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海 楊宏偉
(定西師范高等??茖W校 教育系,甘肅 定西 743000)
腦癱作為一種綜合病癥,主要是由于兒童在嬰兒早期或者胎兒期受到的損害或者損傷造成的運動障礙等一系列臨床表現(xiàn)。由于這種病癥具有不可逆性,為此給患者的行動及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目前各國的研究專家提出了多種改善或者緩解腦癱兒童障礙的康復方法,尤其是引導式教育法,對于激發(fā)兒童自信、學習生活自理以及張揚個性具有重要作用[1]。
腦癱患兒的特殊教育與一般意義上的聾、啞、盲兒童的特殊教育相比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尤其是在與訓練有關方面,主要表現(xiàn)為:運動障礙、交流障礙、感覺障礙、智力低下、行為、情緒以及性格異常等特點。在開展腦癱患兒的康復工作時要明白,康復工作的涉及范圍很廣,主要包括醫(yī)學康復與教育康復。我們在開展傳統(tǒng)的醫(yī)學康復中也要逐漸加大對于教育康復的重視,引導患兒增強克服運動障礙的信心,幫助他們學習生活技能及社交技能[2]。
引導式教育作為一個綜合系統(tǒng),是一個可以促使患兒融入社交體系的綜合性與良好結構性的教育體系。這一方法是由匈牙利的一名教育學家、心理學家以及神經(jīng)學家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從最開始的僅用于腦性癱瘓兒童,到后來廣泛地使用于多種殘疾兒童甚至成年人。這種教育方式通過預先制定的合理活動,從而促使運動功能障礙的兒童在言語、智力、運動、社交以及個性等方面的發(fā)展,最終克服由此導致的其他問題??梢哉f一切可以促使、激勵患兒的方法都可以包含到引導式教育中。
引導式教育作為一種精心組織的活動,開展這一活動的主要元素包括引導員、小組、習作程序、節(jié)律性意向以及每日活性課程。其中引導員的職責就是在教育原理的指引下引導兒童從起床到休息期間堅持學習,教授他們自理、運動經(jīng)驗、感覺、理智等。每天的日程安排總是基于患兒的已有基礎,設定向前的目標,充分發(fā)揮患兒的能力,最終促使患兒回歸社會;小組程序為患兒提供了一個與人交流的機會,這是患兒提升人際關系、人格發(fā)展以及回歸社會的基礎。小組要向他們灌輸積極的競爭意識,通過小組成員的成功來激勵其他孩子,同時小組要足夠大,使得差異可以有足夠的空間發(fā)展。
引導式教育體系的主要特征可以概述為以下5點:一是強調(diào)腦癱患兒的主動活動,而不是單純的輔助或者被動活動,通過主動活動患兒可以取得更加明顯的進步以及成就感,而這也是正常性格發(fā)育的表現(xiàn);二是引導員成為這一教育方法中的核心人物,引導員可以根據(jù)每個患兒的具體情況進行活動分析,然后通過節(jié)律性的意向不斷地引導兒童挖掘自身潛能,最終獲得生活技巧;三是根據(jù)腦癱患兒所要達到的目標對不同功能性障礙、年齡段的兒童進行分組,然后以小組的形式激發(fā)兒童的上進心、模仿以及競爭心理,從而達到與他人的互動作用;四是特殊訓練器械,這些訓練器械可以是梯背椅、木條床或者障礙梯等,可以有效地改善運動障礙,誘發(fā)患兒積極地參與活動;五是節(jié)律性意向性方法,在對腦癱患兒實施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其感覺器官,通過具有節(jié)律性的語言來促進學習[3]。
第一,制定康復教育計劃。在腦癱患兒進行引導式教育之前要接受醫(yī)師對其進行系統(tǒng)而全面的康復評估。然后結合康復醫(yī)師、引導員的評估結果與實際情況來制定有助于患兒長、短期目標。在此基礎上對指定的目標進一步細化,從而得出每月、每周的計劃,然后按照計劃對兒童實施有效的教育。
