不啟動相關訴訟程序和檢、法機關不允許群眾發(fā)表意見,這是兩回事。
對刑事訴訟中申訴權濫用給予規(guī)制,加強法律意識的宣傳教育、增強申訴權人的權利意識和程序意識是一個重要的方式。賀衛(wèi)方教授曾指出,法律教育的目標不外乎兩個,一是為法律行為培養(yǎng)新人,一是為更廣泛的社會成員提供法律知識與意識上的測練[11]。法律教育對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起著重要作用,它可以將時代法律意識全面地、準確地傳達給每個法律主體,減少甚至消除和時代法律意識相悖的傳統(tǒng)習慣、道德意識,促進公民形成科學的和現(xiàn)代的法律價值觀,培養(yǎng)公民科學的法律思維方式和對法律的感情、堅定法律的信仰。但是,新時期的法律意識教育不等同于傳統(tǒng)的普法教育,不是簡單地介紹、了解法律法規(guī)文件的時代,而應該以權利意識和程序意識為宣傳教育重點,使社會群眾認識“權利具有相對性”、“權利必須依法定程序行使”,了解濫用權利的危害和可能承擔的法律后果。同時,國家應該制定完善的申訴權行使的相關法律,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對申訴及審判監(jiān)督程序幾乎未作任何變動,而在“實踐中,審判監(jiān)督程序的問題很多,申訴難、申訴濫、再審程序任意啟動損害了法院的既判力,損害了法院的權威性”[12]這顯然是不利于再審程序的規(guī)范和對申訴權濫用的規(guī)制。
我國刑訴法應當嚴格規(guī)范再審程序的相關內(nèi)容。再審程序的啟動可以分為不利于被判決人利益的再審與有利于被判決人利益的再審,英美普通法中“不受雙重危險”的憲法條款有效地限制了政府針對被判決人的重復追訴;法國和日本兩國刑事訴訟法也依據(jù)利益再審的原則,只允許為被告人利益而提起再審;即使在允許提起不利于被判決人利益再審的德國、俄羅斯,法律對不利于被判決人利益的再審設置了理由、次數(shù)以及時效上的限制[13]。我國是否應該采納這種“只為被告人利益再審”的規(guī)定呢?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堅持“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堅持“實事求是、有錯必究”,因此在再審程序啟動中并不考慮“是否為被告人利益”。這種做法,維護了國家威嚴和司法公權的同時,忽視了受判刑人私權,有必要參照德國和俄羅斯立法,對不利于被判決人利益的再審設置較為嚴格的理由、次數(shù)以及時效上的限制。為了規(guī)范我國申訴權的行使,對于被判決人以外人的申訴,規(guī)定只能向檢察機關提出比較適宜。法院不直接受理被害人的申訴,因為檢察機關是代表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行使法律監(jiān)督權,檢察機關對被害人的申訴審查后決定是否為維護其合法權益而提起抗訴[14]。至于人民法院內(nèi)部啟動再審程序的做法,筆者以為應該嚴格限制,現(xiàn)行司法解釋中規(guī)定各級人民法院、專門人民法院對本院的終審裁判,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的終審裁判提出抗訴的,應當再審立案,這種司法規(guī)定使得再審程序的啟動成為司法常態(tài),不利于法律權威的樹立和司法穩(wěn)定性的保持,實踐中也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申訴權的濫用。
在再審程序的具體制度構建上,有必要細化相關內(nèi)容以遏制申訴權的濫用。司法實踐中,申訴難和申訴濫是相輔相成的。申訴為什么難,難就難在有權申訴的人太多,難就難在沒有法定的、附加“必須受理的”申訴條件,使得司法機關對申訴“打太極”;也迫使一些無理取鬧的人將法律賦予的申訴權作為向國家索取個人私利的途徑,導致“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不正常結果。因此,要使申訴權不被濫用,有必要在法律上明文規(guī)定公民行使申訴權的附加條件,增加申訴的門檻。其一,對申訴案件實行收費。由于申訴案件不收費,申訴權人成本較低,這是申訴案件逐年大幅增加的一個主要原因,一些當事人企圖通過申訴來達到自己的個人目的,對申訴案件收取一定的訴訟費用,對無理纏訟者能起到有效的阻嚇作用,對申訴信心不足者因考慮到訴訟成本也會放棄申訴的念頭[15]。其二,對申訴時間進行限制。我國刑訴法對申訴時間沒有做任何規(guī)定,實踐中當事人只要不服生效裁判,就可立即向法院申訴。這使得司法實踐中申訴量大增,其中的濫用申訴權事件則層出不窮。最高院司法解釋增加規(guī)定,人民法院對刑事案件的申訴人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后兩年內(nèi)提出的申訴,應當受理;超過兩年提出申訴,具有可能對原審被告人宣告無罪等三種情形之一的,應當受理。但這里的“刑罰執(zhí)行完畢后兩年內(nèi)”中的“執(zhí)行完畢”語焉不詳,從字面意義上理解,應該是執(zhí)行完后的兩年,但實際中這其實是不可能的,如申訴人被判“10年”或者“20年”有期徒刑,難道只能等“10年”、“20年”以后才能提出申訴,如果是無期徒刑呢?因此,應該具體規(guī)定為“判決生效交付執(zhí)行之日起兩年內(nèi)”,這樣才吻合法律基本精神。其三,對申訴審查體現(xiàn)透明度。很多時候,司法不公開、不透明是造成當事人重復申訴、纏訴的重大原因之一,申訴不公開無法讓申訴人真正接受最后的處理決定。可以考慮建立公開的申訴聽證制度,通過公開的聽證活動,使申訴人參與到訴訟程序中來,充分地行使訴訟權利,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理由,全面地了解司法機關所作決定的事實和依據(jù),從根本上消除抵觸、懷疑、不滿情緒,從內(nèi)心接受并服從復查決定,自動息訴[16]。其四,增加對濫用申訴權人的處罰力度。上級法院或者最高院的再審裁判或者復查駁回的,再審申請人或申訴人仍不服提出再審申請或申訴的,不予受理;申訴權人仍然拒絕接受相應結果,繼續(xù)申訴、纏訴的,人民法院有權采取司法強制措施,情節(jié)嚴重的,按照《刑法》第309條追究刑事責任。
