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竹
(渤海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大石橋市旗口鎮(zhèn)第二中學,遼寧 大石橋 115113)
1.考試改革,突出語言的實際運用。
一方面,英語分數(shù)的下降并不代表英語重要性的減弱,因為作為目前全球的通用語言,英語具有無可替代性。英語考試方式的改變,以及考試的內容側重聽寫能力的考查,表明英語的教育正在回歸應用性和實用性學科。只是目前考試和評價方式不恰當,現(xiàn)行體制下人們過于強調筆試及語法,而忽略了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應該以運用為主要目的。本來語言的學習是相通的,如果一個人的英語學習好,則無論是漢語還是其他外語,學習一般都很好,反之亦然。畢竟世界上主要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國家都是以英語為主的國家,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講英語,電腦鍵盤是英語鍵盤,90%的國家以英語作為第一外語,75%的電視節(jié)目講英語,四分之三的郵件是用英語書寫的;主要科技文獻是以英語為原始語言完成的,甚至很多語言間的翻譯是以英語為中介語言的(比如要將一本中文書籍翻譯成毛利語,可能因為各方面原因限制,需要先將其先翻譯成英語,再由英語翻譯成毛利語)。英語作為六大國際語言之首,任何一個國際會議,一定會有英譯版,即使我國內部的多數(shù)主要會議,通常都是中英雙語版。學好英語不僅有利于學習國外的先進文化和技術,而且有利于傳播我國的文化意識和先進技術。至于降低英語學科分數(shù)在高考招生中的權重,主要是為突出語言的實際應用,回歸到學科應有的位置上,突出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及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在高考指揮下,英語和語文、數(shù)學并列,實際上是語文地位最弱。數(shù)學有奧賽不斷加碼,語文很容易因人人能說、人人能寫而被忽視,英語則因非母語難掌握而成為學生用功甚巨的科目。由此造成一種怪狀,中國人寫不好漢語、寫不好漢字,不必在意也不必臉紅,而考不好英語,卻事關重大。此次改革后,中考英語分值將下降20分,高考英語分值將下降50分。不過,聽力的比重有所增加。比如,中考英語聽力將占一半分值,達到50分。此外,題型也將有所改變,這樣的改革將促進學科間應有的回歸。今后,老師會更重視英語的應用性。比如,在現(xiàn)實生活中,讓學生學會看英文菜單、讀懂手機中的英文新聞,這就要求老師改變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聽力分值的增加,將對英語老師提出更大的挑戰(zhàn),卻向素質教育邁進一大步。
2.考試改革,還回英語工具屬性。
高考降低英語的分值,并非要取消英語,而是將英語拉下神壇,還回其工具屬性。整個社會癡狂英語,非止于高考。英語教育已經(jīng)從幼兒園開始,小學升初中的英語和數(shù)學成了擇校的條件。英語還成為整個社會的“人才鑒別標準”。高考之后,英語是教育選拔、專家選拔的依據(jù),考研考博,英語考得如何成了錄取的依據(jù);職稱評定,業(yè)績不重要,實際水平不重要,唯有英語區(qū)別同樣達到了年資的人誰上誰下;學術評價,要比的是SCI刊物的發(fā)行量,當然要靠英語;整個社會還將英語當成人才素質的通用標識,“一口流利的英語”簡直就是高級人才的證明書。這個社會沒有任何一個教育科目要求人終身學習,唯有英語卻成了這樣的科目。同時,現(xiàn)在由于社會上對英語過于關注,孩子在教育過程中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習英語,英語培訓班猶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xiàn),體現(xiàn)了現(xiàn)在社會對英語的重視,英語分數(shù)的下降能夠緩解這一現(xiàn)象。英語的地位在這個社會是由一系列制度確保的。由此,“全民英語”,全民用很大的精力學習一門非母語的語言,成了這個國家舉世無匹的風景。“我是中國人,何必學外文,不學ABC,照樣干革命”,這是過去的極端,新的極端是英語成了政治正確和各類生意的戰(zhàn)場,培訓機構會拿“學好英語,把洋錢賺到中國來,孝敬爸媽”之類的話語開講,專家教授用英語認證改革開放。
1.分數(shù)改革后,與之配套教學改革也應該跟上,回歸到語言學習應以運用為目的的軌道上。
