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春教 (廣西河池市第三人民醫(yī)院五官科,廣西 河池 547000)
我院2011年~2012年對門診76例兒童慢性鼻竇炎采取鼻竇負壓置換法聯(lián)合藥物治療,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1年~2012年門診收治的兒童慢性鼻竇炎76例,其中男35例,女41例,年齡12~32歲,平均7.5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年。
1.2 病因及特點:兒童鼻竇竇口相對較大,感染易經(jīng)竇口侵入鼻竇;鼻腔和鼻道狹窄,鼻竇黏膜嫩弱,淋巴管和血管豐富,一旦感染黏膜腫脹加劇,分泌物也較多,且極易阻塞鼻道和竇口,引起鼻竇引流和通氣障礙;兒童機體抵抗力差,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傳染病,常繼發(fā)此病;腺樣體肥大阻塞后鼻孔,影響鼻-鼻竇通氣引流;易發(fā)生鼻腔異物、鼻外傷而繼發(fā)感染。最常見的致病菌是肺炎球菌、鏈球菌和葡萄球菌[1]。
1.3 臨床表現(xiàn)及診斷:主要表現(xiàn)有鼻塞、流膿性或黏液性鼻涕、頭痛或鼻出血,可能伴有腺樣體肥大或其他全身性疾病。臨床上根據(jù)病史、癥狀、體征和鼻竇CT可作診斷。
1.4 治療:首先應采取規(guī)范保守治療。全身使用抗生素,以口服為主,療程至少1個月。同時鼻腔局部應用糖皮質激素和充血劑。若有腺樣體肥大,可輔以腺樣體切除術。鼻竇置換亦是保守治療的方法之一。經(jīng)上述治療絕大多數(shù)可康復,若病情遷延或不能康復,可選擇鼻竇手術。
2.1 心理護理:慢性鼻竇炎多因急性鼻竇炎反復發(fā)作未徹底治愈而遷延所致,患兒因長期反復發(fā)病而明顯焦慮,學習成績下降,對治療缺乏信心,加之年齡小對治療難免有恐懼和緊張心理。護士應主動、熱情向患兒和家長介紹鼻竇負壓置換治療的目的、方法和相關配合注意事項。在治療時允許家長陪同,采取一些合理的措施放松患兒身心,提高配合度,順利完成治療[2]。
2.2 治療指導:在做鼻竇負壓置換前,指導患兒擤凈鼻涕,仰臥,肩下墊枕,頭部后仰,使下頜頦部與外耳道口連線與水平線垂直,將以0.5%麻黃堿NaCl溶液為主并適當配入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和α-糜蛋白酶的混合液約2~3 ml注入兩側鼻腔,用棉球按壓鼻翼使之分布均勻,保持頭位不動1~2 min。用連接吸引器(負壓不超過24 kPa)的橄欖頭塞入一側鼻孔(不能漏氣),用手指按住另一側鼻孔,囑患兒連續(xù)發(fā)“開、開、開”聲音,此時軟腭上提,鼻腔和鼻咽腔處在封閉狀態(tài)。同步開動吸引器,此時鼻腔處于負壓狀態(tài),低于鼻竇內壓力(正壓),于是竇內膿液經(jīng)竇口排入鼻腔,繼而被吸除。當“開”音中斷時,軟腭復位,鼻腔和鼻咽腔與外界開放,此時鼻腔壓力與大氣壓相等(正壓),竇內是負壓(竇腔內膿液被排出后形成),于是鼻腔內藥液經(jīng)竇口進入竇內。連續(xù)發(fā)斷續(xù)的“開”音,使鼻腔和鼻竇內正負壓交替改變而達到治療目的。每次塞住一側鼻孔,反復吸引鼻腔,持續(xù)約1~2 s,如此重復6~8次。一側洗凈后,同法吸引另一側鼻腔。在吸引過程中密切觀察患兒面色、吸引器的壓力,如吸引時間過長、壓力過大,可引起頭痛、耳痛或鼻出血。若發(fā)現(xiàn)此種情況應立即停止吸引。期間若分泌物過多,可用清水吸洗橄欖頭。吸引完畢,用呋麻滴鼻液滴鼻,休息1~2 min后起床。
2.3 注意事項:急性鼻炎、急性鼻竇炎、鼻出血、鼻息肉、鼻部手術后傷口未愈、鼻前庭炎、鼻前庭癤、高血壓者禁做。
通過加強體育鍛煉和增強營養(yǎng)等方式增強抵抗力。指導患兒正確擤鼻、滴鼻,遵醫(yī)囑按時正確用藥和配合治療。教會患者正確進行體位引流方法:鼻腔用1%麻黃堿收斂黏膜,使竇口通暢。若為上頜竇炎,則頭前傾90°,患側向上;如為額竇病變,則頭位直立;如為前組篩竇積膿,則頭位稍向后仰;如為后組篩竇病變,則頭位稍向前俯;如為蝶竇病變,則需低頭,面向下將額部和鼻尖抵在某一平面。保持要求的位置15 min[3]。
76例兒童慢性鼻竇炎患者經(jīng)過合理治療和護理后,所有患者的鼻竇炎癥狀得到有效控制,鼻腔通氣明顯改善,頭痛消失,生活質量明顯得到了提高。
兒童鼻竇炎是兒童較為常見的疾病,兒童由于身體未發(fā)育完善和抵抗力差,鼻竇黏膜嫩弱,淋巴管和血管豐富,鼻竇開口較大,常伴有腺樣體肥大,因此兒童更易患鼻竇炎,影響生長發(fā)育、生活和學習。且兒童正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首先應采取規(guī)范保守治療。鼻竇置換法是保守治療的方法之一,此法能促使鼻腔通氣和鼻竇引流而達到治療目的。治療前耐心與患兒及其家長溝通,加強指導,治療后給予健康指導,是保證治療效果的關鍵。
[1]田勇泉.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98.
[2]楊 霞,謝文濤,劉秀容.鼻竇置換療法治療小兒慢性鼻竇炎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0,8(17):1526.
[3]席淑新.眼耳鼻咽喉口腔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