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燦 王琳琳 方曉艷
(河南中醫(yī)學院)
藥理學是研究藥物與機體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它既是一門基礎學科又是一門由基礎向臨床過渡的橋梁學科。其內容繁雜,涉及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等醫(yī)學基礎學科,藥理學中所涉及的新名詞、新理論及作用機制較復雜,基于這一現象,學生學習藥理學感覺比較困難,容易混淆,以至于對學好該門課程喪失興趣和信心。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追求的目標,特別是藥理學總論,藥理學總論包括緒論、藥效學、藥動學和影響藥物效應的因素,在整個課程中所占的比例僅8個學時,但是卻起了提綱挈領的作用,他把整個課程中常見的名詞解釋、概念都集中在一起,還舉了一些典型的例子。如果教師能把總論講得精彩絕倫,可消除學生的恐懼情緒,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為學生對藥理學全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進行藥理學總論的講授中,教師開始的表現極為重要,它可以起到與學生拉近距離、激發(fā)興趣等作用。所以,我們剛一開始的講課不能照本宣科,通過提問一些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如大家都是醫(yī)學院校的學生,每次假期回到家都會有左鄰右舍問起關于鄰居具有什么類型的疾病和該用什么藥物治療的問題?另外還要問同學們都有感冒發(fā)燒的經歷,學生自己都使用了什么藥物,針推自己的癥狀怎么選用一些藥物?如果買來一個藥物,藥品說明書上都具體介紹了關于這些藥物的哪些方面,你經常看到的內容有哪些?這些看似簡單而常見的問題的提出,同學們會議論紛紛,把自己遇到的情況很激烈的講出來,這種在講授具體課程之前的提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拉近了教師和學生的距離,消除了他們的緊張情緒,為學生之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師在上課時常舉一些例子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舉的例子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探索舉例子的方法和技巧,給課堂錦上添花。當講到食物、藥物、毒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時,我們巧舉生活中接觸到的食鹽,食鹽在我們的飲食中無所不在,在各種食品中食鹽是食物,但在輸液時用的氯化鈉注射液就成了藥物,而對于高血壓患者,過多的食鹽就成了毒物。另外,還有葡萄糖在奶制品中是食物,葡萄糖口服液就成了藥物,而對于糖尿病患者就成了毒物;為了活躍課堂氣氛,還舉了《水滸傳》里武大郎怎么死的,學生興趣高昂回答是被潘金蓮用砒霜毒死的,死的時候七竅流血,非常痛苦,教師就此引導學生這么毒的物質,現在開發(fā)成注射液用來治療婦科卵巢癌,效果極好。講到影響藥物效應的因素劑量和時間對藥效的影響時,列舉了不同濃度的酒精,臨床療效不一樣,用70%酒精手術器械消毒,用45%左右的乙醇擦皮膚,防止發(fā)生褥瘡,用25%擦皮膚,使局部血管擴張,降低體溫。學生對這些常見例子比較熟悉,教師在舉例子的時候,也調動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激情,活躍了課堂氣氛。
藥理學總論涉及很多概念,如藥物效應動力學、藥物代謝動力學、首過效應、肝腸循環(huán)、受體、親和力,內在活性等,而對這些概念的正確理解與熟練應用,對今后具體藥物的學習具有重要指導作用??蛇@些概念往往是一些枯燥無味、概括性較強的內容,學生也普遍反映學習起來難度較大。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找到一些合適的方法來講解,根據我的教學經歷,總結出分解-合并的方法講解定義,如課本上對受體的定義為:受體是存在于細胞膜或細胞內的一種能選擇性地同相應的遞質、激素、自體活性物質或藥物等相結合,并能產生特定生理效應的大分子物質。這個概念如果讓學生死記硬背有點困難,為了加深學生的記憶,我把這個概念分解成受體是什么物質,具有什么樣的用途,作用主要是什么,經過分解后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受體的激動藥和拮抗劑比較抽象,教師打一個合適的比喻,學生就容易接受,如把受體比喻成鎖,藥物比喻成鑰匙,鑰匙能插進鎖孔代表成親和力,能否打開鎖代表內在活性。激動藥指的是鑰匙能插進鎖孔,并且能把鎖打開,而拮抗藥指的是一個不配套的鑰匙,能插進鎖孔,但是打不開,可是卻占據著鎖孔,影響其配套的鑰匙將其打開。這個通俗易懂的比喻,能夠把復雜的知識,簡單化,也就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理論聯系實際是教學的一條重要原則,也是提高醫(yī)務人員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措施。如何在藥理學教學中加強理論聯系實際,提高藥理學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合理應用藥物防治疾病的理論知識,成了大部分教師追求的目標。如今藥物研究是日新月異,新藥不斷出現,藥理學教材也與時俱進,更新較快,很多版本??煽傉搩热輩s相對較為固定,這就要求教師要給總論注入新的活力。在講到藥物的不良反應這些概念時,教師應該根據時代的發(fā)展,把最近幾年新出現的新藥的嚴重不良反應介紹給同學們;對于新藥的藥理學研究,教師應該把國家對每一類新藥的臨床前藥理實驗和臨床藥理實驗的要求講授給同學們。只有理論聯系實際,學生的只是才能更新,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在第一篇總論當中雖然涉及了很多的基本概念,但是一些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概念還有待進一步補充,因為作為一個醫(yī)務工作者,對這些概念的掌握,更有利于他們將來工作的開展。如什么是藥源性疾病和醫(yī)源性疾病,學生理解了這些分別是藥物和醫(yī)務工作者的言談,舉止等造成的疾病,這有助于將來提高他們的用藥規(guī)則和服務態(tài)度。另外,現在市場上的保健品是玲瑯滿目,很多人誤認為保健品就是藥品,為了區(qū)分保健品和藥品,分別向學生介紹其定義和功能,消除對保健品和藥品的誤解;針對藥品的名字更是和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課堂上了增補了藥品的中文名、英文名、通用名和商品名。特別是通用名和商品名。通用名稱是藥品的法定名稱。在我國,藥品的通用名稱,是根據國際通用藥品名稱、衛(wèi)生部藥典委員會《新藥審批辦法》的規(guī)定命名的,即同一處方或同一品種的藥品使用相同的名稱,商品名是藥品生產廠商自己確定,經藥品監(jiān)督管理部門核準的產品名稱,具有專有性質,不得仿用。在一個通用名下,由于生產廠家的不同,可有多個商品名稱。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還舉了一個用于緩解過敏性疾病的藥物:氯雷他定片(通用名),而他有很多商品名,如息斯敏、開瑞坦等。講完之后,學生恍然大悟,之前都知道息斯敏,但是不知道息斯敏和開瑞坦是同一個藥物。這些新知識的增加,有利于學生知識面的擴充,增加了他們對藥理學今后學習的動力。
總之,對于藥理學總論教學,教師應該尋找有效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王芙蓉.談藥理學總論教學.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7(10):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