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尤恩 劉祖宏 徐國棟 袁陽春 羅育青 林東洋 鐘碧華
(揭陽市人民醫(yī)院腫瘤科 廣東 揭陽 522000)
胃癌在我國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居各種惡性腫瘤的首位,組織結構、病理分型和生物學行為較為復雜,且胃癌的早期診斷缺乏靈敏性和特異性較高的腫瘤標記物,就診時75%病人已為播散性疾病。誘騙受體3(decoy receptor 3,DcR3),即 TR6或M68,是一種無明顯跨膜序列的分泌型蛋白,屬于腫瘤壞死因子受體超家族的成員。在人體許多惡性腫瘤均出現過度表達,而在正常組織表達較少或不表達。本研究通過對胃癌患者及正常人血清DcR3濃度水平進行比較,并分析DcR3與胃癌臨床病理參數之間的關系,探討DcR3在胃癌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28例胃癌患者。入選標準:所有患者均為首次活組織病檢并經兩名病理師獨立判斷一致確診為胃癌,近期無發(fā)熱,均未接受放療、化療及生物治療等,排除手術禁忌后接受手術治療。其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齡26-74歲,平均(51.34±6.4)歲?!?0歲18例,<60歲10例。腫瘤最大經線≥5cm者15例,<5cm者13例。胃癌分類:低分化腺癌5例,印戒細胞癌3例,黏液腺癌11例定義為低分化組,管狀腺癌9例定義為高分化組。存在淋巴結局部轉移者11例,無淋巴結轉移者17例。按照2002年美國腫瘤聯合會(AJCC)制定的TNM分期法[1]:I期4例,II期11例,III期10例,IV期3例。選擇同期28例正常健康體檢人群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齡25-73歲,平均(50.74±7.1)歲。兩組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上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檢測兩組人群的血清DcR3。檢測的方法:28例胃癌患者均于入院后的次日,采集5ml空腹外周靜脈血,放于室溫中,靜置取上層血清,于凍存管分裝后放于-80℃低溫冰箱冷凍備用。酶聯免疫法的操作步驟嚴格按Human DcR3ELISA試劑盒(購自上海研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說明書進行。按說明書中所示比例配制試劑稀釋液、洗滌緩沖液等,并在操作過程適當調整。按順序將稀釋好的血清樣本及各濃度的標準蛋白分別加入96孔板對應孔中,滴入相應的生物素-結合物,放置室溫孵育2h,洗板后將抗生物素蛋白鏈菌素-辣根過氧化物酶滴入,放置室溫孵育1h,再次洗板后加入四甲基聯苯胺,放置于室溫避光10~20min后,滴入終止液,設定波長為450nm和630nm,以酶標儀測定吸光值,根據繪制的標準曲線,得出各孔樣本濃度值,乘以樣本的稀釋倍數,測定出血清DcR3水平[2]。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清DcR3在胃癌患者中及正常人群中的表達:胃癌患者血清 DcR3[(179.34±69.35)pg/ml]的水平明顯高于正常人[(108.56±76.78)pg/ml],兩組對比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
2.2 血清DcR3與胃癌的腫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潤深度、淋巴轉移情況和TNM分期等因素的相關性。
DcR3的表達與胃癌患者的分化程度、淋巴轉移和TNM分期相關(P<0.05),與腫瘤大小及年齡不相關(P>0.05)。見表1。
表1 胃癌中DcR3的表達與各項病理因素間的關系
目前,胃癌的根治性切除手術是一種重要的能夠達到胃癌治愈目的方法,為保證殘段根治性切除手術的成功及胃癌術后的預后,關鍵是足夠范圍的胃癌淋巴結清掃,此外,根治性切除手術的成功與否還取決于對淋巴結以及臨近臟器的轉移作出較為準確的判斷?,F臨床上術前主要依靠X線鋇餐、CT、腹部超聲等影像學檢查以及纖維胃鏡等檢查方式判斷腫瘤的浸潤深度、臨近臟器和淋巴結轉移情況,但其準確率并不高,很多只能通過術后病理學檢查驗證。在我們的研究中發(fā)現,DcR3mRNA在胃癌組織中高表達,出現此種現象可能由于DcR3作為一種可以和Fas等配體特異性結合的誘捕受體蛋白分子,能競爭性地抑制死亡受體與配體的結合,使腫瘤逃避免疫細胞毒攻擊,從而阻斷了配體誘導產生的細胞凋亡,這一機制可能是胃癌產生和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因此,通過對DcR3的研究逐漸深入,除了通過檢測血清DcR3有助于胃癌的診斷和分析外,隨著針對DcR3的藥物的問世,也會進一步推動胃癌治療和預防的發(fā)展。
[1]楊梅松竹,廖芝玲,陳罡,等.血清DeR3水平與胃癌TNM分期的關系[J].中國癌癥防治雜志,2009;1(1):24-6
[2]趙毅,鄧鑫,馬瑀,等.PTEN、Fas/FasL和 DCR3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現代腫瘤醫(yī)學,2009;17(6):1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