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慧
新新媒介(NewNewMedia)是互聯(lián)網技術成熟之后出現(xiàn)的新一代媒介,主要區(qū)別于報紙、電視等舊媒介以及電子郵件、門戶網站等新媒介,其最大特征就在于基本不存在后臺控制,人人皆為生產者[1],在信息交流過程中,參與個體均為平等,可以自由地發(fā)表言論或依照自身興趣進行信息的選擇,極大地增強了信息交流的互動性。除此之外,依靠網絡進行信息流通使得新新媒介擁有無可比擬的傳播速度,并徹底打破了地域的局限。同時,據(jù)《ChinaDaily》的報道數(shù)據(jù),截至2012年底以Android和iOS系統(tǒng)為首的智能手機市場占有率已高達91.1%,移動終端的跨越式發(fā)展也成為新新媒介興起的巨大助推力。
在高校中,新新媒介的普及率可以說已達到100%,是教師與學生獲得相關信息的重要來源。經筆者隨機抽樣調研顯示,目前高校中應用的新新媒介主要包括博客、即時通訊、社交網站、網絡視頻等四大載體。現(xiàn)就這幾類新新媒介在教學管理中的運用進行逐一分析。
中文博客一詞由其英文名音譯而來,即網絡日志,為個人表達觀點與情感的載體。在高校教學管理中,博客能夠發(fā)揮較為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師的個人博客可以作為課程教學的輔助性工具。大部分高校學生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十分投入地聽教師授課,那么可能會來不及詳細做好課堂筆記;而如果將精力主要集中在做筆記上,又無法深入理解教師為授課精心準備的課堂講解。有了博客之后,教師可以將課件上傳至個人博客之中,鼓勵學生上課時認真聽講,課后可自行下載課件鞏固自學。還有交流情感的因素是必不可少的,提供了師生間的活力,使得個人博客正常運行。
其次,教師可以從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中搜集出有價值的相關學科知識,或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心得體會等放于博客上,為學生提供知識共享。
2009年8月,新浪推出了微博客(MicroBlog),使新新媒介產生了巨大改變。相對于博客洋洋灑灑的文章而言,微博僅限140字,其特點就在于傳播速度快且十分便捷,符合未來社會發(fā)展日益簡潔化的要求。這也印證一個道理:簡潔乃智慧之魂。電腦和手機都可以顯示這樣的微博。在高校教學管理中,博客的形式更適合教師就某一問題進行較為詳盡地闡述,需要有較為完整與嚴密的邏輯,顯然這一形式不適用于所有人群,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群體來說,短小精悍的微博更有利于表達觀點,尤其是記錄靈光一現(xiàn)的想法。
移動網絡通信技術的發(fā)展以及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成就了微博,使得師生之間的交流無處不在,只要@一下對方,一場思想盛宴、頭腦風暴就可以展開,瀏覽到這一訊息的師生也能夠即刻加入討論之中。
在個人即時通訊領域,目前主要有騰訊公司的QQ以及微信兩款產品。在高校教學管理中,QQ是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之間使用最頻繁的信息交流載體。與中等教育不同,高校教師除了上課時間外較少在校園內辦公,并且一門課程可能同時有百余人修讀,這就使得學生與教師當面交流的機會少之又少。尤其對于大四學生來說,一方面需要到校外參加畢業(yè)實習,另一方面又需要在導師指導下做畢業(yè)論文,很難與導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QQ聊天軟件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功能便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師生之間的交流便不再受時間地點所限。
在日常教學管理中,學校教務處與各學院之間、學院與學院之間、學院與教師之間有大量信息需要傳遞,如果一個個通知到位需要巨額時間成本,QQ群的建立便是一劑良方。信息提供者發(fā)在群內的消息所有群成員均可以第一時間收到,并進行集體討論。如果有相關資料需要傳輸,也可以上傳至群共享并由各成員自行下載,極大提升教學管理效率。
微信在QQ文字交流為主的基礎上增加了發(fā)送語音短信功能,并實現(xiàn)了移動終端跨平臺接收??紤]到面世僅兩年時間,目前微信的使用主要仍為學生之間的交流,在教學管理中的應用暫時還是空白。微信可待開發(fā)的特性即在于移動便攜性,在QQ好友與QQ群的基礎上,利用智能手機微信客戶端可以實現(xiàn)針對特定目標群的教學信息快速發(fā)布傳達。與傳統(tǒng)短信群發(fā)形式相比,其具有通知形式內容多樣化(包括圖片、語音等)以及資費節(jié)?。▋H需少量流量)等優(yōu)勢。
社交網站的理論基礎為心理學教授StanleyMilgram提出的六度分割理論(SixDegreesofSeparation),即“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可以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這一特性使其信息傳播主要依靠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人際聯(lián)系。同時,它又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博客、即時通訊論壇(BBS)等新新媒介,在實名認證制度的基礎上,社交網站在高校教學管理中能夠成為教師與學生群體之間迅速鎖定對方的高效交流平臺。
