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勤,葉艷芳,徐文濤
(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52)
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學習醫(yī)學知識,人體解剖是首先學習、也是必修的課程,而消化系統(tǒng)是該課程比較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教學中要求學生除了掌握每個器官的位置、形態(tài)外,還需要理解這些器官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影響。這就需要有能夠顯示各個結構之間毗鄰關系的完整標本供學生學習、觀察、理解和掌握。為此,我們通過不斷學習、摸索,采用下列方法制作了基本上能夠滿足教學、教研的消化系統(tǒng)整體標本。
采用經(jīng)10%福爾馬林固定的約一米身高的冷凍童尸。自肩關節(jié)、髖關節(jié)分別離斷上、下肢,備用;制備兩個寬約3cm、與標本等長的有機玻璃片;采購一瓶a-氨基丙烯酸酯即醫(yī)用粘合劑,用做粘貼塑膠紅標記。
1)將尸體仰臥置于斷層解剖操作臺上固定。捫清環(huán)狀軟骨的位置;用斷層解剖操作用的帶鋸沿顱頂正中矢狀線至環(huán)狀軟骨下緣平面做頭部正中矢狀切,鋸去左側,顯示右側半固有口腔、鼻腔、咽、食管的起始端,可觀察到從口腔到食管始端的消化道以及與周圍結構的位置關系。在此切面食管始端處貼上紅標記。
2)待尸體解凍后,解剖食管頸段至胸骨柄上緣食管行程:用手術刀從上至下偏左作矢狀切口,切開皮膚、淺筋膜、深筋膜,切斷左側舌骨下肌群,勿傷及氣管、食管,去除左側的所有軟組織,修潔氣管、食管,沿食管上端與第6頸椎體下緣平面續(xù)咽下行,清楚顯示氣管食管頸部行程及神經(jīng)、血管分布情況,觀察到食管頸段與上頸部其他結構的層次關系。
3)解剖消化管從頸靜脈切跡至膈肌上緣行程:①常規(guī)解剖左側胸前壁的軟組織后,用鋼鋸將左側鎖骨中、內(nèi)1/3處鋸斷,并除去其內(nèi)側部。使用肋骨剪沿左側胸骨線自上而下逐漸向前上方一次剪斷左側肋與胸骨的連接至膈肌上緣;②將胸骨左側胸前壁切除暴露左肺:一手在胸骨柄左側胸前壁,一手將胸骨和肋深面的結構向后壓,慢慢拉起左側胸前壁,切斷胸廓內(nèi)動、靜脈,小心揭開左側胸前壁后,可見膈左側前部的起點,沿膈起點后方1cm處切斷左側膈,向左側切至腋中線,胸前壁即可被切除。將已暴露的壁胸膜縱行切開,打開胸腔于肺門處切斷肺根和韌帶,切除左肺,縱行清理主動脈弓及三大分支、胸主動脈、食管、迷走神經(jīng)、膈神經(jīng)、氣管、左主支氣管等結構的周圍結締組織,但要保留因兩側縱膈胸膜接近而形成的食管系膜及在食管后方形成的食管后隱窩;同時在食管下段,其前后面用尖鑷仔細清理迷走神經(jīng)食管前后叢及由叢向下匯成的迷走神經(jīng)前、后干,一并清理發(fā)自胸主動脈的食管動脈。清楚顯露食管與氣管及支氣管、胸主動脈、膈肌關系,觀察到食管三個生理狹窄。在此段,用黃膠涂食管并刷蛋清,用塑膠紅三角標記三個狹窄。
