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勤
(南通大學 杏林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0)
電影,作為受眾最廣、最受重視的影視作品形式,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自從1929年,當全世界觀眾看到第一部有聲電影時,字幕和配音就成為最主要的兩種電影翻譯方式[1]P244。隨著當前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擴大和深入,國外影視作品大量涌入中國,中國影視急需推向國外。字幕翻譯,由于其保留源語言,有翻譯效率高、制作成本低等優(yōu)勢,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影視觀眾和制作公司的青睞,在影視翻譯市場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電影字幕翻譯作為文學翻譯的一部分,其根本任務與其他文本形態(tài)的翻譯一致:把源語的意思用譯語表達出來。然而,字幕翻譯是一種特殊的、專業(yè)化的翻譯形式,與其他文本翻譯的主要區(qū)別在于譯者必須把電影中人物的話語轉(zhuǎn)換為“書面”字幕的形式,出現(xiàn)在屏幕下方,目標語觀眾通過閱讀字幕來了解影片情節(jié)。
字幕翻譯的過程是由源語言向目標語、源語文化向目標語文化的轉(zhuǎn)換過程,譯者在處理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時,需要考慮因其特殊性而受到的諸多特定因素的制約,其中最主要的是時空制約和無注解。首先是時間制約,字幕是將電影里的話語轉(zhuǎn)化為讀的形式,一般來說,人們說話的速度要比讀的速度快,而字幕必須在和源語言大致相同的時間內(nèi)完成信息傳遞;其次是空間制約,每一個屏幕畫面上的字幕最多不能超過兩行,而每一行的字數(shù)也要受到屏幕寬度的限制[2]P34;最后是無注解工具,有時中國電影里出現(xiàn)的文化專有詞、歷史典故、民間俗語等在英語中并不存在,又不能在字幕上加腳注,因此給譯者帶來困難。這些制約因素決定了字幕翻譯要采用有別于其他文本形式的翻譯策略。本文結(jié)合電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簡稱《泰囧》),對影片里一些具有中國文化內(nèi)涵的詞匯的字幕翻譯進行評析,具體分析歸化和異化策略在電影字幕翻譯中的運用。
2012年賀歲喜劇電影《泰囧》講述的是商務男士徐朗爭奪一份授權(quán)書來到泰國,路上碰到王寶——一個賣蔥油餅的小商販,兩人之間展開一段荒謬、搞笑又帶有關(guān)懷的故事?;那楣?jié)、倒霉的人物經(jīng)歷、夸張的肢體語言……影片在爆笑的形式中插入情感內(nèi)涵,又升華出生活禪理。該片自上映以來受到觀眾極力熱捧,成為中國電影市場華語片票房冠軍及觀影人次第一名,隨后又在泰國、北美一些地區(qū)等國外影院以配音或英語字幕的方式放映。
歸化和異化這對翻譯術(shù)語是由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譯者的隱身》中提出來的。其實早在1813年,德國翻譯理論家施萊爾馬赫(Schleiermacher)就在他的論文《論翻譯的不同方法》里提出:“譯者要么盡量不打擾原文作者,讓讀者靠近作者”(即異化翻譯),“要么盡量不打擾讀者,讓作者靠近讀者”(即歸化翻譯)[3]P440。韋努蒂在《譯者的隱身》中對歸化和異化這兩個概念作了詮釋。概括說來,譯者可以選擇歸化或異化的譯法,歸化是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采取目標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內(nèi)容,把目標語讀者對外國文本和文化的陌生感降到最低程度,使讀者讀起來通順易懂;相反,異化翻譯則是主張譯文以源語或原文為歸宿,保存源語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把外國文本的語言和文化差異表現(xiàn)出來,讓讀者感受“異國情調(diào)”。
《泰囧》的對白使用日常話語多,其中多處出現(xiàn)一些耳熟能詳?shù)牧曊Z(如成語、俗語)和流行語,增強了喜劇效果,使人回味無窮。這些習語較多地采用歸化譯法,例如:
(1)不行,我媽說了無功不受祿。No,Ican’t.My momsays Ican’t take what Ihaven’t earned.