社交網站在教學管理中的運用可以從三個平臺的構建入手:第一,建立以教師或課程為中心的學習指導與信息反饋平臺。與博客相仿,在社交網站中教師可以帖子的形式將課堂教學相關內容或是學術信息發(fā)布于個人主頁,如果是面向較大群體開設的、需要由教學團隊支持的大課,可以建立一個以課程名稱為名的主頁。除課程所在班級的學生外,通過六度分割理論,全院(系)乃至全校學生都可以輕松找到這些主頁,在專業(yè)知識學習之余學生還能夠就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師教學方法等進行反饋。任課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反饋意見進行教學反思,師生在這一平臺上進行有效互動與沉浸,有助于增進師生感情,提高教學質量。第二,建立以問題為中心的學術交流平臺。該平臺的建立可以由學生發(fā)起,邀請教師加入;或是由教師發(fā)起,學生依據(jù)自身興趣有選擇地加入。因為師生雙方均為實名制,教師身份一目了然,如此一來在解惑上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不實信息或是虛假信息對學生造成誤導,同時,在探討的過程中,不僅學生的問題能夠得到解釋,也可以激發(fā)教師的靈感,教與學相互轉換,相互促進,即所謂教學相長。第三,建立以學院教學辦為中心的信息發(fā)布平臺。在現(xiàn)代大學中,幾乎所有日常性的教學通知都通過網絡發(fā)布在相關網站,不再張貼紙質文件。與之相矛盾的是,雖然網絡已成為現(xiàn)代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很少有學生會主動到學?;蚴菍W院網站查看通知,甚而有些學生根本不知道如何進入學院網站。借助大學生登錄較為頻繁,且傳播面較廣的社交網站這一平臺開設學院教學辦主頁,能夠在相當程度上保證通知傳達到位,提高工作效率。
相對于上述三種新新媒介而言,網絡視頻為單方面?zhèn)鬏?,互動性較弱,但其優(yōu)勢在于不受區(qū)域限制,通過網絡可以在任一地點聽講;觀看方便,可隨時暫?;虿シ?。網絡視頻形式在函授課程中已較為常見,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目前尚處于初始階段,主要方式有以下兩種。
1.在線平臺課程學習。由學生于課程所在平臺通過網絡點播形式進行學習,如浙江財經學院為豐富大學生公共選修課修讀形式,目前開設有“爾雅”網絡視頻通識教育課程。學生在選課之后,登錄網絡學習平臺觀看視頻并完成相應作業(yè)進行課程學習,學校僅規(guī)定課程學習時間范圍及考核時間范圍,具體學習與參加考核的時間點由學生自行選擇。因為在上課時間與地點上實現(xiàn)了最大程度的自由,開設三年以來,廣受學生好評,課程限選人數(shù)逐年增加,但仍存在不少學生因人數(shù)已滿選不上課的情況。
2.視頻公開課。視頻公開課是以高校學生為主要對象,同時面向社會開放的網絡視頻課程,在政府及高校主導的背景下,其優(yōu)勢在于主講教師層次較高,主要為教學經驗豐富或學術造詣較高的教師,一般均具有副高以上職稱;所選課程為經過長期教學實踐檢驗的優(yōu)質課程,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較為先進。目前各高校的精品課程建設均已要求錄制視頻課程內容,在此基礎上,國家教育部決定在“十二五”期間立項建設1000門精品視頻公開課。相信經過數(shù)年建設,視頻公開課能夠極大提升高校本科教學質量,同時在社會公眾群體中起到開啟民智的作用。
在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現(xiàn)代社會,先進的管理方法層出不窮,新新媒介只是其中之一,它依托于網絡而存在,其應用給傳統(tǒng)高校教學管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完全突破了時間與地域的局限性,使得教學資源更加豐富集中而便于利用。高校工作者對其重要性應當引起足夠重視,主動接觸網絡,在具體實踐中深入學習新新媒介應用,創(chuàng)新理念,改進教學與工作方式。
但新新媒介在高校教學管理中亦有其弊端,如除經過認證的教師或學校賬號外,在新新媒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不良信息,憑借其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可匿名發(fā)布等特性,極容易在教師或學生群體中產生惡劣影響;同時,人類是社會性動物而網絡終究只是虛擬,若盲目完全依賴新新媒介與現(xiàn)實社會脫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問題。根據(jù)自身教學工作需要,將新新媒介與傳統(tǒng)方式相結合,才能夠更加實際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與工作效率。
[1](美)保羅·萊文森,何道寬譯.新新媒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1-3
[2]蔡曉平,龔映紅.基于SNS的教育傳播模式之社會網絡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2,(5)
[3]蔣遠喜.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應對機制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