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立芬
(衡水學院分院 文學系,河北 衡水 05300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積極發(fā)展學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有條件的地區(qū)普及學前三年教育。目前全國在園幼兒近3000萬,幼兒教師只有130萬;今后10年,我國學前三年適齡兒童人口將增至約5000萬。培養(yǎng)合格的幼兒教師成了當務之急,五年制大專學前教育專業(yè)就肩負著向社會輸送幼兒教師的重任。與高等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yè)面向高中畢業(yè)生招生不同,五年制大專學前教育專業(yè)的招生對象是初中畢業(yè)生。初中畢業(yè)生可塑性更強一些,無論是其專業(yè)技能技巧的訓練,還是其職業(yè)道德的形成較之于高中畢業(yè)生都更有可為的地方。在我國幼兒教師缺口仍然很大的情況下,辦好學前教育專業(yè)的五年制大專意義重大。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在我國現(xiàn)階段運用最廣泛。能否在有限的45分鐘課堂教學時間內,靈活、準確、精細地完成單位課時的教學任務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效果的強弱,關系到幼兒教師培養(yǎng)質量的優(yōu)劣。另外,教師對課堂出神入化的駕馭對于本專業(yè)的學生從事未來的幼教工作也起著直接示范的作用。衡水學院分院的前身是有著悠久與輝煌歷史的衡水師范學校,曾經向社會輸送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在幼兒教師培養(yǎng)方面有深厚的歷史積淀。隨著時間的推移,世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我校錄取的都是各初中成績拔尖的學生,而今錄取的都是成績一般甚至較差的學生,教育對象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應試教育指揮棒的作用下,以往的學習經歷使他們普遍產生很強的厭學情緒。另外,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學生較之過去更獨立、更有個性。傳統(tǒng)的以教師、書本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遠遠不適合當今的教學需要。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臺下玩手機、看閑書、吃零食、睡大覺,教與學形成尖銳的矛盾,造成巨大的教育資源浪費。從培養(yǎng)幼兒教師角度講,這樣的學生畢業(yè)走向社會滿足不了社會對幼兒教師的需求,供需矛盾勢必無法解決。如何讓學生的心靈回歸課堂,并在課堂上盡情綻放,創(chuàng)設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刻不容緩。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虢o語文課堂注入永久的活力,關鍵是使學生對所學的東西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fā)其求知欲、上進心,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在以往將近十年的學習生活中,部分學生形成了上課搞小動作的壞毛病,注意力渙散,聽課效率極其低下。僅僅苦口婆心地進行教育收效甚微,常常是“按下葫蘆起了瓢”。怎樣才能把語文課堂變?yōu)閷W生自身的需要呢?十七八歲正是活潑好動的年齡,有很強的自我表現(xiàn)欲;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語文課堂不應該僅僅是傳授知識的陣地,還可以成為對學生的精神產生深遠影響的舞臺。
錢理群先生說過:語文就是要給學生打下一輩子精神的底子。把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的正能量內化為學生的精神,成為學生精神上的滋養(yǎng),單單依靠教師的講授遠遠不夠,這需要學生本人的積極參與,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我大膽地放手,開展各種與語文教學有關的活動,讓學生“動”起來。如經常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排演課本劇,舉行詩歌朗誦會、演講比賽等。為了讓學生由被動地接受轉變?yōu)橹鲃拥匚{,我還經常篩選出適宜的篇目,由學生講解,我甘心做一名傾聽者,并向主講人提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學習程度好一些的學生進入狀態(tài)很快,程度差的學生看著有些干著急,針對這些情況,我專門為這些落后的學生設定適合他們的目標,從一字一詞一句開始,給他們創(chuàng)造“走秀”的機會,通過讓他們“秀”出來,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成就感,誘導他們進入良性循環(huán)。
一般說來,人們對于與己無關的事情往往缺乏足夠的興趣,青少年活潑好動,追求時尚,而一些經典課文由于寫作年代比較早,距離學生們的生活很遙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打折扣。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我根據(jù)課文內容進行有效的“嫁接”,使學生的生活與文本產生積極的聯(lián)系。比如在學習夏衍的報告文學《包身工》時,我從當年“十一”黃金周中央臺搞的一個問題調查“你幸福嗎”切入,讓學生切實感受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然后話鋒一轉:“你們可曾知道?在七十多年前有那么一群與大家基本同齡的女孩子,她們背井離鄉(xiāng)來到大都市上海,走進東洋紗廠,在這里她們姓甚名誰已無關緊要,因為她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包身工’。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回到1935年的上海紗廠,去看一看包身工的生活吧!”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活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目的達到了。這種“嫁接”有時僅僅表現(xiàn)在某個詞語上。如《雨巷》中有一個算不上生僻的詞語“彷徨”,學生對這個詞的意思“走來走去,猶豫不決”能掌握,但對“彷徨”缺乏體驗,而這直接關系到對整首詩的理解。于是,我反彈琵琶,幫助學生回憶、復原在風雨交加、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的生活經歷,感受有明確的目的地和沒有目的地的差異,深切體驗感受詩人“彷徨”的心情,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隨著年級的升高,課文的篇幅越來越長。由于基礎較差,部分學生連讀課文都覺得吃力,對課文的深入理解更是困難。這時,教師在教學思路上的高屋建瓴就變得格外重要。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節(jié)選)是一篇情深意切的散文,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很高,但有些不得要領。為此,我提出問題:我與地壇的關系是怎樣的?圍繞著這個問題,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一步步接近文本的深層意蘊:“我”在雙腿癱瘓、瀕臨崩潰的情況下,常常到地壇去,是地壇給了“我”生命的啟示;母愛的苦難、深沉、偉大也是通過“地壇”才彰顯出來的:母親無言地送“我”到地壇去、無盡地憂在地壇、無聲地到地壇找“我”?!读主煊襁M賈府》是《紅樓夢》序幕部分很重要的一回,對賈府的眾多人物做了基本的介紹,為后面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做了準備。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以林黛玉的身份進入賈府,感受賈府的氛圍,結識賈府的人們,取得很好的效果。
創(chuàng)設有活力的語文課堂,需要教師不斷地發(fā)掘課文中的礦藏,引領學生一起開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了比較閱讀。比較是多個方面的,有的是局限于文本內部的,如帶領學生把《林黛玉進賈府》中賈母、王夫人、邢夫人三人的住處進行比較、把《孔雀東南飛》中焦母和劉母進行比較;更多的是跨文本的比較閱讀,如將“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與毛澤東筆下的“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湘江秋景進行比較,將老葛朗臺與夏洛克進行比較。
發(fā)起集體“尋寶”活動,調動學生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在一篇課文的學習接近尾聲的時候,學生們最容易志得意滿、意興闌珊,課堂節(jié)奏也有些趨于平緩。為了能使學生們再次釋放學習的熱情,我常常發(fā)動學生“尋寶”,發(fā)現(xiàn)還有疑問的地方。艾青的詩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倒數(shù)第二詩節(jié)為什么說“呈給你黃土下紫色的靈魂”?《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被休回家了,為什么縣令、太守先后派媒人來提親?祥林嫂的悲慘境遇為什么未在劉蘭芝身上上演?《阿Q正傳》中阿Q被當做搶劫趙太爺家的罪魁砍頭了,為什么魯迅還把這一段故事命名為“大團圓”?一個又一個富有價值的問題被發(fā)現(xiàn)、被探討、被解決,課堂教學始終沐浴在青春的激情當中。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
[2]王應麟主編.四書.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1.
[3]章桂周.比較文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介入思路與意義.語文教學通訊,2012.1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