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苗
(西藏民族學院體育學院,陜西 咸陽,712082)
就目前而言,我國教育體系中對于高校的體育教學工作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而且,對于高校的體育課來說,它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著非常大的抽象化概念。因此,對于加強我國高校的體育教學工作是目前教育體系中非常重視的任務。但是,目前我國對于體育教學的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較多,比如目前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化,使學生對其產生厭倦,沒有很好的興趣來學習體育知識。而且我國的教學理念過于陳舊,跟不上時代的進步,總是以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來進行教學,致使學生完全喪失對體育學習興趣,對于新時代的學生來說無法展現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過于僵硬化的模式教育制約著學生的發(fā)展。
但是,伴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的發(fā)展,我國的計算機技術日益成熟,而且國家也將計算機技術開始向高校的體育教學中廣泛應用。這樣就可以展現出計算機前所未有的新魅力,而且也可以做到與時俱進的新動態(tài),可以使學生對于抽象化的體育教學有更多的興趣。那么,究竟該如何將計算機技術與高校的體育教學良好的整合在一起就成為了當今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本文將對計算機與高校體育事業(yè)的教學工作的整合來進行研究與探討,希望對相關人士有所幫助。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與進步,計算機技術已經成為人們每天的必需品。因為,它可以將抽象化的體育教學工作變得較為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計算機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的體育教學情境,很好的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體育學校環(huán)境,為他們培養(yǎng)出良好的體育興趣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開發(fā)學生的大腦,為其更好的學習體育課程而得到更好的提升。
計算機技術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問題上具有著非常靈活的手段,它可以有效的發(fā)揮自身的功能性及連貫性,在創(chuàng)建問題的情境時,有效的幫助學生快速的進入場景中的角色,這樣更加有利于學生去思考與學習動作。通常,在我國高校的體育學習中,都是通過老師的演示動作來幫助學生們學習體育教學,然后學生進行臨摹。但是,這對于學生來說,老師的動作可能過于連貫與快速,學生不能很好的對其進行學習,而且對于學生的觀看角度不同,也對其學習體育知識有著制約作用。與此同時,我國體育教學中的教師眾多,對于規(guī)范化的動作教師們不能面面俱到,經常會在示范性動作中出現不規(guī)范的現象,這些問題都是較為常見的問題,都制約著學生運動知覺的充分感知。
那么,針對以上問題,國家就可以通過使用計算機技術水平來對其進行改進。通常,只要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對問題進行創(chuàng)設情境,就可以彌補在現實教學中的不足之處。主要的做法為:使用計算機視頻對標準的示范性動作進行捕捉,并且錄入到計算機系統(tǒng)庫中。然后,通過對采集庫的片段進行后期處理與語音講解錄制,最終使得其連貫性動作由復雜變得較為簡單與緩慢。而且學生在觀看過程中,遇到較為復雜的動作可以做到減速、暫停及回放的功能,對學生學習體育教學方面起到了輔助性的效果。
學生在學習體育教學中,難免會出現動作的不規(guī)范化。為此,可以通過計算機技術對學生常出現的錯誤動作進行采集,最后納入到計算機系統(tǒng)中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問題的情境,使學生及時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知道各個動作直接的差異性。
對于教育部門來說,在運用計算機技術來創(chuàng)建問題情境的前,必須要深入的對教學大綱進行鉆研工作,要將新、舊知識結合在一起,將優(yōu)秀的知識點帶入到教學過程中去創(chuàng)建情境。而且,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把握好學生的知識經驗與技術水平,將學生怎樣能更好的學習體育知識融入到計算機技術中來,然后對其動作進行分析。只要做到以上這些,就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對體育技術的理解與掌握,促使學生在計算機技術所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更好的學習體育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計算機技術也能很好的對體育教學情境進行良好的創(chuàng)設。首先,對于教師來說,要通過對體育教學中的教學內容來進行整合工作,只有通過適當的改變教學組織的形式,才能更好的變通教學手段,才能充分的利用計算機技術來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模式,才能更好的激發(fā)起學生對于體育教學的積極性。但是,體育教學的學習往往不同于其他學科,它更加的具有著抽象化思想,其多種動作的復雜性結合使學生一時摸不到頭腦。因此,在教學情境中,要對學生較為難領會的要點進行很好的分析與創(chuàng)建情境。例如,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會遇到較為多的高難度動作,有些動作較為復雜,教師不能很好的體現給學生,有些動作難度過大,教師在演示中可能會出現危險。因此,教師就可以采用計算機技術水平,讓高難度動作實現情景再現,這樣學生就可以更好的對其進行動作分析,更加的清晰的認識到一系列動作的具體位置,從而更好的激發(fā)學生的抽象化思維方式,提高他們的思維空間,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觀察、分析與判斷每一個動作。
