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洋
小額貸款缺少擔保是令金融業(yè)相當困擾的問題??紤]到高收益率以及潛在增長性,銀行業(yè)對小額貸款頗為糾結。開發(fā)貸款保證保險既有助于鞏固與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業(yè)已存在的合作關系,又為保險公司打開了新的資金來源渠道。但無抵押貸款保證險在實踐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為此,本文將分析貸款信用保險與小額貸款的關系,運用貸款信用保險的風險轉移機制,緩解小額貸款缺少實物擔保而引發(fā)的金融體系不穩(wěn)定性的擔憂,促使我國小額貸款效率的提高。
貸款保證保險是信用保險的一種,即貸款機構為規(guī)避小額貸款的融資風險,購買或要求借款人購買與該借貸機構合作的保險公司的保證保險。如果借款人出現(xiàn)違約,保險公司依據保險合同相關條款承擔賠償責任。利用貸款信用保險方式來緩解個人或企業(yè)融資難,既能滿足借款人的融資需求,又能減輕放貸者對小額貸款缺少實物擔保而導致風險過大的擔憂。許多保險公司將其視為可以開發(fā)的藍海。2013年開始,包括人保財險、太保財險在內的各保險公司相繼擴大了貸款保證險的承保范圍。平安產險亦在6個城市開展了貸款保證保險的試點工作。
不少地方政府為緩解中小企業(yè)缺乏實物擔保的問題,積極聯(lián)系保險公司,推動貸款保證保險業(yè)務發(fā)展。不少地方政府主動與保險公司建立“地方政府、銀行及小貸公司、保險公司”三方協(xié)同、風險共擔機制,推動保險公司開展貸款保證保險。
近年來,我國保險、證券、信托發(fā)展極為迅速,但銀行“獨大”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變。貸款保證保險的核心是將缺少資產擔保的借款人的潛在償還風險由銀行傳遞給保險公司,由保險公司利用大數法則來分散掉。銀行業(yè)“獨大”,尤其是在我國二三線城市中居絕對主導地位,使得小微貸款利率上下波動過窄,難以如實地反映小微貸款融資成本。與此同時,大量潛在小微融資需求轉向民間借貸領域,造成正常的小額貸款與民間融資的利率差過大。因此正常渠道小微貸款融資的風險更多地體現(xiàn)為道德風險和逆選擇風險,而非缺少實物擔保引發(fā)無法償還的風險。事實上,只要銀行的信譽不受損,只要儲戶的資金仍源源不斷地流入,只要政府的支持不減,銀行就有足夠財力消化風險波動所帶來的損失。而貸款保險可能使客戶產生銀行承擔風險能力弱化的心理暗示,反令銀行尤其是股份制銀行憂心忡忡。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推動下的貸款保險已由轉移市場風險異化為銀行、地方政府躲避自身風險。
小貸機構以其放貸的靈活性成為一般性貸款保險最為活躍的領域。由于小貸機構亦正亦邪的身份及其自身管理缺少規(guī)范,保險公司在面對商業(yè)小貸用戶時,普遍高估風險,不敢輕易降低費率。目前非政府牽頭的貸款保險,通常保費率最低也要8%。我國現(xiàn)階段一年期貸款利率為6%。這8%的保費費率已經超過同期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如此高的融資成本,使小貸用戶在格雷欣法則的作用下,出現(xiàn)分化。在沒有政府牽手的情況下,貸款保險用戶范圍不得不集中在那些高風險、信譽較差的客戶群中,違約現(xiàn)象時常發(fā)生。這又倒逼保險公司提高費率。信譽差、資信狀況差的小額貸款用戶將充斥整個市場,并抬高小微貸的融資成本。
