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靖
(佳木斯大學 公共外語部,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在中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中這樣一種現(xiàn)象普遍存在:語言輸入過大。由于考試以及班級人數(shù)等因素,教師和學生把主要精力用在語言信息輸入上,英語課堂多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法,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結果學生的聽力和閱讀要好于寫作和口語?!洞髮W英語課程要求》規(guī)定,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英語運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處理好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輸入與輸出的平衡關系,以課堂教學為平臺,打破原有的教學理念和模式,保證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平衡發(fā)展,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
縱觀二語習得理論,最具代表性的是Krashen的“輸入假說”和Swain的“輸出假說”。但這兩種假說都只片面強調輸入與輸出的作用。而Jeremy V Hamer認為,課堂教學活動由兩部分組成:學生接受儲存在大腦中的語言(輸入部分)和學生運用語言(輸出部分)。Hamer進一步細分輸入與輸出,語言輸入分為精細輸入(finelytuned input)和粗獷輸入(roughly-tuned input);語言輸出則為實踐性輸出(practice output)和交流性輸出(communication output)。大量的語言輸入后,學生操練習得的語言材料以便教師進行檢驗,這就是所謂的實踐性輸出。交流性輸出意味著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運用已知信息來完成交際任務,這時才真正達到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基于以上理論,針對我國高校普遍存在的語言輸入與輸出不平衡的問題,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大學英語教學中應建立有效的語言信息輸入體系,積極的語言信息輸出系統(tǒng),加大輸入與輸出的交互作用。
語言的輸出以輸入為前提,英語教學中的語言信息輸入質和量直接影響到學習者對語言運用的準確性,最終影響語言的學習效果。筆者通過教學的實踐研究,對具體的教學設計提出一些設想。
真實的語言材料可以取材于新聞廣播、說明書、通知、外文書籍、影像資料等。它可以讓學生接觸到真實自然的語言,可以在課堂語言學習和真實的社會交際中建立聯(lián)系避免學生學習一些枯燥的脫離實際的死知識,在未來的實際社會交往中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應答。很多學生反映,大學英語的學習、考試和實際應用嚴重脫節(jié),不是學以致用,而是學而無用。除語料之外,真實的語言運用情景也很重要,它直接關系到輸入語言信息的相關性和可理解性。語言習得是語言獲取的最好方式,在中國的語境下,課堂教學的方法和手段直接影響到英語學習者的語言學習效果;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將真實的語料放置于模擬真實的語言運用的情景中,所輸入的信息應和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密切相關,這樣學生才會對此感興趣,語言的輸入才具有效果。
語言學家Krashen提出了i+1理論,i是學生現(xiàn)有的語言水平,1是新輸入的語言信息。教師授課時,應注意在學生現(xiàn)有的語言水平基礎上,適當增加新的語言知識和信息,這樣學生才會有興致更好地接受語言信息的輸入,并為語言輸出打好基礎。
粗獷輸入在外語語言學習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它可以使學生更多地學習語言規(guī)則、交際方式和相關的語言文化背景知識,不斷地沖擊已儲存在大腦中的語言知識,最終達到輸入信息質的飛躍。然而,目前高校外語教課堂教學時數(shù)一周僅4學時,難以保證學生粗獷語言輸入的數(shù)量,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比例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如何以課堂教學為平臺,建立有效的信息輸入體系?筆者認為,英語教學可借鑒以下幾點:
首先,強化英語學習中的預習環(huán)節(jié),教師把課堂要講授的內容事先設計成具體任務,讓學生課后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料室、多媒體、網(wǎng)絡等平臺查找相關材料,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通過提問、小組討論、辯論等形式驗收學生的自學效果,同時解決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的問題。
其次,加大學生課外閱讀量,教師可選擇合適的補充材料,目前大學英語教材每個單元都有兩篇內容相關的文章,教師可精講test A,test B留給學生課后自主學習。教師通過讓學生寫讀書報告等形式,予以監(jiān)督。
第三,聽力訓練也是語言信息輸入的一個重要部分,教師可鼓勵學生收聽VOA、BBC等節(jié)目,接觸真實地道的英語知識和語言環(huán)境。還可以選擇觀看英文原版電影和學唱英文歌曲,但頻率應有所控制。
這些方法可有效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模式,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壓縮精細輸入,給學生留出更多的語言輸出時間,達到英語交際的目的。
語言學習過程由信息的輸入、加工處理、信息輸出三部分組成的,信息輸出決定語言交際能否成功,因此建立積極的語言信息輸出體系非常重要。
學生是語言信息輸出的主動者 ,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直接關系到信息輸出的質量,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中,教師被賦予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身份,他們主宰課堂,操縱、指揮學生學習,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的地位,消極地接受教師精選的信息,枯燥的課堂、缺乏個性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的學習索然無味,必將影響學習效果。學生課堂內積極參與、討論與課堂外自主學習實踐活動相結合有利于提高語言教學的效率,保證語言信息輸出的最大化,課堂成為語言輸出和互動的平臺。
在一定量的語言信息輸入基礎上,針對一年級的學生,教師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對課文的某些部分進行復述;針對二年級的學生,教師選擇一些不太難,貼近學生生活的課文,提前按角色或段落讓學生課前準備,在課堂中,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用英語給全班同學講解語法知識和文章結構,這部分訓練一定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針對課后練習,教師讓學生運用口語完成其中的填空或改寫;也可以在課前抽出10分鐘,每次安排2-3名同學做個report??傊?要充分利用課堂這個學習平臺,運用不同的訓練形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語言信息輸出。這種課堂輸出對學生來說是語言實踐過程,對于整體班級來說,輸出形成語言互動,互動是解碼手段,有利于促進語言的發(fā)展。
在實踐性語言輸出的同時,積極開展交流性語言輸出,組織開展熱點話題討論或圍繞關注的焦點進行辯論等。讓學生把課外閱讀的內容或收聽BBC、VOA的內容,自己組織語言表達出來和全班同學共享,教師在最后給以評點,這種互動式的課堂,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緊迫感和競爭意識。并且開設第二課堂活動,將實踐性輸出和交流性輸出相結合,使原本學時有限的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
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以寫作教學為例,寫作的過程包括:查找、積累大量與主題相關的資料(信息的輸入),構思即對觀點和材料作合理安排(加工處理),寫草稿、修改、最終定稿(信息輸出)。這一過程融合了接受信息、解碼信息、重組信息和輸出信息。寫作者在接受文字符號等信息后,通過積極的思維活動對輸入的信息分析、歸納、整合,實現(xiàn)語義的重構,使用頭腦中已儲存的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將重構后的信息用文字輸出。實踐證明,成功的寫作過程需要語言信息輸入與輸出的平衡、交互作用才能完成。
大學英語教學中如果只重視輸入而忽視輸出,必然帶來費時低效的結果;反之,一味地加強口語和寫作的訓練,語言的輸出終將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我們要正確看待語言輸入與輸出的作用,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語言學習的最終目標。
[1]寧惠萍.大學英語教學中“輸入”與“輸出”的平衡[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3,(1).
[2]尤其達.淺淡“輸入”與“輸出”的平衡[J].外語界,1997,(4).
[3]羅立勝.楊葉丹大學英語學習階段語言輸入及語言理解研究[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2008,(1).
[4]全建強.英語課堂教學的真實性[J].國外外語教學,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