(2)得饒人處且饒人 to be kind and do the right thingwherever possible
(3)一個巴掌拍不響 it takes two to tango
(4)你純天然掃把星??? Or areyou the perfect curse?
(5)你欺人太甚 you’vegonetoo far
歸化是要把源語本土化,其一般做法是抓住源語的語用意義,從目標語中選取與源語語用意義相同的表達來翻譯。英漢習語中有一些相同或近似的習語,筆者認為以上一組實例就能夠在目標語中找到相對應的習語。筆者認為,例1中“無功不受祿”譯為“Sow nothing,reap nothing”,例2中“得饒人處且饒人”譯為“to err is human”更為合適,因為由于字幕翻譯受到時間的制約,目標語觀眾在觀看電影時不能仔細地閱讀字幕,而在短短兩三秒時間里只能一掃而過,用目標語觀眾所熟悉的語言來表達能吸引觀眾的眼球,盡管這樣的英譯和源語的用詞不一樣,其隱含意義卻是相近的。例3“一個巴掌拍不響”形象地譯為“it takestwo to tango”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英譯的字面意思是“探戈舞需要兩個人來跳”,“tango”其實是“tangle”的諧音,而短語“It takes two to tango”實質(zhì)上是由英國俗語“It takes two to make a quarrel”(一個巴掌拍不響)引申出的。筆者認為例4中“掃把星”譯為“Jinx”更為地道?!癑inx”本身就是美國俚語,和中國人所說的“掃把星”的語用意義對等。
(6)我就把你拉黑懂嗎?You will never wok in thisindustry again,got it?
(7)我發(fā)現(xiàn)你是朵奇葩啊。Oh,you are unbelievable.
(8)你腦子進水了?Have you lost your mind?
(9)泰國人最磨嘰。 Thai are alwayslazy.
(10)電梯里有倆2B。 (Chinese)There were two idiots in there.
(11)你這個二到無窮大。You’rethestupidestlivingthing Ihave ever met.
由于文化的差異,漢語的習語和流行語有時很難甚至無法找到形意兼顧的對應英語。以上一組實例譯者采用釋義(paraphrase)對其歸化處理。例6和例7中“拉黑”和“奇葩”在英語里不存在相對應的詞,“拉黑”一般用于QQ聊天工具或網(wǎng)絡游戲中,現(xiàn)作為流行口頭語,引申為實際生活中對一段事、某個人永遠割裂的情感拒絕,因此目標語解釋了整句話的意思。“奇葩”原意是奇特美麗的花,而網(wǎng)絡語中則帶有調(diào)侃和諷刺意味,比喻某人或某事十分離奇,常人難以理解,因此在這里譯為“unbelievable”。例9~11中“腦子進水”,“磨嘰”、“2B”、“二”是北方地區(qū)人們的習慣用語,譯者要在理解其準確含義后再翻譯。筆者認為“磨嘰”譯為“l(fā)azy”有誤,它是東北地方的一句土語,指辦事拖拖拉拉、不利索,美國習語中有一對應語“to drag one’s feet”,因此筆者覺得譯為“Thaidrag their feet”更準確。
其次,中西方的色彩詞也有著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例如,綠色象征充滿希望和生機,而英語“green-eyed”表示“眼紅”,“red eye”是美國俚語,表示一種廉價、酒精含量高的酒。綠色在漢語里有一層意思在英語里是沒有的,即“戴綠帽子”,中國人常用來表示男人的妻子對他不忠,電影字幕里將其譯為:
(12)我給他戴了綠帽子。 Icuckolded him.
(13)不就是一頂綠帽子嘛! It wasjust an affair!
(14)你給人家戴綠帽子! You slept with some else’s wife!