這次考試改革,不是簡單地改改分值,而是要改革英語教學方式,要像教一種語言那樣教英語,而不是為了應試。初高中英語教師不應再每天規(guī)定學生背多少單詞,每周要求做幾篇閱讀理解,而應注重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訓練,同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從日常英語學習中得到樂趣,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讓更多的學生能學以致用。分數(shù)改革后,與之配套的教學改革應該跟上,回歸到語言學習應以運用為目的的軌道上。選擇學習材料應根據(jù)學生年齡、性格、特殊愛好的不同,尋找適合他們的英語故事、科普文章等內容,甚至是角色扮演、自編自導等,比如《奇速英語24個故事串記中學3500詞匯》,通過校園中男女學生為主線,科幻、奇異,情節(jié)生動,與他們年齡階段相符合的故事,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內在興趣,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練等各個方面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改變啞巴英語的現(xiàn)狀。我們還可以選擇一些動聽的英語歌曲、好看的電影片段,達到與看故事書、科普書同樣的學習效果。我們可以教會學生英語的“內在拼音規(guī)則”。例如,近年開始重視的英語自然拼讀方法。還可以教會學生貼近生活,甚至是非常有趣的一些日常對話用語。在英語教學中盡量突破中式思維,從英式思維的角度教學,使學生更易內化所學內容,感覺到英語學習是一種文化的了解而不是知識的學習,比如告訴學生“Rain Cats and Dogs”的典故,而不是讓學生背這樣的短語,如凡會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就像中文當中我們教成語故事,而不是告訴學生這幾個字的正確筆順筆畫一樣。通過改變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總體運用能力。
2.改革不宜太快。
盡管教育改革很好,但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不要來得太快,應該給各個省市地區(qū)一個過渡時間。過渡方式的建議:一是參考國家搞上海自貿區(qū)的做法,以一個或幾個省市為試點進行過渡;二是希望另一些省份從分值上進行過渡:比如總分還是150分,其中100分為筆試,另外50分為運用(聽說表演為主)。這對考試標準執(zhí)行和操作有一定難度,但可以率先在文化教育和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試點,比如廣東省。兩個試點相結合,試行一定時間,然后找到更適合我國英語改革的成功模式,再推廣開來,希望不是全國一起嘗試。
另外,中小學基礎教育的發(fā)展仍然很重要,其中英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學中,術業(yè)有專攻,并不一定要求所有大學生都要學英語或學好英語或過四、六級,可以根據(jù)個人興趣和特長進行選擇。
3.分專業(yè)學習英語。
對于英語考試降低分數(shù)的改革,不少人認為有助于國學發(fā)展,但這種觀點的目的性不對,國學與外語并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像一些國內知名的國學大家,如胡適、王國維等,他們的英語也同樣出色。英語畢竟不是我們的第一語言,適當降低分數(shù)無可厚非。降低分數(shù),學生用在這門功課上的時間、精力肯定相應減少,那么這一科目的成績自然下降,某些高校選拔人才需該門課程有很優(yōu)異的成績,所以可能不利于部分拔尖學生的發(fā)展。但是,英語教育不能因此被弱化,最好是分專業(yè)學習。比如一些藝術專業(yè)可以弱化英語,因為藝術本身就是一種語言,不用外語也可以進行交流。數(shù)、理、化這些自然科學領域,就需要學習外語,以便吸收國際先進知識。無論怎么改革,英語學得好的“塔尖”都不會放松英語,這就會產(chǎn)生所謂的“精英教育”,學得好的還是好,但是社會的整體英語水平會下降。英語也是應用性很強的科目,隨著國家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英語水平越發(fā)顯得重要。高考英語分值由150分降至120分,勢必會影響高中英語的課時,如果英語課時減少,就可能對英語基礎不是很好的學生影響比較大。但是,英語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對學生來說確實起到了減壓作用。
我國的英語中、高考即將面臨一個全新改革的時代,英語考試正面臨重大改革,英語學科應回歸到工具學科應用的位置上,北京中高考改革就是要突出英語作為語言工具的實際應用作用,在真實語境中考查語言運用,增加聽力比重。同時,降低英語在中、高考中的權重,探索新的英語考試方式方法。我們應該在認清形勢的基礎上,積極探求適合我國實際的英語教學路子和模式。以上是筆者提出的個人意見,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英語教學改革還需要理論界和實踐者的共同努力,方能達到理想的目標,讓我們拭目以待。
[1]陳俊.21世紀英語基礎教育前瞻.中學外語教與學,2002(5).
[2]錢曉霞.培養(yǎng)學習興趣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關鍵.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2.
[3]王洪偉,朱征平.深化英語教學改革推進雙語教學實驗.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2.
[4]張正東.外語教育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
[5]蔡章冰.我對北京英語高考改革的一點小看法.北京: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