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學,顧雪梅,王興林,胡忠惠,蘭興翠,李 瑩(.貴州省黔西南州人民醫(yī)院,貴州興義 56400;.貴州省興義市人民醫(yī)院,貴州興義 56400)
實驗室質控工作需要保存各種質控菌株,保證質控菌株的穩(wěn)定是做好質控工作的前提條件。保存菌種方法很多,根據(jù)不同的微生物菌株或不同的實驗要求,可選用不同的保存方[1]。常見的有傳代培養(yǎng)保存法、液體石蠟覆蓋保存法、冷凍保存法、冷凍干燥保存法等[2-3]。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等許多非苛養(yǎng)菌質控菌株都是生長條件要求不高的細菌,通常用斜面瓊脂培養(yǎng)基和半固體瓊脂培養(yǎng)基覆蓋石蠟油等方法均可很好保存,但是需要頻繁移種以保證存活率,而反復傳代又易導致細菌變異并造成菌種污染。一些常用的苛養(yǎng)質控菌株如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在斜面瓊脂培養(yǎng)基和半固體瓊脂培養(yǎng)基上不能存活,沒有條件的基層實驗室難以保存這些苛養(yǎng)菌。在保存過程中必須使微生物的代謝處于相對靜止狀態(tài),才能在一定時間內使其不發(fā)生變異又保持很好的活性。作者借鑒應用菌種濾紙保存法,基本滿足上述3個條件,實驗證明是一種經(jīng)濟有效、簡便的菌種保存方法,現(xiàn)報道如下。
1.1 材料 自封袋:根據(jù)需要購買適宜大小的自封袋,也可使用試劑附送的自封袋。無菌EP管:將市售2cm直徑EP管置于密閉的消毒盒內,經(jīng)121℃高壓蒸汽滅菌25min備用。無菌濾紙條:將市售濾紙用剪刀剪成約0.5cm×1.0cm濾紙條置于帶塞的小試管內,經(jīng)121℃高壓蒸汽滅菌25min備用。菌種:銅綠假單胞菌(ATCC 27853)、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3株標準菌株購于衛(wèi)生部臨床檢驗中心,福氏志賀菌、枯草芽孢桿菌、奇異變形桿菌、普通變形桿菌、陰溝腸桿菌、產氣腸桿菌、豚鼠氣單胞菌、糞腸球菌、弗勞地枸櫞酸桿菌、傷寒沙門菌、痢疾志賀菌、宋內志賀菌、鮑曼不動桿菌、黏質沙雷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甲型副傷寒桿菌、摩根菌、白色假絲酵母菌、克柔假絲酵母菌、熱帶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肺炎鏈球菌、淋球菌、腦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桿菌、無乳鏈球菌、屎腸球菌、卡他莫拉菌、產單核李斯特菌、星座鏈球菌等31株菌株來自于臨床標本分離的菌株,經(jīng)傳代分純培養(yǎng)而得。
1.2 儀器與試劑 血平皿及巧克力平皿:成品購于安圖公司,在適宜的貯存條件下、有效期內使用;沙保羅斜面培養(yǎng)基:半成品購于杭州天合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按照說明書配制經(jīng)121℃高壓蒸汽滅菌25min后擺成斜面?zhèn)溆?;觸酶試劑:市售3%過氧化氫溶液,有效期內使用,試驗時金黃色葡萄球菌同步作陽性對照;膽汁溶菌實驗試劑:取新鮮牛膽汁,無菌分裝(2毫升/管)密封置-20℃冰箱,可保存1年以上,試驗時用肺炎鏈球菌平行做陽性對照;營養(yǎng)肉湯培養(yǎng)基:半成品購于杭州天合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按照說明書配制成成品肉湯后,分裝于有塞小試管,每管1mL,經(jīng)121℃25min高壓蒸汽滅菌后備用;-20℃冰箱:購于海爾公司的-20℃低溫冰箱;細菌鑒定及藥敏試驗儀器:購于美國BD公司的Phoein100全自動細菌鑒定儀。
1.3 方法
1.3.1 菌種保存 將目標菌種在血平皿或巧克力平皿上劃線分離培養(yǎng)18~24h,獲取純凈菌落,然后用無菌眼科鑷夾取1張無菌0.5cm×1.0cm濾紙條,根據(jù)菌落大小,蘸取一到數(shù)個菌落(以粘菌面積不超過濾紙1/3,濾紙條尚未完全被水分浸濕為宜),放入無菌EP管中,蓋緊EP管蓋。根據(jù)需要,一次可制備數(shù)十條,1~2條裝1個EP管,貼上標簽,標簽上注明菌種名稱,保存數(shù)量和保存日期,再置于自封袋內,排盡袋內空氣,封嚴袋口,放入-20℃冰箱保存。
1.3.2 菌種的生物性狀觀察和檢測 將上述方法保存的菌種于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2年對應時間取出上述各種菌株的一只菌種管直接置于室溫環(huán)境平衡5~10min,無菌操作取出相應菌種濾紙條,放入無菌營養(yǎng)肉湯管中復溶,轉種在血平皿或巧克力平皿上35℃培養(yǎng)18~24h,觀察所保存的31株菌株的存活情況、菌落形態(tài)特征等有無變化;并對其中2株標準菌株:銅綠假單胞菌(ATCC 27853)和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在保存1年和2年時復溶轉種血平皿35℃培養(yǎng)18~24 h后,用Phoein100全自動細菌鑒定儀2次進行生化鑒定和藥敏試驗進行比較。
