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鳳
劉云鳳/上海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法學院在讀碩士(上海201620)。
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古典合同時代,對價原則及相關原則幾乎構(gòu)成了美國合同法的整個理論體系,關于對價原則的討論異?;钴S。對價的概念極具爭議,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觀點?!袄媸軗p理論”認為對價可由合同一方的權利、利潤、利益或收益等構(gòu)成,或包括合同另一方給予或遭受的不作為、損害、損失或責任等。此定義反映了對價是由利益或者損害構(gòu)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價的實質(zhì)內(nèi)容。由于觀察的視角不同,此定義認為利益或損害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例如,如果認為承諾人的履行合同的行為是一種損害的話,相應的,對于許諾人來說就是一種利益。利益和損害是分離的,這就意味著一個合法有效的對價反映的是利益或損害,而不是利益和損害。還有學者認為對價是合同一方的行為或容忍,或由此產(chǎn)生的承諾是合同另一方接受承諾的要價,而由此產(chǎn)生的承諾具有強制性。此定義認為對價是一種要價,包括行為、容忍或承諾,很明顯這是非常片面的,但它揭示了對價使得承諾有強制性,這是對價最主要的作用。另一簡要的觀點認為對價是合同一方對合同另一方承諾的報答。此定義太寬泛以至于很難了解關于對價實質(zhì)內(nèi)容,也就是說,它只從形式上強調(diào)了對價。還有學者認為對價是合同一方向合同另一方提供的保證合同實施的、具有價值的、無需充分的東西。此定義揭露了合法有效的對價的最基本的要件——對價必須具有價值,雖然不一定是經(jīng)濟價值。
本文認為對價是從法律的角度,承諾人向許諾人作出的為了保證合同履行的具有充分價值的約因。
通常來說,有效的對價有五個條件:第一,對價必須合法。也就是說,法律禁止的東西或行為不能成為對價。例如,情感和雇傭殺人,它們不能成為有效的對價因為它們違反了法律和公共利益。第二,對價必須是待履行的或已履行的,而不能是過去的對價。這是因為“過去的對價是無效的對價”是澳大利亞合同法中最普遍的原則之一。因為有效的對價是承諾人針對許諾人作出的承諾發(fā)出的,然而過去的對價通常是在承諾作出前作出的,因此無關于新的承諾。因此,過去的對價沒有法律約束力,在這種情況下,許諾人可以隨時違反其與承諾人之間的約定。第三,對價必須有價值,其并不要求經(jīng)濟上的充分,而要求法律上的充分。因為對價是合同雙方當事人的一種合意,所以認定對價的充分性是合同雙方當事人的責任,而法律并不考慮對價實質(zhì)上的等價性。第四,存在的合同責任不能被認為是新合同的對價。因為新的承諾人在已存在的合同中沒有獲得新的利益,而且許諾人也沒有新的損失,同一對價只能使用一次。第五,對價必須由承諾人作出。因為作出對價是為了表明履行合同的決心,當許諾人作出了承諾,承諾人必須提供有價值的東西來表明他接受該承諾并將履行合同。
與澳大利亞合同法中的對價相比,在中國合同法中類似的原則是等價有償原則。不同的學者給等價有償原則下了不同的定義。有學者認為等價有償原則是在商品交換中,堅持運用價值規(guī)律,一方在向?qū)Ψ睫D(zhuǎn)讓某種利益的同時,有權要求對方支付相應的代價。此定義強調(diào)等價有償原則的意圖是為了承認不同的財產(chǎn)所有人和管理人有不同的物質(zhì)利益,承認他們的獨立的主體地位,并不得任意損害他們在合同中的經(jīng)濟利益。還有學者認為等價有償原則是在民事行為中,除法律規(guī)定或當事人約定,獲得財產(chǎn)利益或接受服務的一方,應當提供相應的報酬給另一方。此定義體現(xiàn)了等價有償原則根源于等價原則下的客觀價值理論,有償是其本質(zhì)要求和必然結(jié)果。還有學者認為等價有償原則是公平原則的一部分,其強調(diào)對價有償?shù)慕灰?。此定義是狹隘的,因為它只關注有償交易,并沒有區(qū)分公平原則和等價有償原則,這是錯誤的。
本文贊同等價有償原則是在民事行為中,除法律規(guī)定或當事人的約定,獲得財產(chǎn)利益或接受服務的一方,應當提供相應的報酬給另一方。