由于每個孩子的個人情況存在差異,為此隨著教育時間的推移,原來制定的計劃可能已經(jīng)不適應現(xiàn)有的狀況,為此要在教育實施過程中及時的對計劃進行修改,使目標既不過高也不過低,讓教育計劃時刻與孩子自身符合[4]。
第二,引導式教育要從生活自理開始。針對腦癱兒童的特殊教育要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開始。例如為孩子配置“T”架、木條床等,其中“T”架可以幫助孩子行走,而木條床可以為孩子的獨坐提供抓握的位置。腦癱孩子的最大特點是運動功能障礙,例如肘部、肩部、手的問題,為此在生活中要注意這些孩子的功能訓練[5]。
在患兒達到了基本的生活自理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地幫助患兒保持正確姿勢、體位。例如在坐時要抓住條床或者物、雙腿分開;在平臥時要保持中線位置,雙手放在兩側等。
第三,課堂要以游戲為主,語言及認知為輔。隨著教育的不斷深入,要在自理的訓練中加入語言、認知以及功能等內(nèi)容。例如在設計《勞動最快樂》的課堂中要積極地引導孩子去幫助其他孩子,并表揚孩子的互助行為,讓他們體會到勞動的愉悅。引導員要在課堂中扮演多重角色,既保證課堂整體環(huán)境,同時注意孩子安全。
第四,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發(fā)展。由于主動訓練的效果優(yōu)于被動訓練,為此在進行特殊教育中要盡量與孩子溝通,設計出孩子感興趣的活動,從而有效地改善活動效果。為此這就需要從事特殊教育的專業(yè)人員深入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讓孩子接受訓練人員,這樣才能收到教育的效果。
在我國對具有運動障礙的兒童的引導式教育年齡為4個月到10歲,尤其是對于小年齡組(小于兩歲)的治療效果最佳。為此在發(fā)現(xiàn)小兒具有嚴重的運動問題時,在接受物理治療之前就可以引入引導式教育,從而提供一個持續(xù)的語言刺激環(huán)境及全面治療的過程。香港康復會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曾經(jīng)開展了母嬰組教育,目的是使母親與家庭成員建立信息,從而幫助孩子以更大的積極性投入日常訓練。
引導式教育的適用人群為各種原因導致的語言障礙、運動障礙以及智力低下的患兒,對于重度的癲癇、智力低下、交往障礙、視覺障礙以及慢性疾病患者不適合參與。此外對于輕度的運動障礙小兒也不需要采用引導式教育[6](P4)。
由于引導式教育所要改善的是智力、語言、體能等綜合方面,為此對于療效的評定也要綜合考慮。例如Reddihough 在澳大利亞使用Vulpe Assessment Bettery方法對133名兒童的語言、精細動作、粗大運動、組織能力、認知能力、日常生活(修飾、更衣、游戲、社交、進食、如廁等)患者進行了綜合評價,效果顯著。
引導式教育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教育方法,有助于腦癱患兒的康復、獨立,希望這一方法不斷地改進、完善,從而幫助更多的患者融入社會。
[1]魏國榮,張華.小兒腦性癱瘓運動治療過程中引導式教育的實施[J].現(xiàn)代康復,2001(5).
[2]趙聰敏,張雨平,廖偉.引導式教育輔以神經(jīng)生理學療法對腦癱兒童運動功能的改善與評價[J].中國臨床康復,2002(7).
[3]李志軍,劉瑾.腦性癱瘓患兒引導式教育效果觀察[J].現(xiàn)代康復,2001(12).
[4]周安艷.韻律體操訓練程序對腦性癱瘓兒童的功能促進作用[J].現(xiàn)代康復,2000(8).
[5]袁新茂.引導式教育及矯形器治療腦癱兒童30例報告[J].中國民政醫(yī)學雜志,1997(6).
[6]歐安娜,余雪萍.引導式教育——伴兒同行[M].香港:香港復康會世界衛(wèi)生組織復康協(xié)作中心,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