政府和金融機構對小微信貸的持續(xù)關注,使得金融資源過度集中于大中型企業(yè)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緩解。我國金融機構的管理特點決定了地方政府對金融資源分配的發(fā)言權較小。貸款保險的出現(xiàn)賦予地方政府在金融資源分配領域更大的發(fā)言權。以權力為中心、以資產屬性為分配特征的金融資源分配體系沒有因為保險的出現(xiàn)而被打破,相反出現(xiàn)了強化的趨勢。以上海模式為例,太保開發(fā)的此類貸款保險僅適用于經過上??萍季滞扑]的科技型中小企業(yè)。此類科技型小企業(yè)短期風險無疑是被降低了,但其必然是以國家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或是地方發(fā)展規(guī)劃為標準的。這些項目在短期內的確填補了市場空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能起到促使地區(qū)產業(yè)升級的作用??墒?,從中長期看,由于政府的干預,勢必造成產業(yè)發(fā)展的“大躍進”,出現(xiàn)產能過剩,最終重新洗牌。此外,保險公司在設置保險費率時考慮到違約風險由政府、銀行、保險公司三方共同承擔,可能會人為地低估風險,在政府先行審核的背景下,前期費用諸如信用調查等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即便是2%的年化保費費率對保險公司而言仍是有利可圖。政府篩選下的金融投資往往傾向于成熟度較高的企業(yè),普遍存在發(fā)展后勁不足的問題,同時政府的介入將可能帶來逆向選擇的隱患。這都制約著貸款保險市場的發(fā)展,進而影響整個小微貸款市場的發(fā)展。
我國現(xiàn)階段推出的貸款保險產品不是依附于小貸公司,就是掛靠于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其產品缺少靈活性。貸款保險開發(fā)事前調研不足,保險產品千人一面,大量標準化、低質量貸款保險產品充斥市場。同時,激烈的同質化競爭,迫使貸款保險過早地進入價格競爭,導致產品利潤空間狹小,挫傷了保險公司開展新的貸款保險的熱情。
目前,我國小微貸款業(yè)務具有高度的同質性,大多走標準化、批量化的路子,成本居高不下。貸款保險的成本管控難點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對客戶品質、還貸意愿的判斷和對客戶的培育;其次,量化和積累真實客戶資產負債數據;再次,忠誠的保險經紀人和理賠人員隊伍的培養(yǎng)。貸款保險業(yè)務大規(guī)模開展是近一兩年的事情,數據的積累和人員的培養(yǎng)都需要大的投入。批量化、標準化的貸款保險在實現(xiàn)與小額貸款發(fā)放同步的時候,將風險集中給保險公司。小微貸款具有長尾性,即一般情況下只要小微貸款用戶按期還款,續(xù)貸不會被拒絕。隨著用戶信譽狀況的改善,保費將呈現(xiàn)出前高后低的局面,但承保對象因經營的深入,潛在風險也將累積,過度開展標準化、批量化的貸款保險服務,從中長期發(fā)展來看,將導致貸款保險缺少足夠的利潤支撐,缺乏發(fā)展后勁。
目前,社會上對小額貸款保險的顧慮主要集中于貸款保險的引入會不會增加我國中小企業(yè)融資成本,導致我國中小企業(yè)生存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政府應當將小額貸款體系由原先通過高利率進行風險補償的模式轉化為通過保險這一更加科學合理的風險管理模式。完善小額貸款保險是促進小貸市場健康發(fā)展的前提。
“小微信貸+貸款保險+財政保費補貼”模式,應按不同行業(yè)、不同標準將小額貸款劃分為“支持類”、“鼓勵類”。不同標準的財政保費貼補,既能改善小貸用戶風險配給,提高小額貸款覆蓋范圍,又不會使風險過度沉淀于金融體系之中。但該模式在轉移小貸風險的同時也壓縮了小貸機構利潤。因此,合理確定小貸保費中政府的財政貼補范圍和水平是關鍵。
完善抵押制度。目前,小額貸款用戶普遍存在著“有效擔保物不足”的問題,這阻礙著貸款保險的深入開展。對不同的用戶采用靈活的物權擔保,例如,為信譽良好客戶提供應收賬款保險、倉單保險,以方便其融資。小貸用戶資產多集中于小塊土地及土地附著物,可適當提高土地在貸款保險保費確定過程的地位和作用。
現(xiàn)行的小貸放款機構與保險機構協(xié)作機制存在結構性缺陷,這使得小貸放款機構、保險公司與貸款用戶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情況愈發(fā)嚴重。完善小貸放款機構與保險機構協(xié)作機制成為提高小貸效率的重要途徑。
