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青 趙勁松
山東省淄博市第五人民醫(yī)院 255100
內觀療法是1953年由日本吉本伊信確立的一種源于東方文化的心理療法。目前已被較為廣泛的應用,在心理咨詢的臨床領域,治療神經癥、分裂癥、酒依賴等精神障礙[1]。本研究應用內觀療法對分裂癥康復期患者的自尊和主觀幸福感進行觀察,報告如下。
對象為2010年2月~8月在我院病區(qū)住院的分裂癥患者。入組標準:①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的診斷標準;②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評分<35分,精神癥狀基本消失,能進行有效的交談;③無嚴重軀體疾病;④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共入組64例,隨機分為內觀療法組和對照組。內觀療法組32例,其中男17 例,女15 例,年齡(28.5 ±9.3)歲,病程(6.9 ±4.3)年。兩組年齡、病程、文化程度差異無顯著性。
方法:采用隨機對照研究,兩組均進行系統(tǒng)的抗精神類藥物治療和常規(guī)工娛療法,內觀療法組在此基礎上進行內觀。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將患者隨機置于兩間內觀室內,隔位而坐,兩人之間有屏風隔開,保持環(huán)境安靜。要求圍繞內觀三主題即"他人為我做的","我為他人做的","我給他人添的麻煩",對自己的生活經歷每5年一階段反復進行思考,并寫下心得體會。內觀對象依次為:母親、父親、祖父母、兄弟姐妹、老師、朋友等。第1~3天為集中內觀,每天8個小時,以后進行每周3次,半集中內觀,每次2小時,指導者每2小時面接1次,溝通10~15分鐘(其余時間為分散內觀),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指導。每周組織1次小組討論,引導他們談感想,鼓勵他們每天寫內觀日記,改善他們的不良認知。
評估工具:①選用自尊量表(SES)評定患者自尊水平,該量表由10個條目組成,分4組評分,總分范圍是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2]。②用主觀幸福感階梯量表評定患者的主觀幸福指數,此量表由10個階梯,在階梯上下的空檔寫有11個數字(0~10),數值越高表示幸福指數越高。
量表評定由1名主治醫(yī)師和1名主管護士完成,均經過評分標準培訓,評分一致性良好,kappa值為0.82。分別在入組時和治療12周后評定1次。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在治療前,兩組的自尊分和主觀幸福感分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經過12周的治療后,內觀組SES評分幸福感分值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SES和主觀幸福感量表
對分裂癥康復期的患者來說,陽性癥狀已經消失,自知力恢復,抗精神病藥物對此病的復發(fā)有一定的預防作用,但大多數患者常存在社會功能受損,比如孤僻、焦慮,對自己以前的病態(tài)行為感到羞恥、自卑,覺得被社會、家庭拋棄等,有的患者在這個階段因自責而出現一些不良行為,故提高患者的自信、自尊水平和幸福指數是分裂癥患者全面康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內觀療法通過對三大主題的回憶和醫(yī)護人員的引導,幫助患者認識和改變消極的或歪曲的觀念,"打碎我執(zhí),恢復純樸,感受以往被忽視的別人的恩情"[3],體會到家人及社會對自己的關心、幸福指數;與醫(yī)生的不斷溝通,逐漸學會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看到自己的付出和優(yōu)點,提高自信心和自尊水平,增強社交能力,從而接受自己,接受長期服藥的事宜,減少復發(fā)機率。
由此可見,作為心理治療的內觀療法,對提高分裂癥康復期患者的自尊水平和主觀幸福感,促進其全面康復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1 南達元,內觀療法~一種基于改善人際關系的心理咨詢理論和方法.中國第二屆內觀療法學術大會論文集,2009.
2 汪向東,等,主編.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318~319.
3 曹桐,毛富強,等.內觀認知療法30例分裂癥康復期患者臨床癥狀對照研究.中國第二屆內觀療法學術大會資料匯編,2009:9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