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艷
(陜西理工學院 文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0)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一部魔幻現(xiàn)實主義巨制,小說再現(xiàn)了拉美的百年演變和歷史社會圖景,在文學界乃至社會都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和反響,并于1982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在世界上贏得了崇高的聲譽。諾貝爾委員會授予他的頒獎詞:馬爾克斯“由于他的長短篇小說以豐富的想象把幻想與現(xiàn)實融為一體,反映出整個大陸的生活與斗爭”[1]983。小說描寫了主人公布恩蒂亞創(chuàng)建馬孔多小鎮(zhèn)的經(jīng)歷以及馬孔多小鎮(zhèn)由盛到衰直至消亡的百年歷史。布恩蒂亞是家族的第一代創(chuàng)始人,他與妻子烏蘇娜因是近親結合,擔心生出長著豬尾巴的后代而離開家鄉(xiāng),開辟了馬孔多這個新的家園。此后的布恩蒂亞家族歷經(jīng)七代,馬孔多小鎮(zhèn)也經(jīng)歷了百年歷史。小說勾畫了一個既現(xiàn)實又魔幻的拉美世界,講述了一個漫長的、孤獨的、死亡的故事,突顯了小說“孤獨”和“死亡”兩大主題,體現(xiàn)了孤獨的過程就是死亡的過程,“孤獨即死亡”。
《百年孤獨》在藝術結構上的一大特色是其循環(huán)往復性,具體表現(xiàn)在人名重復,時間結構、行為性格、事件情節(jié)的重復等方面,書中書則是一個大循環(huán),體現(xiàn)了一種整體孤獨感。小說通過布恩蒂亞家族七代人的發(fā)展演變,寫出了孤獨是他們的生活常態(tài),同時也展現(xiàn)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丁美洲在孤獨中求生存,又在孤獨中死去的怪圈。
在這部史詩般的故事中,家族共有7代人,男的都叫奧雷連諾或阿卡迪奧,女的則都叫阿瑪蘭達或雷梅苔絲。家族中有22個奧雷良諾,5個霍塞·阿卡迪奧,3個雷梅苔絲,2個阿瑪蘭塔。同名的延續(xù)又必然導致性格的雷同,而布恩蒂亞整個家族的總體性格特征就是孤獨,他們過著動物般的生活,缺乏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每一個人都生活在自己封閉的狹小天地里。因此,人名的重復實則是性格的發(fā)展和延續(xù),是整個家族孤獨的循環(huán)。
小說的經(jīng)典開頭“多年以后,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盵2]1這一句話奠定了全書的時間觀念,并構成了全書的敘事風格。敘述者站在一個不確定的現(xiàn)在時間點上,在對將來的敘述中回溯過去,取消了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之間的距離,將現(xiàn)實與魔幻糅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特的魔幻氣氛。這種從未來角度進行回憶的新型時間觀念在小說中隨處可見。小說通常用確定的時間點來標記時間,然而《百年孤獨》卻是用一系列簡短的事件來構建時間。例如,“建村的時候”、“在看見冰塊之前”、“喪事開始之后”等等事件。
同名的相承同時也連帶著內(nèi)心性格的延續(xù),然而不同名字下的家族成員彼此間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家族中繼承了何塞·阿卡迪奧這個名字的男人們往往有著相同的個性:生性沖動、缺少想象力為、精神生活貧乏。這就造成了他們動物性一面的膨脹,即完全聽從肉體本能的命令,追求物質,貪于肉欲,醉生夢死。而這種生活方式又必然讓他們受制于女性的控制。這類人尤以何塞·阿卡迪奧為代表。與之相對的則是以奧雷良諾·布恩蒂亞上校為首的奧雷良諾,他們往往思維清晰、心機深沉,擁有完成宏大事業(yè)所需的各種素質——毅力、技能、頭腦和決心。在家族中的女人身上同樣也再現(xiàn)了這種傾向,如烏蘇娜和雷梅苔絲即是很好的例子。
“盡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不會弄錯的孤獨神情?!盵3]56這種驚人一致的孤獨代代相傳,支配著家族成員的行動。例如,吉卜賽人利用馬孔多鎮(zhèn)村民的無知,把磁鐵、放大鏡、望遠鏡等新鮮玩意當做魔法來不斷騙取錢財;奧雷良諾不停地制作著小金魚;阿瑪蘭塔日縫夜拆裹尸布;雷貝卡在丈夫死后與世隔絕,又開始以吃土為生;最讓人匪夷所思的是,烏蘇娜的嬸嬸因為近親結婚,生下一個長著豬尾巴的小孩,同樣的事件在小說結束時,又發(fā)生在阿瑪蘭塔·烏蘇娜身上等等,諸如此類的循環(huán)事件在小說中比比皆是。
吉卜賽智者用梵文寫的手稿是一部編年史,但并不是所有布恩蒂亞家族的人都能讀懂,而是只有布恩蒂亞家族的最后一個男人才能譯解。小奧雷連諾既是手稿的讀者又是手稿中的人物,通過破譯和他本人有關的幾首詩,他預見了自己的命運。同樣,小說中其余人物的命運也和手稿中預言的一模一樣。《百年孤獨》和梅爾加德的手稿是同步的,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合二為一。在梅爾加德斯看來,布恩蒂亞家族幾代人的發(fā)展演變是對未來的預言,而在敘述者看來則是對過去的回憶,這實際上又構成了一個時間上的大圓圈,而這個時間的大圓圈正體現(xiàn)著孤獨的大循環(huán)。
