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線
(運城高等師范??茖W校,山西 運城 044000)
教師課堂媒介語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學生的外語學習效果。對教學媒介語的使用有兩種觀點:一種是主張全英教學,另一種則提倡在英語課堂上適時、適量地使用母語。這兩種互相矛盾的觀點使英語教師處于兩難的境地。那么,采取何種方法以及如何合理地使用對英語教學的效果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學媒介語(medium of instruction),具體是指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所使用的語言。而母語則是父母親教導子女,或者在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使用的語言,也可稱之為第一語。目標語是指學習者在語言教室里需要學習的目標語言,對英語課堂教學而言,此處所說的目標語即英語。在我國英語課堂實際教學中,對于教學媒介語的使用可以分為三種情況:英語、英漢兩者并用、漢語。
在教學法中,對于應使用哪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有著不同的觀點。起始于18世紀末的教學法——語法——翻譯法主張課堂教學基本用母語來進行,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通過母語和外語之間的互譯來練習、鞏固所學的規(guī)則和詞匯。由于該方法僅注重語言知識的學習而不重視對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受到了廣泛的批評。
而其后出現(xiàn)的直接教學法、自然聽說法都禁止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母語,交際法中并未絕對禁止使用母語,但主張盡量避免使用母語。Littlewood也認為,教師在語言課堂教學中應盡量使用目標語,如此學生才接觸到盡可能多的交際機會。Elks表示贊成,說如果教師只用母語來組織教學活動,這實際上是語言學習者失去許多寶貴的目標語輸入機會。Chaudron提出在典型的外語教學課堂中,學習者習得的語言運用能力主要是通過模擬真實的目標語環(huán)境而獲得的,因此他要求不僅在授課內(nèi)容和練習中使用目標語,而且課堂管理也須使用目標語。
后期直接法提倡可以有條件地控制使用母語,即在講解中、練習時仍堅持使用目標語,強調(diào)“單語練習”。而后期的聽說法也主張要有限制地使用母語,對母語和所學目標語進行分析找出其異同點,并在教學中適時轉換。在集體學習法和暗示法中,母語也被視為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近年來,在對外語教學法的研究中,愈來愈多的學者認為在外語課堂中完全避免使用母語不符合實際情況,因此提倡在外語教學中母語是一個有效的輔助手段,要適時、適量地使用。
張志剛總結了教師在大學英語課堂中使用母語的語用功能:強調(diào)功能、解釋功能、反饋功能、減少焦慮的功能、制造幽默效果的功能以及節(jié)省課堂時間的功能。
張柳娟、張桂萍總結自己的大學英語教學經(jīng)驗,從以下三點闡述適當運用中文的必要性:在剖析科技類文體時,有必要用中文予以簡明扼要的解釋;當涉及到“語言里的缺門(linguistic gap)”時,應用中文作為橋梁溝通之效;適當運用中文能使學生提高母語水平,更加有效地理解英語原文。我國研究者張翠梅對大學英語教學的研究,通過目標語與母語使用的分析研究總結出兩條原則:目標語優(yōu)先的原則;母語適時、適量原則。因此,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學生特點、學生實際英語水平有節(jié)制地使用母語。
陳東梅對一所高等職業(yè)院校的英語課堂中教師的母語使用情況進行了實證研究,還總結出了影響教師語言使用的最重要的因素:學生的英語水平、文化差異、認知因素、情景因素(如母語水平和課堂氣氛),以及教師個人的教學理念、知識水平、性格特點(包括心理狀態(tài)及身體語言)等。
關淑威研究認為,在英語課堂上使用英語作為教學媒介語要做到:發(fā)音標準地道;根據(jù)學生的聽力水平選擇英語措辭;課堂用語應簡潔;善于使用體態(tài)語;適當變換語速。
以上國內(nèi)的學者從英語課堂母語使用的功能和原則進行研究,大多研究者贊同部分使用母語來輔助教學,而且總結出了使用母語的各項功能并提出了使用的原則。
Zacharm曾調(diào)查了100名英語教師,結果表明,其中80%的教師贊成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母語,但也有20%的教師認為應全部使用目標語。Schweers調(diào)查了波多黎哥大學的教師和學生,得到他們對在英語課堂上使用母語(西班牙語)的態(tài)度,其中88.7%的學生認為在英語課堂中應該使用英語。
國內(nèi)的各項研究顯示出,我國的教師和學生對在課堂教學中教學媒介語使用的態(tài)度與國外的研究十分相似。駱微微和程幼強調(diào)查顯示:贊同教師部分使用漢語講授英語專業(yè)課程的學生比例高達70%,大部分學生對漢語仍然依賴性。朱芙蓉、張詠梅對某一中學的初一年級的調(diào)查結果是:大部分學生對于在英語課堂中使用母語教學持贊同的態(tài)度,其中又有大部分學生認為使用母語進行教學對英語的詞匯、語法和學習方法均有很大的幫助(百分比分別為7l%、73.3%、41.7%)。以上的數(shù)據(jù)表明,大部分學生支持母語作為一種英語輔助教學語言,因為使用母語進行教學能使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英語。
Prodromou對300名不同英語水平的希臘學生進行了調(diào)查。結果顯示,53%~66%的初學者和中級水平的學生同意在英語課堂上使用母語,但高級水平的學生只有少數(shù)支持這一觀點。Prodromou因而得出結論:學生學到的目標語越多,對母語的依賴就越少。這一研究結論和我國學者董連忠、朱慶發(fā)在英語專業(yè)高年級的英語課堂母語使用的調(diào)查結果相似,大多數(shù)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更傾向于教師使用英語授課,其中一部分學生對母語的使用表示尚可以接受,而僅有少部分學生贊同教師在課堂中使用母語,有個別學生愿意課上用漢語回答問題。
由此得知,學生對教師在英語課堂上母語使用大多持贊同態(tài)度,但處于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習者對母語的依賴有所差異,它主要取決于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基礎越好,依賴會越小,而基礎較差的初級水平的學習者對母語的依賴性很大。
Bright and McGregor等運用第一語言的遷移理論來反對在外語課堂教學中使用母語,認為第一語言第一次以遷移理論的形式出現(xiàn)的,而且它同行為主義的聯(lián)系緊密。該理論認為,二語習得是一種習慣形成的過程,而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更強調(diào)舊習慣阻礙人們學習新習慣。
張志剛運用Verschueren的語言順應理論對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使用母語現(xiàn)象進行了分析。得出結論:教師使用母語是根據(jù)語言現(xiàn)實、教師角色和心理動機等三個因素進行語言選擇的順應過程。
