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帥,董 哲
(1.東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長春130024;2.燕山大學外國語學院,秦皇島066004)
國內(nèi)外關(guān)于文化定義的討論,至今尚無定論。“文化”一詞使用頻率高,內(nèi)涵豐富,在意義上與諸多學科交叉甚至重合。廣義文化是指人類在生產(chǎn)發(fā)展的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zhì)財富。狹義文化是指人們所形成的精神或觀念體系,屬于思維或心靈的東西[1]。由于人類所生存的地理位置不同,所屬的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歷史不同,文化也存在地域性、民族性和繼承性的差異。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使用中通常映射了一定的文化差異。文化語言學將語言學和文化學的理論和方法綜合運用,分析語言與文化的關(guān)系。習語言簡意賅,內(nèi)涵豐富深刻,是語言反映文化的一個突出例證。本文所討論的習語是廣義的,成語、諺語、歇后語和典故均在討論范圍之內(nèi)。從文化語言學的視角出發(fā),通過英漢習語看英語國家和中國的文化差異,無論是對語言教學還是對翻譯都有實際意義。
自然環(huán)境往往對文化形成產(chǎn)生影響。英漢習語不僅反映了生存環(huán)境的差異,進而反映了西方“海洋民族”與中國“農(nóng)耕民族”的文化差異。不同的環(huán)境氣候往往要影響人的生活和他們對世界的看法,換句話說就是,什么樣的自然存在決定什么樣的文化聯(lián)想[2]。
英國四面環(huán)海,其特殊的島國地理和環(huán)境使英國人具有了強烈的島國情結(jié)。英國人早期在生活上很大程度依賴于海,在歷史上,英國的航海業(yè)曾一度領(lǐng)先世界,他們在與海的斗爭中創(chuàng)造了“海文化”,這一文化在英語習語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3]。例如,英語中有“l(fā)ike a fish out of water(不自在)”“a whale of victory(巨大的勝利)”“crocodile tears(假慈悲)”“have other fish to try(另有所謀)”“as slippery as an eel(不可靠)”等很多與魚蝦及水族動物有關(guān)的習語。然而,在漢語中卻較難找到體現(xiàn)該文化內(nèi)涵的習語。中國幅員遼闊,是一個大陸國家,地形多種多樣,山區(qū)面積大,所以漢語中的“人心齊,泰山移”“不到黃河不死心”“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很多習語均體現(xiàn)了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的特征。中國的農(nóng)業(yè)發(fā)展有著悠久的歷史,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孕育了中華民族以農(nóng)耕為主體的經(jīng)濟形態(tài),農(nóng)耕離不開土地,所以土地成為很重要的資源。像“天長地久”“瓜熟蒂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瑞雪兆豐年”等均與農(nóng)業(yè)有關(guān)。漢語中用“揮金如土”來形容花錢慷慨或揮霍無度,而與之相對應(yīng)的英語表達為“spend money like water”。
宗教是對神明的信仰與崇敬,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英漢習語反映著中西方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差異,即基督教文化與佛教文化的差異。
基督教是英語國家最重要的宗教,其教義《圣經(jīng)》對人們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英語中的很多習語均來自《圣經(jīng)》中的典故,如“the Dooms day(世界末日)”“God bless me(上帝保佑我)”“Go to the hell(該死)”等。再如,在基督教文化里,“l(fā)eopard(豹子)”是魔鬼的象征,由此衍生出習語“The leopard can never change its spot(豹子難改變其斑點)”,用以表示人的本性難移[4]。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古代人們相信有“佛祖”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所以與此有關(guān)的習語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等[3]。
英漢兩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各自有著自己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習語和一個民族特有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文學典故息息相關(guān)。
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漢語中的很多習語有著豐富的歷史淵源,有著豐富的文化意蘊。漢語中的很多成語如“精衛(wèi)填海”“夸父追日”“掩耳盜鈴”“刻舟求劍”“守株待兔”“開天辟地”等均出自典故。中國歷史上戰(zhàn)亂頻發(fā),與戰(zhàn)爭相關(guān)的習語不勝枚舉,如“破釜沉舟”“養(yǎng)精蓄銳”“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勝敗乃兵家常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紙上談兵”“完璧歸趙”等。同樣,英語中也許多習語來自希臘神話、《圣經(jīng)》故事、《荷馬史詩》和《伊索寓言》[5]。如,“play Cupid(扮演丘比特;當媒人)”、“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災(zāi)難的根源)”“Sphinx's riddle(斯芬克斯之謎;難題)”均出自希臘羅馬神話。再如“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不要在雞蛋還沒有孵出雞的時候數(shù)小雞;不要高興的太早)”出自《伊索寓言》??梢钥闯?,英漢習語具有極強的民族色彩,反映了中西方在歷史文化背景的差異。
英漢兩個民族在社會風俗、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表現(xiàn)在人們對同一事物的理解有時也是天壤之別[6]。
最具有文化特色的例證就是漢語“狗”與英語“dog”的文化差異對比。中國人對狗的態(tài)度顯得比較矛盾?!叭R之勞”“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等習語說明狗通常被認為是通人性的動物,是人類忠誠的朋友。另一方面,中國人又有貶低狗的心理,這主要體現(xiàn)在“狗膽包天”“狗仗人勢”“喪家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眼看人低”等習語表達中。在中國的世俗生活中,狗的奴才相為人所鄙視;而在精神生活中,狗作為忠貞不二的人格表率,則為人所肯定與效法[4]。然而,在西方國家,人們對狗的態(tài)度略有不同。在西方,狗是人們酷愛的寵物,是忠實的代名詞,雖然也有部分習語揭示了其具有貶義色彩,但總體上來講,狗在西方是受禮遇和厚待的。
另外,漢語中很多與動物有關(guān)的習語反映了漢民族的圖騰崇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龍”。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與“龍”有關(guān)的成語有“望子成龍”“龍飛鳳舞”“龍鳳呈祥”“藏龍臥虎”等,與“龍”有關(guān)的歇后語有“龍王爺打哈欠(口氣不小)”“兩個人舞龍(有頭有尾)”“大水沖了龍王廟(自家人不認自家人)”等。在西方英語國家,龍是一種兇殘肆虐的能噴火的怪物,是邪惡的象征,如“a dragon”指的是飛揚跋扈的人,“chase the dragon”指的是服用毒品等[7]。
習語是人類在長期的語言使用中的積淀和精華,與文化密不可分。歷史發(fā)展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決定了英漢習語的不同。同樣,漢英習語的不同也反映了中西方在生存環(huán)境、宗教信仰、歷史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將漢語和英語中一部分富有文化內(nèi)涵的習語挑選出來給予特別的研究與探討,這對我國的英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以及翻譯界都有實際的幫助。
[1]吳賓,陳巍.文化強國視閾下的海洋文化建設(shè)芻論[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9.
[2]周一農(nóng).詞匯的文化蘊涵[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5:9.
[3]劉艷秋.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7:113-115.
[4]馮英,等.漢英語分類詞群對比研究(一)[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356-364.
[5]張若蘭.英漢習語的特點及其文化差異[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2):92.
[6]魏鑫余.英漢習語中的文化差異及其翻譯[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3(1):69.
[7]李秋潔.文化因素對翻譯的影響[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