以上五方面的循環(huán)往復體現(xiàn)了布恩迪亞家族的閉塞、停滯、冷漠。循環(huán),就是不前進,就是倒退,具體表現(xiàn)為孤獨感——整個家族中人與人之間連起碼的親情都沒有,每個人都在各自重復著自己的事,甚至無視別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缺乏情感的溝通,給人一種世紀末的荒誕感。孤獨幾乎成了這個家族的徽記之一。“孤獨”不僅是一個家族的孤獨,而且是整個拉丁美洲乃至全人類的孤獨。這部史詩般的巨著,主人公是繁雜的,但每個人的主要性格特征都是“孤獨”。因而可以說,“孤獨”是小說唯一的主人公。
顏色是《百年孤獨》這部小說在象征手法上的重點。黃色在印第安人眼里是不吉利的,他們視黃色為不祥之兆,而黃色又是金錢的原色,所以金黃色已經(jīng)成為腐敗、失敗、沒落、死亡的代名詞。在整部作品中,黃色總給人驚悚的感覺,黃色事物的出現(xiàn)必然帶來不幸和災難。老布恩蒂亞臨死時,下上下起了黃花雨;第一輛進馬孔多鎮(zhèn)的列車車頭是黃色的;吉普賽老人梅爾加德斯死前看到泡在水杯里的假牙縫隙中長出開著黃花的水生植物;布恩蒂亞家族開始衰敗的標志是水泥裂縫中長出黃花;當香蕉在馬孔多普遍生長的時候,大罷工、大屠殺的災禍就隨之降臨;摔死的外鄉(xiāng)人因偷看俏姑娘洗澡而摔死,他流出的腦漿是琥珀色的;外鄉(xiāng)人送給俏姑娘的玫瑰是黃色的;梅梅用的避孕藥像黃色的芥末糊。
首先,暴力?;簟ぐⅰげ级鞯蟻喸跊Q斗中殺死了普魯?shù)窍W·阿吉廖爾,于是布恩迪亞家族遷居馬孔多;第二代霍·阿卡迪奧和第三代阿卡迪奧父子二人以及第二代奧雷連諾上校的十七個兒子和第三代奧雷連諾·霍塞都是先后死在了槍下;第五代霍·阿卡迪奧在一場有組織的暗殺中犧牲;蒙卡達將軍等人死于黨派紛爭和戰(zhàn)爭的炮火。
第二,屠殺。第四代霍·阿卡迪奧第二親眼目睹了三千多人集體遭到大型屠殺,隨后又把他們用二百節(jié)車廂的火車投入了大海,這些場景致使霍·阿卡迪奧第二終身受著大屠殺的折磨。
第三,中毒。第二代雷麥苔絲誤飲了阿瑪蘭塔為蕾貝卡泡的茶水而致死。
第四,難產(chǎn)。第六代阿瑪蘭塔·烏蘇娜因難產(chǎn)而死。
最后,讓人匪夷所思的是被螞蟻吃掉的最后一代。
在《百年孤獨》中,因自然死亡的人只占極少數(shù),只有第一代、第二代以及第四代。第一代霍·阿·布恩迪亞和第二代奧雷連諾上校在栗樹下安然死去;第四代奧雷連諾第二死于一種疾病的折磨。通觀全篇我們會發(fā)現(xiàn),整個布恩蒂亞家族的絕大部分人幾乎都死于意外,老死或者安樂死的自然死亡的例子則微乎其微。這充分說明死亡是可怕的,是不可預測的,是沒有解藥且無可避免的。
生死存亡是人類生活的主題,也必然會成為文學作品永恒的主旋律。《百年孤獨》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家族或部落的整體消逝??v觀《百年孤獨》這部鴻篇巨制,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死亡在這個家族中不斷上演,從家族第一代人精神錯亂被綁在樹上死亡,到這個家族最后一代被螞蟻吃掉。死亡的氣息貫穿全書,在對死亡的敘述中透露出對死亡的哲思,也表現(xiàn)了作者對在美學、哲學上的思考。
《百年孤獨》為我們展現(xiàn)了各種形態(tài)的“孤獨”和形形色色的“死亡”,與其說是死亡造成了孤獨,不如說是孤獨導致了死亡。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代人都有孤僻的樣子,孤獨的性格,外在孤獨的表征正是內(nèi)在死亡的流露。這個家族不可改變的命運是死亡,不可改變的性格是孤僻,時時圍繞著每個人情感的是孤獨。孤獨與死亡是緊密相連的,孤獨必然導致死亡,孤獨的過程就是死亡的過程,“孤獨即死亡”。
馬爾克斯曾說:“孤寂是團結、合作的反義詞?!盵4]490只有團結才能走向勝利,只要有愛,希望就無處不在。縱觀全篇,我們會發(fā)現(xiàn)《百年孤獨》中關于“孤獨”和“死亡”的描寫并不是以暴露“丑”為目的,而是為了“引起療救的注意”。[5]512可見,作者寫“孤獨”是為了寫“團結”,寫“死亡”是對“生”的呼吁。
最后,讓我們打破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怪圈,勇敢地在這個個人英雄主義退潮,團結合作盛行的新時代里活出自己的精彩。遠離孤獨,團結起來,我們一定能更好地活在人世。
[1]肖滌主編.諾貝爾文學獎要介[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2][3](哥倫比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
[4]轉引自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魔幻現(xiàn)實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5]魯迅.我怎么做起小說來[M].魯迅全集(第 4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