4)解剖消化管腹腔部分行程:沿劍突、肋弓下緣用手術刀切開腹壁深達腹腔,并推開大網(wǎng)膜及小腸,然后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深入腹腔內(nèi),提起腹前外側壁,兩側以腋下后線的延長線自上而下切開腹壁至髂嵴,并沿髂前上棘、腹股溝、恥骨聯(lián)合至對側,翻開腹前外側壁并將其去除;在解剖膽囊三角時,先從膽囊窩中將膽囊用尖鑷稍加分離,找到膽囊管并追蹤修潔其與膽總管匯合成的膽總管,清楚顯露膽總管、肝總管、部分肝右葉下面組成的膽囊三角,在膽囊三角內(nèi)尋找到膽囊動脈并追蹤至肝右動脈,再向下修潔膽囊管,沿肝總管起始部向肝門方向修潔肝總管及肝左右管以顯示各部結構。消化道其它部分保持層次。修潔后,在膽囊三角、食管、賁門、幽門、闌尾、直腸特征結構、肝H溝等處貼上紅三角,顯示的動脈涂紅色,肝外其余管道分別涂不同顏色后刷蛋清使之美觀,易于觀察。
5)沿恥骨結節(jié)鋸除恥骨以打開盆前壁,完整顯示盆腔內(nèi)結構。但操作時切忌傷及盆骨內(nèi)結構。顯示直腸骶區(qū)直腸會陰區(qū)的走向,在直腸骶區(qū)后與骶前筋膜之間找到直腸后間隙,用手術刀將直腸縱軸切開,顯示直腸壺腹粘膜形成的三條直腸橫襞及冠狀面上的三個側區(qū),用手術刀將肛門作矢狀切去除前外側,顯示其內(nèi)部結構。在肛區(qū),剔除坐骨肛門窩右側內(nèi)的脂肪組織,切斷骶結節(jié)韌帶下端,向上翻起,從坐骨小孔處找出肛門窩的陰部神經(jīng)和陰部內(nèi)血管,然后解剖肛門外括約肌,清除坐骨直腸窩內(nèi)殘余的脂肪,顯露窩內(nèi)諸壁,注意保留會陰淺橫肌后面的部分,解剖完成后,能清楚顯示肛門括約肌的深部、淺部、皮下部及肛門內(nèi)括約肌。
6)解剖消化腺。腮腺在右耳的前下方,在其前緣上方尋找腮腺管,小心追蹤至其穿頰肌開口于平對第二磨牙牙冠的下粘膜處。下頜下腺在下頜體下方,自其內(nèi)側面仔細剝離出下頜下腺管,追蹤至口腔黏膜深面舌下阜開口處。各消化腺解剖完成后(舌下腺、胰腺結構無法在此標本上顯示),在腺體上貼上紅色小三角,在管道上涂白色膠并刷上蛋清以重點顯示。全程觀察顯露清除修潔干凈后,用細線結扎十二指腸懸肌處腸管,再用手術刀從食管始端處至十二指腸升部的管腔外側緣慢慢縱行剖開,以免污物溢出。進行胃部操作時沿胃小彎側。然后用清水將管腔沖洗干凈。
7)將有機玻璃片放在標本上,確定食管的始端和三個狹窄、食管裂孔、賁門、幽門、十二指腸上部及升部、直腸骶曲和會陰區(qū)等處在其上的平行位置并刻上記號,在相應位置鉆直徑為1mm大的孔,再用細白線將各對應點相連,左右各一,拉開剖開的腸管至區(qū)間管腔使其暴露充分。完成后將標本分別用a-氨基丙烯酸酯系醫(yī)用粘合劑固定于有機玻璃適當位置,以不影響觀賞為宜,有機玻璃、細線均刷蛋清。
將制作的標本精心修潔干凈后,按常規(guī)操作,進行漂白、涂色、刷膠、標記,要做到精細美觀,結構完整。然后將其封裝于盛有5%的福爾馬林的有機玻璃盒中長期保存,隨時可以觀察、學習。
我們通過以上方法制作了數(shù)個用于教學以及教研的消化管、消化腺整體標本,豐富了學校的實驗材料,滿足了學生的學習愿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提高了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及技藝。
[1]彭裕文.局部解剖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
[2]沈宗文.實用人體斷層解剖學[M].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9.
[3]王懷經(jīng).局部解剖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