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雯
(河南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高職英語閱讀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具有一定的英語閱讀能力是英語自學能力的基礎,也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xiàn)。高職院校的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較差,對英語普遍存在厭學情緒,教學理念和模式的落后更令高職院校的英語閱讀教育不容樂觀。
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和時代發(fā)展對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高職院校的教師逐漸意識到傳統(tǒng)教學觀念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在這樣的教學大環(huán)境中,高職英語教師越來越側重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開始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閱讀教學是整個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學生的閱讀水平是評價英語教學水平的重要標準,英語閱讀一直都占據(jù)很大的分值比例。因此,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提高學生英語成績的關鍵。不少教師在課堂上嘗試了新穎的教學方式,對課堂教學采取了有益的改進,也獲得了不錯的反響。
大部分高職教師仍然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步驟:第一步,課前預習;第二步,教師在課堂上講述課文內容和相關背景,再教授新的單詞和語法,然后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第三步,布置課后作業(yè)等。這種在應試教育中頗有成效的教學模式在應對素質教育時暴露了許多問題:首先是學生在預習時的盲目性。其次是教師在課堂上居于主體地位,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難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生興趣。教師對單詞、語法逐一講授,只能增強學生對課文局部的學習,妨礙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最后,單純的課后作業(yè)并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教師完全占據(jù)主動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大膽猜測和積極推理,使學生不能主動參與到教學中。
還有一部分教師由于想要打破傳統(tǒng),過多地運用課堂多媒體技術,由于缺乏科學的使用方法,與打破傳統(tǒng)的初衷背道而馳。隨著現(xiàn)代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與發(fā)展,多媒體技術被廣泛應用到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對多媒體教學法過多且盲目地運用,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得不到應有的鍛煉。隨著現(xiàn)代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不斷滲透和發(fā)展,多媒體被越來越多的教師借助來進行教學。這樣一來,一些需要通過推理和歸納才能學到的信息,通過多媒體就可以直觀地將主要信息展示給學生,導致學生思考的時間和想象的空間受到極大的擠壓。這對于思維活躍的學生來說,多媒體的過多運用毫無疑問會扼殺他們的求知欲。
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高中階段一般都沒有接受系統(tǒng)專業(yè)的英語閱讀訓練,這些學生普遍都有不良的閱讀習慣。這些不良習慣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出聲閱讀,這種不良習慣使得閱讀的速度受到說話速度的限制,相比默讀速度慢了許多。心讀,運用這種閱讀方式時,學生雖沒有任何的外在肢體動作,但是在心里卻一直在一字一詞地默念,直接降低了閱讀的速度,這種不良習慣的矯正相對來說是比較困難的。指讀,顧名思義,就是指學生在閱讀時習慣性地用手指或手里的筆等指著單詞進行閱讀。這種類似強迫癥的習慣動作一方面會減慢閱讀速度,另一方面還會降低對文章主題及思想內容的注意力。復視,意思是重復閱讀,很多學生由于缺乏閱讀能力而對復視過分地依賴;過分依賴查字典或單詞表,有些學生遇到生字詞不立刻弄清是什么意思就讀不下去,久而久之就喪失了猜詞和思考的能力,形成不借助工具書就無法閱讀的尷尬狀況;視幅狹窄,是指閱讀時只以單詞為單位,眼睛的停頓次數(shù)過于頻繁,降低了閱讀的速度。
高職英語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比較低是教學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的根源。無庸置疑,教師的水平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由于水平低,在教學過程中自然就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地駕馭課堂,更不要說有所創(chuàng)新和改革。所以說,要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就要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業(yè)務水平。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往往缺乏專業(yè)的英語閱讀理論,往往對英語閱讀策略和基本的猜詞、略讀等閱讀技巧都不能掌握,從而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即使是有一定的理論根基的教師也往往不能有效地在實踐中運用,學生對這些技巧和策略只是記在腦子里,卻不會實際應用。因為自身知識的限制,教師只是注重對課文內容的講解而忽略閱讀技巧的傳授,而且不能科學地運用、整合各種現(xiàn)代科技手段進行教學,從而出現(xiàn)“濫用”多媒體技術的問題。
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基礎薄弱是最主要的原因。高職學生的基礎薄弱主要表現(xiàn)在詞匯量不夠,沒有很好地掌握語法知識,對英語的一些句型結構不理解,對相關文化背景知之甚少,這些都導致了學生在閱讀時的吃力,甚至導致錯誤地理解文章內容。英語基礎差還導致學生在對英語閱讀時不得不“心讀”,不得不“指讀”,而且由于英語基礎差所產生的對英語閱讀的畏懼心理,使學生不自覺地就養(yǎng)成了“復讀”、依賴工具書等不良習慣。
