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梅
(吉林省鎮(zhèn)賚縣坦途鎮(zhèn)第一小學)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淺談
呂紅梅
(吉林省鎮(zhèn)賚縣坦途鎮(zhèn)第一小學)
我們的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xiàn)的所有情況。當教學出現(xiàn)“意外”時,我們就應該對教學行為適時進行調整,給“生成”騰出空間,使課堂“生成”的非預設性問題得以利用和優(yōu)化。這樣我們才能機智地駕馭課堂,點燃課堂教學的亮點,讓“預設”與“生成”交相輝映,呈現(xiàn)出別樣的精彩。
預設生成 靈活調控 交相輝映
“動態(tài)生成式”教學理論認為,課堂中不能機械地按原先確定的一種思路教學,而應根據(jù)學生學習的情況,由教師靈活地調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計劃的教學流程,使課堂處在動態(tài)和不斷生成的過程中。它強調教學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滿足學生探求的欲望,展現(xiàn)課堂教學的真實性,要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況,師生的思想情感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來應對“動態(tài)生成”課堂呢?
教學目標的確定不僅要能保證教學活動的科學性、整體性和連貫性,而且要能保證教師對教學活動全過程的自覺控制,評鑒和修正,并體現(xiàn)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然而,傳統(tǒng)教學的目標制定往往不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缺乏對學生獨特體驗的尊重和欣賞,甚至阻礙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那么,在新課程實施的背景下又該如何預設教學目標呢?首先,教學目標的預設應以學生的智力類型、生活經(jīng)驗、學習方式、所處環(huán)境和感受為根本,結合教材的特點進行設計。其次,教師所預設的教學目標應具有一定的“彈性空間”和“生成空間”,這樣,當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新的認識、新的收獲、新的思想而超出或偏離預設時,教師能靈活地調整目標,提高要求或降低水平,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預設”的終點是“生成”的起點。精心預設代表的是對教材更深入地理解,代表的是對整個教學設計更為成熟地把握,代表的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基本預知??教學實踐表明,只有科學充分地預設,才能讓教師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善于把握生成的機會,應對學生的種種不同情況,從而讓課堂教學充分到位,不斷展現(xiàn)動態(tài)生成的精彩。因此,我們應著力倡導為教學生成而預設,讓課堂預設更為充分,更為飽滿。
如教學《自相矛盾》這則寓言故事時,在考慮課文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后,我設計這樣的教學思路:“以讀帶演——以演促思——思后明理”。在“以演促思”環(huán)節(jié),我還預設提問:“嗨,賣矛和盾的,用你的矛戳你的盾,會怎么樣呢?”如此提問,其目的是通過運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思考賣矛和盾的人夸口的話前后不一、相互抵觸,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表演出其“啞口無言,不知怎樣回答”的樣子,為生成做了很好的鋪墊。
新課程提倡的課堂是一個“綠色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在課堂中,學生要有思考的自由,更要有說話的權利。在學生的小腦袋中,總有著大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奇思妙想”,在課堂中,他們也會浮想翩翩,令教師措手不及。課堂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善待學生的“奇談怪論”,面對學生突如其來的、個性化的理解,應巧妙地將“生成”與“預設”融合起來,現(xiàn)場捕捉,啟迪智慧,使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思維碰撞中領悟科學真諦,形成一定的創(chuàng)新能力。
面對動態(tài)課堂中出現(xiàn)的“節(jié)外生枝”、“旁逸斜出”的現(xiàn)象,有時雖然打破了預先的教學流程,但學生的這些課堂質疑往往都是寶貴的教學資源。教師應靈活機動、積極引導、調控流程,妥善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集中力量突破疑點,這樣就能不斷產生新的生長點,從而創(chuàng)造精彩的動態(tài)生成。
如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在讀題時,一學生突發(fā)奇想,提出問題:課題為什么不是“天游峰上的掃路人呢?”面對這個“意外收獲”,我順勢引導:請同學們讀讀有關老人語言、動作描寫的語句,只要你能細心地朗讀定能有所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認真朗讀和小組合作交流后,答案自然而生:“我認為,課題中沒有這個‘上’字,更能看出老人與大山融為一體,成為了大山的一部分,反之,課題加個‘上’,就將天游峰與老人徹底分離了?!倍嗝吹轿坏睦斫獍。也唤麨橹恼?。僅僅一句簡單的引領,卻贏得了如此精彩的生成,真是一次“意外的教學收獲”。
在“預設”中關注“生成”,在“生成”中結合“預設”。實現(xiàn)“預設”與“生成”的和諧統(tǒng)一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追尋的一種完美境界。預設與生成是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體。就對立而言,課前細致的預設使本該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變成了機械執(zhí)行教案的過程;就統(tǒng)一而言,預設與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沒有預設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沒有生成的預設又往往是低效的。生成與預設兩者應該互相聯(lián)系、互為作用,缺一不可。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動態(tài)生成,教學中,如果處理好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再加上師生問情感的交流,思維的碰撞,課堂教學必定會被演繹得更加精彩。
如果說,傳統(tǒng)課堂把“生成”看成一種意外收獲,那么新課程則把“生成”當做一種價值追求。課堂中生成的非預設性問題,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財富。因此,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積極關注生成資源,把課堂經(jīng)營成精心預設與即時生成相統(tǒng)一的多元發(fā)展過程,實現(xiàn)預設與生成的“統(tǒng)一”和“轉化”。唯有這樣的教學理念,才真正符合新課改要求;唯有這樣的教學方法,才更加適用于課堂教學;唯有這樣的教師行為,才能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學生。
[1]陳厚德.有效教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李召存.教學中主體參與的有效性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0,(10).
時間:2014-05-29 10:44
網(wǎng)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3173.G4.20140529.1044.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