1.建立銀保征信共享機制。銀行對信貸用戶征信立足點是基于客戶人品、還貸意愿及有無實物資產擔保,重點關注的是本金及利息的按期償付;保險公司貸款保險信貸數據多以個人及其家庭現(xiàn)時及未來的收入為標準,其立足點在于增加保險產品的供給能力,降低供給成本,通過提供更加實惠、便捷的服務,增加整體效用水平。保險公司針對特定地域批量征信,而小貸放款機構往往立足于逐筆審核或集中于某個領域的統(tǒng)一授信。應共建銀保征信系統(tǒng),對貸款企業(yè)的信用信息進行集成,構建信用信息平臺,使保險機構地域性信息優(yōu)勢與銀行融資成本管控優(yōu)勢相互整合,有效地緩解小貸放款機構與用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狀況,防范來自貸款方的道德風險,增強銀行小貸放款意愿和放款規(guī)模。
2.建立銀保協(xié)作審核機制。小貸審核不僅關乎到銀行的利益,也關乎保險機構的切身利益。如果銀行因有了貸款保險而過多地向高收益、高風險的小貸用戶放貸,可能導致保險機構巨大的債務代償風險。建立銀保之間的貸款審核協(xié)作機制,首先銀行與保險機構要分別進行審核,然后再由銀行與保險公司對審核結果進行協(xié)作分析。這將有效地抑制小貸用戶逆向選擇風險,降低銀保所面臨的共同風險。
3.建立銀保協(xié)作風險管控機制。小貸發(fā)放后,實時、動態(tài)、低成本管控小貸風險是銀行和保險機構的共同目標。銀保合作共建的風險管控體系實現(xiàn)了對小貸風險的雙重管控,是完善貸款保險的重要內容。銀保協(xié)作下的風險管控機制其核心應是銀保之間風險信息及時傳遞,風險信息協(xié)同分析,風險責任在銀行和保險機構之間的分擔。銀保之間風險信息的及時傳遞可有效降低小貸整體風險,提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小貸投放意愿。銀保協(xié)作風險管控機制不同于一般的風險管控體系,主要在于如何確定風險在保險機構和銀行之間的合理比例。目前,貸款保險受限于業(yè)務規(guī)模小、資本聚集能力弱、投資渠道狹窄、獲利能力差等諸多因素,風險補償能力有限。有必要嘗試一些金融創(chuàng)新,增強貸款保險對小貸風險的分擔功能,降低因小貸無法按期收回所產生的損失。
1.關注小貸用戶的利益,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貸款保險營銷模式。
目前,我國小貸信用保險的營銷模式多為產品導向和企業(yè)利益驅動,因此保險機構多與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打交道。保險機構推出的小貸信用保險,側重于規(guī)避和轉移放款機構的風險,銷售渠道多為放款機構。這種模式切斷了保險機構與小貸用戶之間的聯(lián)系,從源頭上滋生了銷售誤導,加重了小貸用戶的融資成本。因此,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貸款保險模式勢在必行。
以需求為導向的貸款保險經營模式,必須將信息披露與需求銜接作為產品開發(fā)的前提,必須將貸款保險從迎合銀行等金融機構規(guī)避風險的需求轉向保護小貸用戶的合法權益,防范誤導事件的發(fā)生。在貸款保險體系中,無論從保險專業(yè)知識還是從維權意識乃至保險標的的風險程度上看,小貸用戶都處于“弱勢”地位。合理保護小貸用戶的利益,防范貸款保險銷售誤導是貸款保險產品推廣過程中必須重點關注的問題。對小貸用戶,應強化識別及風險分類管理,降低投保人風險承受力與風險程度不匹配、投保人承受力與保費金額不合適等“錯配”發(fā)生的概率。
2.促進貸款保險市場從“市場同構”向“市場細分”轉變
貸款保險不同于一般商品,其本質是就未來發(fā)生損失可能性所做的償付承諾,因此用戶的保險需求具有潛在性,對銷售渠道尤其是金融機構代售渠道的倚重是貸款保險的特點。目前,我國保險傭金計提以新單保費為計算基礎,在高度同質化的市場競爭下,產品成本管控的壓力迫使保險機構不得不以犧牲償付能力為代價。保險公司要進行貸款保險產品市場細分,提供能滿足各層次小貸用戶有效需求、符合貸款保險保障實質且價格公平的貸款保險,要進一步拓展代銷渠道,降低金融機構代銷比重,擴大電商代銷范圍,將單一貸款保險擴展為貸款保證險、借款人人身意外險等一攬子保險,由統(tǒng)一型保單向個性化保單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