譯者以不同的方式對這個富含文化信息的說法進行歸化處理。一般譯者都將“戴綠帽子”譯為“cuckolded”,英語里還有一個比喻說法,就是用“horn”來表示妻子有外遇,如“give hornsto sb.(讓某人戴綠帽子)、wear horns(戴綠帽子)”[4]P191。英語里也常用“have an affair with sb.”來表示丈夫或妻子有外遇(見例13)。
另外,中西方國家有著不同的宗教文化,自然也體現(xiàn)在語言上。英語中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圣經(jīng)》對西方文明的形成和發(fā)展所起的作用,而佛教文化在我國有著深遠影響。
(15)你是觀世音派下來折磨我的嗎?Did God send you to torture me?
(16)根本沒有什么狗屁組合。Therewasneveranygoddamn teambetween you and me.
在佛教文化中,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神靈,而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了世界,世上的一切都是根據(jù)上帝的意愿安排的。很明顯,例15靈活地運用了歸化策略來處理中西方不同的宗教文化,將“觀世音”譯為“God”,這樣既消除了目標語觀眾的閱讀障礙,又符合目標語國家的文化觀念。在西方文化中,詛咒一個人時常說“God damn you”,例16同樣采用歸化譯法。
異化理論的代表韋努蒂主張目標語文本中應彰顯原文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使人們通過譯文了解他國文化,從而體現(xiàn)翻譯的本質(zhì)。影片中也出現(xiàn)對一些文化內(nèi)涵詞的異化處理:
(17)你還會功夫啊你?You know kungfu?
(18)能啊,剛才我發(fā)微博了,沒花錢!Yeah!Ijust posted on Weibo for free!
(19)西游記嗎?Isthis journey to the West?
我要個授權(quán)書比西天取經(jīng)還難.Getting the letter of attorney isharder than getting thesutras.
(20)紅,紅孩兒!The Red Boy!
(21)我唐僧!I’m Xuanzang!
“中國功夫”(也稱“中國武術(shù)”)源遠流長,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說到這個詞使我們想起第一個把中國功夫推向世界的華人武術(shù)家李小龍,國際電影中也有不少中國功夫的展現(xiàn),吸引不少外國人來中國學習它。“功夫”通常用異化法譯為“kungfu”(見例17),如果采用歸化法譯為“Chinese martial arts”,就無法體現(xiàn)中國功夫中的精、氣、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nèi)涵,而顯得蒼白無力[5]P49。提到“微博”一詞,中外微博是存在文化差異的,例18中將其譯為“Weibo”,目標語讀者也許不能理解其內(nèi)涵,它是采用異化策略對源語文化進行保留。在國外,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國的“Twitter”,但是目前在中國已被屏蔽。國內(nèi)微博像雨后春筍般崛起,其中,中國用戶用得最多的新浪微博已經(jīng)開始用Weibo一詞打造國際品牌,也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知道什么叫“Weibo”,意識到它是中國廣大網(wǎng)民交流的一種渠道。例19~21中“西天取經(jīng)”、“紅孩兒”、“唐僧”都來自中國古典神話名著《西游記》,形象地引用到電影對白里,同樣采用異化譯法。
通過以上對《泰囧》中一些具有文化內(nèi)涵的詞匯翻譯方法的分析,筆者認為,在電影字幕翻譯中,單一使用歸化或異化策略很難解決文化沖突所產(chǎn)生的所有問題,刻意異化可能會使目標語晦澀難懂,而太多的歸化會使源語言的特色和文化內(nèi)涵有所缺失,因此,譯者應將歸化和異化有效地結(jié)合,使他們相互補充、相互完善。同時,在選擇策略時還要顧及電影翻譯聲畫統(tǒng)一等特點和各種制約因素、電影里的人物個性和話語的語境等,從而使字幕翻譯更好地服務于大眾。
[1]Baker,Mon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韓靜.電影字幕翻譯中的語言和文化挑戰(zhàn)[J].對外傳播,2010(8).
[3]劉軍平.西方翻譯理論通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4]王文華.翻譯的概念[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5]何三寧.翻譯多元論實證分析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