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強
(吉林建筑大學外國語學院,長春 130118)
根據(jù)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的教學體系.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其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由于跨文化交際是在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進行的交際,只有同時熟悉和掌握目的語、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母語文化,才能提高綜合文化素質和跨文化意識,以便成功地進行交際.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中既要適時適量地導入英語所涉及的以英美文化為主的西方文化,也要融入中國文化,從而真正實現(xiàn)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
在理工科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和以英美文化為主的西方文化,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和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學英語就不再是一門單純的語言課,而應該是一門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質的文化課.理工科院校的學生大都是學理工科的,在高中時,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數(shù)學、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學習上,對地理、歷史及政治等方面的知識了解和掌握的相對較少,對于西方文化了解和掌握地更是少之又少.到大學以后,他們又有各自專業(yè)課的壓力,加之很多學校并未開設講授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方面的課程,從而導致了他們不但缺乏對西方文化的了解與認識,同時對中國文化也缺乏相對全面的掌握.這非常不利于他們綜合文化素質的提高,也不利于他們全面發(fā)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如果授課教師能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適時適量地融入一些英語所涉及的以英美文化為主的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對于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養(yǎng)非常有幫助.
大學英語教學的首要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其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簡言之,就是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理工科院校的學生由于對英語所涉及的以英美文化為主的西方文化了解和掌握地相對較少,在交際中會犯一些語用失誤方面的錯誤,比如談及西方人比較忌諱的話題如婚姻、年齡和收入等.這非常不利于交際的順利進行,甚至會導致交際的失敗.學生只有對英語賴以生存的社會和文化有足夠的了解與認識,才能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英語進行交流.同樣在交際中,西方人也會問一些有關中國文化的問題,很多學生由于對中國文化缺乏足夠的認識,很多事情用漢語都表述不清,就更別說用英語表達.他們在跨文化交際中無法用恰當?shù)挠⒄Z表達中國文化,導致交際失敗或者低效,不僅不能很好地宣傳和介紹中國優(yōu)秀文化,而且還會造成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誤解[1].可以說,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是中國英語學習者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學生只有熟悉和掌握英語和英語所涉及的以英美文化為主的西方文化,同時提高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和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游刃有余地用英語進行交流.跨文化交際具備的雙向性決定了大學英語教學應同時兼顧本民族文化和英語文化的導入[2].而理工科院校的學生由于各種原因,對英語所涉及的以英美文化為主的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了解和掌握地相對較少,不利于他們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因而,在理工科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必須同時融入中西方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對于英語教師而言,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單純地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而是在于如何把語言和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而對于理工科院校的英語教師而言,不但要把英語和英語所涉及的以英美文化為主的西方文化結合起來,還要把英語和中國文化融合在一起,在英語教學中,適時適量地融入中國文化有助于學生深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和培養(yǎng)學生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但理工科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必須遵循關聯(lián)和適度的原則.即課堂上所滲透中西文化知識必須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同時,語言教學中的文化融入要適度,不能過多地導入中西文化方面的知識.
2006年3月,在第二屆中國外語教學法國際研討會上,上海外國語大學曹德明教授強調,高校外語教學要特別重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他指出:文化交流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是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力求把握外語所蘊涵的文化的精髓,取其精華為我所用;另一方面是在學習其它文化的過程中,要努力弘揚本國的優(yōu)秀文化.長期以來,在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很多教師只重視對英語所涉及的以英美文化為主的西方文化的導入,而忽視對中國文化的融入.這種做法的最大弊端就是:很多學生對西方文化很熟悉,甚至用英語表達起來都沒有問題,而對中國文化里的有些東西用漢語都很難說清楚,就更不用說用英語表達.這一點在理工科院校的學生身上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其實,消除這一弊端的最好辦法就是在教學中采用中西文化對比的教學方法.具體說就是在融入英語所涉及的以英美文化為主的西方文化的同時,適當?shù)厝谌胍恍┖徒虒W內容密切相關的中國文化.即使理工科院校的學生,他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認識程度還是要高于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和認識程度,教師應激活學生頭腦中已存在的知識,把其作為背景知識,用于了解和認識西方文化知識.例如,在教學中遇到圣誕節(jié)這個詞的時候,可以首先向學生簡單扼要地介紹一下圣誕節(jié)的起源、發(fā)展、變遷及它對西方文化的深遠影響等;然后讓學生介紹一下有關中國春節(jié)的知識,如淵源、發(fā)展、變遷和風俗等;最后讓學生對二者的異同加以對比,分析導致異同的原因.這些活動最好用英語進行,當然可以穿插一些適當?shù)臐h語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但可以更好地掌握西方文化知識,同時還可以加深對中國文化已有的認識與理解.所有這些都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
無論是中國文化還是英語所涉及的以英美文化為主的西方文化,其內容都是包羅萬象、多種多樣的,遠非教師在課堂的導入和滲透所能囊括.因此,要使學生真正較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并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興趣,督促他們在課堂以外自覺地學習和了解更多有關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知識.例如,在講到《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冊第五單元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時,可以讓學生在課下討論一下美國文化的其他一些重要象征,并與中國文化的某些重要象征加以比較.
在理工科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和英語所涉及的以英美文化為主的西方文化是十分必要的.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有重要意義,同時還有助于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及提高他們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jù)具體的授課內容,適時適量地融入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方面的知識.此外,教師還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對中西文化的興趣,從而使他們能在課外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了解更多、更詳盡的有關文化方面的知識.
[1]趙鳳玲.從“文化失語”到“文化滲透”—論英語教學中的本土文化兼納問題[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8):135-138.
[2]甘 露.大學外語教學中的雙向文化導入初探[J].科技風,2009(2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