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新
面對90后大學生的一些新特點,高等教育正在接受空前的挑戰(zhàn)。進一步掌握他們的心理發(fā)展特點,是我們對癥下藥有效地實施教育干涉的基礎。埃里克森(Erik.H.Eriksson)“心理社會性發(fā)展理論”指出,青少年發(fā)展的主要任務是同一性形成到同一性擴散。個體在面對人生發(fā)展危機時,都要重新調整自我,要整合過去的經驗與現在的發(fā)展任務以順利進入下一個階段,所以青少年都要面臨自我同一性問題。在大學期間,個體的身體、心理和社會角色的變化首次匯合在一起,自我同一性任務在這一時期變得特別迫切,個體需要通過對童年期獲得的同一性進行重新整合和修正,建立起新的自我同一性,由此順利過渡到成年期。
自我同一性形成指的是個體能夠明確自己是誰,能正確認識過去,把握現在,對未來形成明確的目標并積極行動的狀態(tài);而同一性的擴散就是個體不能正確地看待自己,或從沒有對自己進行全面的認識,因此不知道自己是誰,對未來也沒有自己明確的認識,一切都是模糊不確定的狀態(tài)。
自我同一性一直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進一步測查90后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發(fā)展特點,對于我們豐富青年同一性的研究和服務于我們的高等教育都有著不可忽視的現實意義。
本研究的被試選取7所大學從大一到大四的學生,發(fā)送問卷900份,收回問卷831份,有效問卷637份。
采用加藤厚1983年編制,張日昇教授1989年修訂的自我同一性地位問卷。該量表的信度(分半信度0.88-0.91)和結構效度均達到了滿意水平,并用于國內青年的自我同一性研究和中日青年自我同一性的跨文化研究。
測試工作由本文作者主持,采取團體測驗的方式,采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按照統(tǒng)一的程序進行。施測時沒有嚴格的時間限制,一般在10分鐘內完成。利用晚自習時間在不同系隨機抽取班級當場發(fā)放問卷,測試完成后收回。
對問卷進行歸類整理篩選,剔除無效問卷(主要是漏答項目問卷)后,將有效問卷的數據錄入計算機,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管理和統(tǒng)計分析。
本科學生同一性地位分布是同一性擴散一積極的延緩中間D-M地位人數最多。各地位變化未表現出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逐年升高的趨勢,而是表現出A地位是呈低-高-低變化;AF地位一二三四年級呈低-高-高變化;D地位的人數也未呈逐年減少變化,而是呈高-低-低變化;M地位呈逐年升高的變化;D-M地位呈二年級升高,三年級降低,四年級在升高的變化。
從性別上看,A地位男生呈高-低-高-低變化,女生雖然也呈高-低-高-低變化,但高低差別不大,且整體比例比男生要高;AF地位男女生比例差別不大,都呈高-低-低-高變化;D地位變化最為明顯,女生表現出三四年為0數據的變化,可見男女生在從低地位向高地位變化的過程中,表現出不同變化方式。
性別主效應上,現在的自我投入、過去的危機均未表現出顯著差異,在現在自我投入的愿望上表現出顯著差異F(1,629)=10.400,p<0.01,進一步比較得知,女生現在的自我投入的愿望(17.096±0.147)高于男生(16.457±0.133)。
年級主效應上,過去的危機、現在自我投入的愿望均未表現出顯著差異,在現在的自我投入上表現出顯著差異F(3,629)=2.712,p<0.05,進一步比較得知,三年級現在的自我投入(18.745±0.340)高于四年級(18.629±.321)高于一年級(18.100±0.302)高于二年級(17.532±0.343)。
性別、年級交互作用上,過去的危機、現在自我投入的愿望未表現出顯著交互作用,在現在的自我投入上表現出顯著交互作用F(3,629)=2.775,p<0.05,需要進行簡單主效應分析,檢驗結果顯示,年級因素主要效果表現在女生上,三年級的女生現在的自我投入高于四年級高于二年級高于一年級;性別因素主要效果表現在三年級學生上,三年級的女生比男生現在的自我投入要高。
性別主效應,A地位、AF地位、F地位都沒有表現出顯著差異,D 地位表現出顯著差異 F(1,629)=7.519,p<0.01,DM 地位表現出顯著差異F(1,629)=4.090,p<0.05,M地位表現出顯著差異F(1,629)=11.187,p<0.01。進一步比較主效應得知,同一性擴散地位(D 地位)男生(0.368±0.064)高于女生(0.109±0.070),同一性擴散一積極的延緩中間地位(DM地位)男生(2.377±0.133)高于女生(1.977±0.146),積極延緩地位(M 地位)女生(0.398±0.056)高于男生(0.146±0.051)。