2.1 2009年5月保存17株菌株,分別是福氏志賀菌、枯草芽孢桿菌、奇異變形桿菌、普通變形桿菌、陰溝腸桿菌、產氣腸桿菌、豚鼠氣單胞菌、糞腸球菌、弗勞地枸櫞酸桿菌、傷寒沙門菌、甲型副傷寒桿菌、卡他莫拉菌、摩根菌、產單核李斯特菌、無乳鏈球菌、屎腸球菌、星座鏈球菌;2009年7月保存5株菌株,分別是痢疾志賀菌、宋內志賀菌、鮑曼不動桿菌、黏質沙雷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2009年10月保存5株酵母樣真菌,分別是白色假絲酵母菌、克柔假絲酵母菌、熱帶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光滑念珠菌。一共22株非苛養(yǎng)菌及5株酵母樣真菌,在保存到上述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2年5個時間段時用營養(yǎng)肉湯復蘇分別移種到血平皿和沙保羅瓊脂斜面培養(yǎng)基上,經(jīng)35℃培養(yǎng)18~24h,22株菌存活率均為100%,菌落形態(tài)特征無明顯改變且生長良好。
2.2 2009年7月保存2株菌株,分別是肺炎鏈球菌和淋球菌。肺炎鏈球菌在上述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2年5個時間段用營養(yǎng)肉湯復蘇移種血平皿經(jīng)35℃、5%二氧化碳(CO2)環(huán)境培養(yǎng)18~24h均100%存活,菌落形態(tài)特征無明顯改,觸酶試驗、膽汁溶菌試驗均為陽性。在保存2年時生長稍欠佳,僅生長量減少,其他特征無明顯改變。淋球菌在保存1個月后經(jīng)2次用營養(yǎng)肉湯復蘇移種于血平皿及巧克力平皿經(jīng)35℃、5%CO2環(huán)境培養(yǎng)18~24h均不生長,證明已死亡。
2.3 2011年3月保存2株菌株,分別是腦膜炎奈瑟菌和流感嗜血桿菌。到2011年9月經(jīng)1、3、6個月3個時間段用營養(yǎng)肉湯復蘇移種巧克力平皿上經(jīng)35℃、5%CO2環(huán)境培養(yǎng)18~24h均100%存活,菌落形態(tài)特征無明顯改變且生長良好。
2.4 2009年3月保存3株標準菌株,分別是銅綠假單胞菌(ATCC 27853)、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亞種(GY2000),經(jīng)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2年5個時間段用營養(yǎng)肉湯復蘇移種血平皿上經(jīng)35℃培養(yǎng)18~24h存活率均為100%,細菌的生長特性、形態(tài)染色特征無明顯變化,其中銅綠假單胞菌(ATCC 27853)、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2株標準菌株在保存到1年(2010年10月31日)和2年(2011年11月25日)時用Phoein100全自動細菌鑒定儀,45項生化反應2次檢測結果完全相同,說明2株標準菌株在保存2年后,其生化反應特性沒有發(fā)生改變。藥敏試驗2次試驗結果也完全相同,結果見表1。
用濾紙法保存的22株非苛養(yǎng)菌及5株酵母樣真菌在保存2年后其存活率均為100%,菌落形態(tài)特征無明顯改變且生長良好??琉B(yǎng)菌中肺炎鏈球菌在保存2年時均100%存活,血平皿上菌落形態(tài)特征無明顯改變,觸酶試驗、膽汁溶菌試驗均為陽性,在2年時生長稍欠佳,僅生長量減少,可能有部分菌種死亡,其他特征無明顯改變;腦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桿菌保存半年均100%存活,在巧克力平皿上菌落形態(tài)特征無明顯改且生長良好;淋球菌在保存1個月后就已經(jīng)死亡。對于苛養(yǎng)菌株,除對溫度比較敏感的淋球菌不能用該方法保存外,肺炎鏈球菌存活時間長,存活率較高,也比較適合用該方法保存;腦膜炎奈瑟菌和流感嗜血桿菌,在短時間內存活較好,但長時間保存和對生物學特性的影響尚待進一步研究。
標準菌株銅綠假單胞菌(ATCC 27853)、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亞種(GY2000)用濾紙法保存近3年,存活率均為100%,菌落形態(tài)特征無明顯變化。銅綠假單孢菌(ATCC 27853)、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2株標準菌株經(jīng)Phoein100全自動細菌鑒定儀檢測,2年內生物學特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藥物敏感性試驗少部分檢測值與參照值不完全相符,但2次檢測值相同,說明該方法保存2株標準菌株2年內是穩(wěn)定的,與參照值不符可能是實驗前的菌株變異造成的。實驗結果表明,濾紙保存法能滿足實驗室室內質控非苛養(yǎng)菌標準菌株的保存要求,同時也適合基礎實驗室保存一些用于教學的普通非苛養(yǎng)菌株。此方法無需特殊設備,操作簡單,經(jīng)濟實用。保存時間較長,有報道此法可保存銅綠假單胞菌5年甚至更長時間,并且菌種生物學特性穩(wěn)定,是一種適合于基層實驗室推廣應用的菌種保存方法。
[1] 劉英,王磊,吳紅艷,等.銅綠假單胞菌菌種濾紙保存法探討[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09,4(9):716-719.
[2] 葉晴,尹光琳.用真空冷凍干燥法保存微生物菌株[J].現(xiàn)代科學儀器,2000,12(4):19-20.
[3] 葉應嫵,王毓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M].2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7: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