從對價和等價有償原則的概念可以看出,兩者有很多相似性。兩者主要的相同點在于兩者在合同法中都居于不可或缺的地位。雖然對價的功能和內(nèi)容不斷地被修改,但是它始終居于英美合同法的核心地位。對價是使承諾成為合同并具有強制性的必要條件。等價有償原則是民法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則之一,貫穿于整個民事活動,在民事活動的每個部分都發(fā)揮作用,必然包括在合同中。以買賣合同為例,如果雙方當事人約定賣方以低于市場價很多的價格把房子賣給買方,然后賣方違反合同約定,買方不可以要求法院強制執(zhí)行該合同,因為該合同違反了等價有償原則。此外,兩者設立的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個人甚至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對價是為了確保當事人享有平等的權利,因為對價可以說是一個共同的去履行或不履行某些法律權利的承諾,一方當事人得到“法律權利”是以另一方當事人的“法律損失”為基礎的。等價有償原則的設立也是為了保證當事人享有平等的權利,承擔相當?shù)娘L險。因為等價有償原則強調(diào)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也就是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的等價性。
雖然兩者有相同之處,它們有更多的不同點。首先,對價是合同成立的基本因素。沒有對價,承諾不具有強制性,合同也無法成立。而等價有償原則并不影響合同的成立。因為合同只要有要約和承諾,其就依法成立,其就具有強制性并受到法律的保護。等價有償原則影響合同的有效性,因為當事人訂立合同時如果違反等價有償原則,合同可能被更改或撤銷。其次,對價有很多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和判例,而等價有償原則的規(guī)定非常概括和簡單。第三,在某些情況下沒有對價承諾也具有強制性,例如許諾禁反言,給慈善機構(gòu)的捐贈等。但等價有償原則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違反。最后,對價可以直接運用在法官判案中,但等價有償原則則不能被直接運用。只有在沒有具體的法律適用時,等價有償原則才能被引用。
[1]JLR Davis,Contract:General Principles:the laws of Australia(Thomson Reuters,2nd ed,2012)91
[2]Currie v Misa(1875)LR 10 Exch 153 at 162
[3]Dunlop Pneumatic Tyre Co Ltd v Selfridge and Co Ltd[1915]AC 847 at 885
[4]Peter Gillies,Business Law (Annandale,N.S.W.:Federation Press,12th ed,2004)166
[5]Peter Gillies and Dr Niloufer Selvadurai,Law of Contract(Annandale,N.S.W.:The Federation Press,2009)34
[6]張惠峰.英美合同法中的對價[J].中國煤炭經(jīng)濟學院學報,1999(1):48
[7]范阿曼.淺論英美合同法中的對價制度[J].法制與社會,2008(36): 376
[8]Edwin Peel,The Law of Contract (London:Sweet and Maxwell,12th ed,2007)84
[9]王越.合同自由思想下的英美對價制度[J].文化學刊,2009(6):103
[10]Australia Woollen Mills Pty Ltd v The Commonwealth(1954)92 CLR 424;Chappell&Co.Ltd v Nestlé Co.Ltd[1960]AC 87
[11]張瑞萍.等價有償原則質(zhì)疑[J].當代法學,1992(1):30
[12]賈磊.等價有償不宜作為民法基本原則[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8(6):2
[13]董春紅.對合同法基本原則的認識和理解[J].法制與經(jīng)濟,2011(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