年級主效應,只有積極延緩地位(M地位)表現出顯著差異F(3,629)=4.500,p<0.01,其它各地位均未表現出顯著差異,進一步比較主效應得知,三年級積極的延緩地位 (0.378±0.078)高于四年級(0.347±0.074)高于二年級(0.316±0.079)高于一年級(0.047±0.070)。
年級、性別交互作用上,只有M地位表現出顯著交互作用F(3,629)=3.444,p<0.05,需要做簡單效應分析。檢驗結果顯示,年級因素主要效應男女生都表現出顯著效果。事后比較結果是,四年級的男生在積極的延緩M地位上高于二年級高于三年級高于一年級,三年級女生積極的M延緩地位高于二年級女生高于四年級女生高于一年級女生;性別因素主要效果表現在三年級學生上,三年級的女生積極的延緩M地位高于三年級男生。
本研究結果表明,本科學生同一性地位分布不均衡,同一性擴散一積極的延緩中間D-M地位人數最多。同一性擴散D地位的人數呈高-低-低變化,成為分布比例第二大群體,一二三四年級呈低-高-高變化。同一性形成A地位也未呈逐年升高變化,而是呈低-高-低變化。另外,在測查中發(fā)現了年級性別差異變化。結果顯示,在現在自我投入上女生要高于男生,而且表現在三年級上。
這是因為大一的學生剛入學不久,各個方面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面臨與父母的分離、新的環(huán)境、新的生活、新學習方式,面臨新的人際關系、不同地區(qū)氣候、文化的差異,所有的這一切都需要大學生自己去探索、去適應和解決,自然會出現較多的同一性危機,渡過大學生活的適應期后,二年級更多地開始思考自己,認識自己、確立自己的發(fā)展方向和目標。也就是說,大學生到二年級后才開始真正面對同一性的問題,經過探索和思考,進入三年級的許多學生都適應了大學的生活,具備了豐富的大學經驗,對自己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確立了比較明確的、適合自己的發(fā)展方向。所以,三年級的大學生中處于同一性A地位的人數顯著增多。但是四年級以后,A地位同一性減少,DM地位增多.
Grotevant(1987)也認為某個領域的同一性形成是由個體特征、環(huán)境因素和其他領域中當前的同一性形成之間的交互作用決定的,他描述了影響同一性形成的三類環(huán)境因素:首先是社會文化環(huán)境,其次是家庭,最后是同伴、學校和工作環(huán)境,并強調同一性形成過程的交互作用特點,環(huán)境持續(xù)地影響人,同時也被發(fā)展中的人不斷地影響著。
Austin(1993)發(fā)現師生關系、學校對學生的投入和學生自身的投入是影響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發(fā)展的學校的關鍵因素。本研究發(fā)現,在學校是否擔任過職務分別在現在的自我投入、過去的危機兩個尺度上和A地位上表現出顯著差異,進一步證實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在學校自身的努力追求能夠促進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在學校擔任職務的學生經受著更大的師生關系和工作壓力沖突,一方面要完成老師交給的各項任務,另一方面職務自身的責任、義務和榜樣的作用,同時伴隨著與一般同學微妙的同伴關系,這一切不管是否自身有努力的愿望,擔任職務本身就會驅使著比普通學生付出更大努力。
(一)本科生同一性地位分布不均衡,處于同一性擴散一積極的延緩中間地位(D-M地位)人數最多,隨著年級的升高,M地位、F地位、AF地位、A地位比一年級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二)本科生同一性發(fā)展存在著年級差別,男女生同一性地位隨著年級發(fā)展,不同性別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向前發(fā)展趨勢。
(三)在學校是否擔任職務、是否是單親家庭對同一性的形成有著顯著的影響。
[1]郭金山,車文博.自我同一性與相關概念的辨析[J].心理科學,2004,27(5):1266-1267
[2]郭金山.同一性的自我追求: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2
[3]李文道.大學生同一性發(fā)展的特點及相關因素的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5
[4]張日昇同一性與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構成及其自我測定[J].心理科學,2000,23(4):43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