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凌敏
(江西省上饒市廣豐縣東關小學,上饒 334700)
英國學者德波諾曾提出:“思維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思想活動?!薄八季S是為了某一目的對經驗進行有意識的探究。”學生的問題意識是他們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學習活動中的一種表現(xiàn)。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敢于質疑、敢于提問,是創(chuàng)新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讓學生的學習不是淺嘗輒止而是登堂入室,要使學生具有挑戰(zhàn)權威、叩問經典的勇氣,就應從小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
萬思起于疑?!耙伞笔侨说乃季S在不斷深入反映客觀事物時表現(xiàn)出來的認識發(fā)展的自身環(huán)節(jié)?!耙伞笨纱偈谷藬[脫困境、探求新知識,新認識的產生則是懷疑的結果。因此,將學生置于疑難問題的情境中,讓他們遇到矛盾、產生問題,并由他們自己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這樣才能引發(fā)他們的思維活動,推動他們深思求解的探究行為。這是最智慧的做法,也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發(fā)揮他們的才能。
在教學認識線段這一內容之前,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些線段:問學生,你想了解線段的那些知識?以此來引導學生提問。學生的問題五花八門:什么叫線段?線段有什么特點?線段和直線、射線有什么區(qū)別?這節(jié)課要學習線段的哪些知識?怎樣畫線段?學生的問題很多,都是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知識。那么在教學時讓學生自主解決這些問題,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教學當中教師應利用學習情境中蘊涵的矛盾,精心布疑設障,讓學生意識到“沖突”,產生問題,這樣就會打破學生認知上的自足與平衡,使之產生追本求源的欲望,在一潭死水的課堂上掀起氣象萬千的波瀾。學生經歷過“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惑,就能體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樂趣。
在教學“可能性的大小”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出示一個盒子,里面放有紅色和綠色的球共6個,讓學生想辦法知道哪種顏色的球多;學生根據交流,互相啟發(fā),得出可以用二年級時摸球的方法來確定;分小組摸球,記錄,得出結論;開盒子驗證,再蓋上盒子摸,猜測自己會摸到什么球。這些游戲之后,我問學生對可能性有哪些新的認識,產生了哪些新的疑問?學生的認識較深刻,有一定的思維含量,能進一步思考一些關于事情發(fā)生的確定性與隨機性的有價值的問題。
教師提問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外部動因。提問的主要作用就是通過教師提問的示范、指引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會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教師提問才能成為學生的“自我提問”或大腦中不斷涌現(xiàn)問題鏈的最佳影響源,思維活動的外部動因也才會自然地轉化為學生思維活動的內部驅力。由此看來,教師的提問最終是為了讓學生善疑會問,而教師善問則是學生會問的前提。教師所提出來的問題應該是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學生想弄清楚或力圖說明的東西。
在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后,我讓學生談談生活中用字母表示數的現(xiàn)象,提出疑問。學生的問題總圍繞著“你知道長方形或正方形周長,長方形或正方形面積用字母怎么表示嗎”,或“編一道含有字母的解決問題,讓同學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這樣兩方面進行提問,不能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針對這種情況,我利用當天學校板報中的表揚欄作例子引導:學校板報中的表揚欄上寫著一(1)班的劉思遠同學識到a元錢,為什么不直接寫多少元,而要用a來表示?a表示什么意思?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見過字母?學生的思維活躍了:撲克牌中的J、Q、K、A表示什么?汽車車牌號中的字母表示什么?流行歌手F 4的F表示什么……學生明白了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數,還可以表示其他含義。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笨梢?,只有當學生具備了“憤悱”的狀態(tài),當學生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時,才是對學生進行“開其意”和“達其辭”的最佳時候。這就要求教師把握好時機,關注問題怎樣才能啟動學生的思維并將學生理解引向深入,最好還能激發(fā)創(chuàng)造的火花。
教學“5以內的加法”時,出示掛圖:有3個小朋友在澆花,又跑過來2個小朋友。學生不需要指導,就列出算式3+2=5,老師追問:在這里3、2、5分別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出示“蕩秋千圖”和“草莓圖”,讓學生獨立列式計算后再追問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問:你也想畫一張圖讓小朋友根據你畫的圖列式計算嗎?(學生個個躍躍欲試)不過,現(xiàn)在上課畫圖可能來不及,老師請小朋友自己列一個加法算式來表示你想要畫的圖畫的意思,然后請同學來猜猜你可能畫的是什么。學生興致勃勃地開始列式,有的甚至一下子列了五、六個加法算式。之后請幾名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加法算式,下面的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猜測同學可能畫的是什么圖畫。學生憑著自己的生活經驗,憑著對同學的了解,紛紛猜測著。這不正是學生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理解加法,并嘗試計算加法嗎?
教師要深刻理解讓學生碰到疑難或接觸問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應以告知答案為目的,不能引誘學生進入設定的陷阱,逼學生就范。教師提出問題與解答問題都要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散,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及時捕捉學生的閃光點,要鼓勵學生求異與創(chuàng)新,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意見。
當完成了課堂預定的目標“分母相同和分子相同的分數大小比較”后,正想出示練習題,一個好問的學生問“分母分子都不同的分數又該怎么比較?”這一問,激發(fā)了我的靈感:這不是課前預設而正愁沒有切入點的問題嗎?于是我馬上調整了教學策略,順勢引導。
由于學生仍處在積極的探索情境中,因此這一問題的提出得到了同學們積極的回應。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學們在思維碰撞中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興趣盎然,效果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