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許智萍
江蘇宜興 宜興 214 221
宜興紫砂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傳承與發(fā)展,時至今日已經(jīng)十分成熟地構建了自己的文化體系,雄立于中國乃至世界陶瓷藝術之林。
舉世聞名的宜興紫砂陶器,不僅為宜興贏得“中國陶都”的美譽,而且使中國陶器在國際陶瓷藝林中大放異彩。這是歷代陶工們智慧的結晶,更是大自然恩賜的原料紫砂泥的功勞。
紫砂泥是紫泥、綠泥、紅泥的總稱,是甲泥礦層中的一個夾層,其色澤紫紅、質地細膩柔韌、可塑性強、滲透性好,是一種品質極為優(yōu)良的陶土,出礦時呈塊狀巖石,俗稱生泥,需攤場風化后經(jīng)雷蒙機粉碎,根據(jù)不同工藝的要求,過40-100目篩,再濕水后上真空練泥機捏練,便成為供制坯用的熟泥。宜興紫砂泥的礦物組成屬于含富鐵的粘土石英云母類型,從其物理化學測試的結果來看,所含礦物質均符合宜興紫砂陶嚴格的工藝要求,獨特的紫砂泥為紫砂陶的制作創(chuàng)造了物質條件。
紫砂泥是“粘土——石英——云母”系共生的有色粘土,經(jīng)1100~1180℃燒成,生成殘留石英、云母殘片、莫來石晶相、赤鐵礦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燒結形成的陶瓷原料是難得的單礦燒結雙重氣孔物相結構,使得紫砂泥成為“魔術般的五色土,天生就形成了中國茶道茶具系列適應茶文化之天性”。明代李漁說:“茶壺以砂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故用泡茶不失原昧,色香味皆蘊。”好一句“色香味皆蘊”!使品茗者在味覺、嗅覺、視覺上達到了理想化的完美享受。
古人描述的紫砂泥為“五色土”、“巖石泥”、“天青”、“黯肝”、“海棠紅”、“朱砂紫”、“水碧”、“葵黃梨皮”、“墨綠”、“黛黑”、“栗色”、“桐綠”、“榴皮”、 “沉香色”等。其中以朱、紫、米黃為紫砂泥的基色,可分為紅泥(朱泥)、紫泥(底槽青)、團泥(即本山綠泥呈米黃色),這三種基泥由于地質成因條件不同、礦層分布不同、“泥中泥”的礦層深度不同,燒成時溫度稍有變化,但色澤變化多端,妙不可思。
紫砂泥色千變?nèi)f化,紫砂泥的原料處理也耐人尋味。在制作處理上大致要經(jīng)過天然風化--粉碎--篩選--除雜--級配--練制--陳腐等原料加工過程。從制作方法上,分手工泥和機械制泥。從原料互配上,分原色泥原配和互配。但不管怎樣,原料一旦加工成成品即稱“熟泥”,即可經(jīng)陳腐后成型制作之用。歷史上有許多好的調砂泥,不同時期、不
同歷史年代有不同的代表性泥色和調砂特色,這就給收藏者和紫砂鑒賞家們提供了歷史作品鑒賞的佐證。一件上好的紫砂陶藝品,特別是壺類,在實際使用中壺體表面肌理給人以手感舒暢、細而不膩,形如豆沙、紅木質地感覺,取悅于心。紫砂茶壺是紫砂陶產(chǎn)品中的杰出代表,它有著鮮明的民族傳統(tǒng)特點和高超的制作技藝,再加上紫砂泥的可塑性強,不易變型,其物理性能、氣孔率、透氣性,細密度都為其他陶土所不及的。
宜興紫砂壺是一種典型的手工藝陶器,紫砂陶材料特殊,紫砂泥具有砂性,所制作的陶器內(nèi)外均不施釉,制品燒成后,主要呈現(xiàn)紫紅色,因而被稱為紫砂。其造型式樣豐富,色澤古樸典雅,器物表面還常鐫刻詩文書畫作為裝飾,成為一種具有高雅氣質和濃厚文化傳統(tǒng)的實用藝術品。既有藝術價值,又有實用價值,是一種集觀賞與實用相結合的藝術品。
[1]《江蘇陶瓷》(季刊)江蘇省宜興陶瓷研究所
[2]《中國陶瓷》(雙月刊)《中國陶瓷》雜志社
[3]《陶瓷造型設計》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