通過計算機對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工作,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對于體育教育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得學生較快的產生積極的體驗情緒,而且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熱情性。不僅僅如此,計算機所創(chuàng)立出的教學情境,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應變能力。相關部門在進行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時,要根據學生的情況與教材的難易程度來進行編排,這樣可以有效的利用計算機技術,使得學生在較為舒適、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與心理環(huán)境中產生積極的學生情緒,能夠更好的去體驗體育學習所帶給他們的快樂。
隨著計算機的普遍化應用,學生們對于計算機所帶給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景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不妨在教學中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通過采用多媒體的方式來展現更多的體育知識內容,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愛好,不會因為教師枯燥的講解而產生疲乏感。對于計算機技術在體育教學中所創(chuàng)設的人文環(huán)境,更加有效的幫助學生共同合作學習。
在進行多媒體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與學生一同探討相關體育知識,遇到多媒體中較為復雜的動作時,對其進行暫停、緩慢等方式來進行細致的講解。通過對照目標的尋找不足,可以促使學生自身能夠在現場中獲得更為廣泛的改進意見,而且可以做到及時、有效的傳授給老師,老師對多媒體中錯誤的問題來進行講解與分析,并且總結此種錯誤動作出現的原因,提醒學生避免出現此類問題。
通過對多媒體的組合型教學工作,可以很好的使抽象化動作進行詳細化的講解,并且將較為復雜的動作以及示范不到位的動作結構進行分開化講解。教師可以做到隨時打開身邊的錄像及視頻等多媒體播放軟件,通過簡單的操作便可以巧妙的突破在教學中的難點問題。此種方式可控能力較強,更加方便于師生之間的溝通。在學生與老師的溝通中,主動權要放在學生手里,要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協(xié)作來各自的改善自身缺點,更好的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這樣也可以促進團隊協(xié)助工作,使其互相幫助,更好的處理人際關系,為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作下鋪墊。
對于體育教育來說,通常是通過以身體的活動作為教學的基本形式,提倡以教師作為主導因素,學生作為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體,這樣可以使得學生在教師的知道下更好的學習體育知識。在此過程中,通過計算機技術可以有效的調節(jié)課堂氛圍,使教學氛圍更加具有活潑性,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積極主動、愉快的去獲取知識。因為,計算機技術中的模擬游戲特點很好的展現了參與動作的強烈快感與實踐欲望,使學生能夠在良好而愉快的心境下來參與到教學中,對學生的思維敏捷度有著良好的激發(fā)作用,并且提高了學生反應能力以及理解度,促使學生在體育教學中更加的身心愉悅。
對于體育教學來說,其技術動作是教學中的基礎,對于每一個動作的掌握工作都是需要教學悉心教育的。為此,在使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時,要將學生的整體動作錄入微機之后,進行準確的分析學生的軌跡以及身體的各個部分的規(guī)范性,要對其各個關節(jié)點的移動來進行參數化操作,這樣才能對運動技術的動作產生相對的改變工作,最終幫助學生更好的改進動作中的不足之處。因此,對于計算機技術中的多媒體組合方式,有效的解決了傳統(tǒng)教學中較為難以解決的問題。
在我國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中,很難做到實戰(zhàn)演練這一環(huán)節(jié)。但是,通過計算機技術對于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就可以有效的培養(yǎng)出學生的戰(zhàn)術意識。在進行測試時,學生可以在相同的戰(zhàn)術情境中接受集體的訓練測試,通過整體的交流方式來輸出受控的戰(zhàn)術情形,最終增加學生的臨場應變能力,提高學生在體育運動中的戰(zhàn)術能力。
由于,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中,內容過于單一化,枯燥的學習理念無法激發(fā)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積極性。因此,在使用計算機技術時,可以將每個動作進行自由化的分解、整合以及創(chuàng)新工作。通過在計算機上的控制參數形式,最終使得每個動作都得以具有連貫性,并且制作成軟件。這樣,可以結合學生的綜合性特點來進行教學體制上的創(chuàng)新工作,最終在體育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計算機技術與高校的體育教學有效的整合在一起,成為了我國體育教學中的新手段,這樣非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將被動化學習轉為主動化學習,最終有助于我國的體育教學蓬勃發(fā)展。
[1]周峰裔,春剛.淺談高校體育計算機應用管理系統(tǒng)的建設.《魅力中國》.2011年13期
[2]王冬枝,蘇坤霞.淺談當今高校體育青年教師應具備的素質.《科技信息》.2009年6期
[3]劉懷金,周次保,鄭偉濤.高校體育實驗室開放式計算機機房管理與實踐.《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1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