[1]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4376.
[2]王策來.完善刑事訴訟立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169.
[3]鮑玲紅,戴素君.被害人對不批準逮捕決定的申訴權剖析[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08,(4).
[4]程燎原,王人博.贏得神圣——權利及其救濟通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205.
[5]陳衛(wèi)東.刑事申訴制度改革研究[J].法學家,1999,(4).
[6]范曉蓉.申訴人維權存在七大誤區(qū)[N].檢察日報,2006-07-01(3).
[7]陳光中.刑事訴訟法(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51.
[8]陳瑞華.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440.
[9]樊崇義.刑事訴訟法實施問題與對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1:561-563.
[10]肖瑋.解決群眾“申訴難”保障公民申訴權[N].檢察日報,2000-09-11(1).
[11]賀衛(wèi)方.法律教育向JM教育的轉向[N].人民法院報,2002-05-10(3).
[12]李吉斌.審判監(jiān)督程序應納入修改范圍——訪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訴訟法教研室主任陳衛(wèi)東教授[N].法制日報,2011-09-06(3).
[13]汪建成.沖突與平衡——刑事程序理論的新視角[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79-280.
[14]劉根菊,等.刑事訴訟程序改革之多維視角[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491.
[15]王從國.公民申訴權應附加條件[N].江蘇法制報,2008-04-08(C01).
[16]王強,王成.刑事申訴案件公開聽證制度的缺陷及完善[J].中國司法,2007,(10).
[責任編輯:王澤宇]
The Abuse of Petition Right in Criminal Procedure and the Restriction
HUANG Bao1,CHENG Rong2
In criminal proceedings,there are subject abuse,content abuse,form abuse and duration abuse of criminal petition right.The basic reason is that current criminal remedies system of Chinese is flawed;the institutional reasons is vague of criminal trial laws and regulations;the social reasons is the disorder increasing of civil rights awareness and over-protection for petition right.The regulation for abuse needs to strengthen legal awareness of the publicity,strictly regulate the retrial procedure,detailed related systems.
Criminal Proceedings;Petition Right;Criminal Remedies;Abuse;Regulation
DF718
A
1008-7966(2013)01-0113-04
2012—11—11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2010年度后期資助項目“刑事訴權研究”(10FFX029)階段性成果之一
黃 豹(1973-),男,湖北咸寧人,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士,從事訴訟法學、司法制度研究;程蓉(1986-),女,湖北荊州人,2010級民高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