謝小紅從母語的正負遷移的理論角度探討語言教學中母語的運用及對英語學習的影響,指出教師在以下三種情況下要使用母語:下達活動指令;解釋抽象詞語和復雜句子以及為了建立順暢溝通關系。樊華也通過母語遷移的兩面性來研究母語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指出母語遷移的兩面性體現(xiàn)在語音、詞匯、語法和語用四個層面上。得出結論:我們應當在各個層面的教學中引起注意,多進行對比教學;利用正遷移,克服負遷移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我國學者胡紅娟、趙玉珊從二語習得的理論出發(fā),認為母語對二語習得有促進作用,實際教學中應該通過分析錯誤的成因來幫助學生盡量克服母語對于二語習得的干擾,而與此同時也要意識到并充分發(fā)揮母語的良性作用,并借此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語言之間的異同點,從而實現(xiàn)從被動到主動積極地學習。
Cook利用語碼轉換理論來對母語的使用做了研究,他認為語碼轉換是個非常自然的現(xiàn)象,尤其是,當完全使用外語費時費力或造成學生理解困難時,教師就應該適當使用母語。Rolin.Ianziti&Brownlie則運用語碼轉換中的社會語言理念對一所澳大利亞大學的老師在課堂中目標語和母語的使用情況做了研究。他們運用語篇分析法共五個課時分析了四個大學法語老師的課堂語言,最后提出課堂中母語的適當使用“可以在外語環(huán)境熏陶下促進習得”。我國學者陳立平也從語碼轉換的角度對425名英語專業(yè)本科生以及32名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母語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充分探討了英語專業(yè)教學中目標語與母語使用的相互轉換原則及母語使用的教學功能。
以上國內(nèi)外研究者運用不同的理論根據(jù)探討了母語在英語教學中的使用,研究結果充分肯定了母語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起著促進作用。
Anton&Dicamilla、Woodall對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母語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母語是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心理工具,對學生在語言構建方面有所幫助,在認知活動難度較大時把自己的內(nèi)部語言外部化。日本學者Kobayshi&Rinnert在38所日本大學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他們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生在寫作中的母語寫作經(jīng)驗與外語學習寫作水平的關系很緊密。我國研究者廖曉丹對24名大學英語專業(yè)三年級的學生進行了研究,分析寫前閱讀及母語構思對寫作是否有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中文素材對于學習者的英語寫作有較顯著的促進作用。因此,她認為,在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提供中文輸入材料供學生閱讀,使學生更多地吸收他人的觀點。
CohenVillami&Guerrero、Swain&Lapkin和 Turnbull&Arnett對語法課堂中的母語使用情況進行重點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當受試對象碰到概念性困難(conceptual difficulty)時,就會放棄目標語轉而使用母語,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學習任務的內(nèi)容。
孫霞采用個案研究的方法探究了一所師范大學21名英語學習者的英語閱讀過程,詳細分析了外語閱讀過程中母語的使用情況、母語使用的具體作用、閱讀任務和讀者的不同英語水平對母語使用的影響,以及讀者對母語使用的態(tài)度。
[1]弗里曼朗.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Howatt.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3]Richards J C,Rogers T 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s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4]Schweers C W Jr.Using L1 in L2 Classroom[J].English Teaching Forum,1999,(37).
[5]陳立平.英語專業(yè)教師在課堂上語碼轉換調(diào)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5).
[6]張志剛.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母語使用的順應性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5,(6):124-127.
[7]朱芙蓉,張詠梅.母語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研究[J].科教導刊,2010,(3):135-136.
[8]董連忠,趙慶發(fā).英語專業(yè)高級英語課堂母語使用情況調(diào)查[J].山東外語教學,2007,(6):56-60.
[9]胡紅娟,趙玉珊.論母語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23).
[10]張翠梅.英語課堂教師目標語與母語使用分析研究[J].廣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1):64-65.
[11]駱微微,程幼強.英語專業(yè)學生課堂使用母語和目標語的矛盾心理[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4).
[12]張柳娟,張桂萍.淺析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恰當運用中文的必要性[J].中國科技縱橫,2010,(17):99.
[13]謝小紅.英語教學中母語的運用[J].北京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11,(6):27-29.
[14]樊華.英語教學中母語遷移的兩面性[J].教學與管理,2011,(4):95-96.
[15]陳東梅.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母語使用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6]孫霞.母語在英語閱讀中的作用[D].曲阜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