實踐證明,傳統(tǒng)教學模式所秉承的理念不能全面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于外語人才的要求,所以我們必須要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改變“手把手教”、“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而并非一味地讓學生學習新的語法和詞匯。教師要改變視語法和詞匯教學為英語教學的全部內容的錯誤觀念,改變以考高分為最終目的傾向,加強教學過程中的語言實踐,為學生營造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運用新的以實踐、參與和交流為主的學習方式,發(fā)展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首先是閱讀意識和習慣的培養(yǎng)。閱讀能力不是單純掌握技巧就能獲得的,必須要進行大量的閱讀實踐。教師一定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意識,尤其是泛讀意識的培養(yǎng)。所謂“泛讀”,就是說一方面閱讀量要大,另一方面閱讀的題材要寬。與精讀相比,泛讀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閱讀速度快,不拘小節(jié),注意對主題和整體的理解把握,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在課堂外,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推薦內容廣泛、種類繁多的適合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如英語報紙、雜志或簡化版的世界名著等。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一些有趣的英文小故事,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意識。針對高職學生普遍有不良的閱讀習慣這一問題,首先教師應該專門就學生視幅的擴大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改變學生逐字逐句進行閱讀的習慣。例如在分析句子結構時,要求學生繞過一詞一句,直接找出一段話中的主句、從句,以及附加句。其次,為幫助學生改掉指讀、心讀和復讀的不良閱讀習慣,教師應注意讓學生學會綜合運用略讀、研讀等各種技巧,樹立宏觀閱讀意識。
其次是基礎和興趣的培養(yǎng)。毫無疑問,英語閱讀最重要的基礎就是對詞匯的掌握,閱讀技能的提高與詞匯的積累密切相關,詞匯量的大小直接決定學生閱讀信心的大小。教師應該重視設計詞匯的教學方法,通過閱讀幫助學生完成對詞匯的掌握,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的準確性;當前教師往往把重點都放在句式、修辭、語法等知識點上,這樣的講授方式對學生來說是無比枯燥乏味的,對高職學生本就比較少的興趣和求知欲無疑是一種損害。因此,教師要注意增加英語閱讀的趣味性,在講授必要的知識點的同時引入一些和文章相關的風俗、人情等,用有趣的背景內容一方面活躍課堂氣氛,另一方面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首先,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tǒng)課堂都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占據(jù)主動地位,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長期以來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視。面對新的教學要求,我們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樹立服務學生的意識,開展各種有效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激發(fā)學生的潛能。特別是英語閱讀教學,作為一種語言技能只有經過大量的練習和實踐才能真正掌握。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多鼓勵他們,激發(fā)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幫助他們樹立英語閱讀的信心。教師應掌握每一學生的基本情況,從而可以在教學中實現(xiàn)因人而異,對基礎薄弱的學生設置簡單的問題,對基礎較好的同學設置難度較高的問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使所有的學生都能體驗到自己解決問題的喜悅。
其次,就是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很多的高職英語教師只管傳授知識,對和諧的師生關系的重視程度不夠,雖然滿腹經綸,但卻很少和學生溝通,有的老師連學生的名字都記不住,更不用說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然而實踐證明,要實現(xiàn)高效率的學習,就必須依靠和諧的師生關系。而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前提就是要實現(xiàn)師生關系的平等,我們應該認識到我們培養(yǎng)的是未來社會的人才,而不是奴才。平等的師生關系對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有很大的幫助,而這樣的氛圍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在實際教學中,具體可以通過幽默教學的方式來實現(xiàn)。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隨機應變地使用幽默的語言、動作、表情等來達到目的。
首先,教師應該注重在課堂上在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師可以用情景劇的方式讓學生來扮演文中的人物,把思考課文內容的空間留給學生,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其次,注重課堂上的分組討論,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條件,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和競爭意識,在分組討論的進行中,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借鑒,并通過團隊共同解決難題體驗學習的樂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是指導者,也是學生的合作者。最后,在課堂上不斷地創(chuàng)造條件,激發(fā)學生自主積極性。教師應該改變“權威”的形象,和學生一起去學習,從“背著學生走”轉變到“領著學生走”。例如,在開展一篇新的文章時,教師利用網絡資源和圖書資料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根據(jù)課文的不同,教師可以“因地制宜”地變換教學方式,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英語閱讀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基礎課程,同時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等綜合素質的重要課程。高職院校的教師應該把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當作教學上的一項重要任務,有意識地實現(xiàn)傳統(tǒng)教學的全方位改革,培養(yǎng)學生各種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
[1]程曉堂,鄭敏.英語學習策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56.
[2]胡鑒明.交際法在閱讀理解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5).
[3]文秋芳.英語學習成功之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67.
[4]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