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革 王艷婷
1.靈寶市婦幼保健院兒科,河南三門峽 472500;2.靈寶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兒科,河南三門峽 472500
醫(yī)院獲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是指在入院時不存在,也不處于潛伏期,入院48 h后發(fā)生的肺炎。HAP已成為國內最常見的醫(yī)院獲得性感染,其中兒童HAP發(fā)病率最高、病情最重。HAP可使患兒原有病情加重,增加住院時間和費用。明確病因和針對病因治療是提高兒童HAP療效的關鍵,但HAP病原微生物復雜、多變,具有較高耐藥性,增加臨床診治的難度。近年來,兒童HAP病原學特征成為研究熱點,但目前仍有爭議。有關兒童HAP臨床特征已有很多文獻,但兒童HAP流行特征資料有限。
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298例HAP患兒的臨床資料,來探討其病原學構成及臨床特征。
回顧性分析2008年12月—2012年06月該院診治的298例HAP患兒的臨床資料,男172例,女126例;年齡6 d~14歲,平均(16.5±21.4)月;其中早發(fā)HAP 48例,晚發(fā)HAP 255例;發(fā)現(xiàn)呼吸機相關性肺炎30例。HAP診斷參照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和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聯(lián)合急救學組、免疫學組制定的《兒童醫(yī)院獲得性肺炎管理方案》(2010版)[2]。
1.2.1 病原學診斷 詳細詢問病史,全面體格檢查,相應的實驗室檢查和輔助檢查。小于3歲嬰幼兒晨起喂奶前由醫(yī)護人員用連接1次性無菌吸痰管低壓吸引器經鼻咽部負壓吸取痰標本,置消毒試管內;學齡前期和學齡期患兒晨起漱口后用力咳出深部痰液,置于無菌試管中;氣管插管或切開患兒用無菌吸痰管吸出痰液置于無菌試管中。所有標本均需檢驗為合格痰液后方可進行痰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不合格需再去留取痰標本,直到檢查合格為止。合格痰液留取1 h內進行分離及藥敏試驗。采用VITEK32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進行菌種鑒定;根據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xié)會(CLSI)頒布的參考標準,采用K-B法進行藥敏試驗;采用真菌培養(yǎng)法檢測真菌;采用雙紙片協(xié)同法進行超廣譜B-內酰胺酶(ESBLs)檢測;支原體IgM抗體檢測使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痰液中呼吸道病毒抗原檢測應用直接熒光免疫法。
1.2.2 參數的記錄和分析 利用設計的調查表記錄患兒年齡、性別、發(fā)病時間、發(fā)病季節(jié)、臨床癥狀、原發(fā)疾病、科室分布、病原菌分布、藥敏試驗結果及預后。分析HAP相關參數的特征性。
應用SPSS 13.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數據以(±s)表示。數值變量采用兩隨機樣本t檢驗,分類變量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①同期住院患兒22074例,HAP發(fā)病率為1.35%(298/22074)。②患兒男女比為1.37:1。③年齡分布:嬰兒(<1歲)187例(62.8%)、幼兒(1~3歲)51例(17.1%)、學齡前兒童(3~7歲)33例(11.1%)、學齡期兒童(7~14歲)27例(9.0%)。④發(fā)病時間:患兒于入院后2~76 d發(fā)病,中位數位8 d;早發(fā)HAP 48例(16.1%0,晚發(fā)HAP 250例(83.9%)。⑤發(fā)病季節(jié):冬春季發(fā)病者196例(65.8%),夏秋季發(fā)病者102例(34.2%)。⑥原發(fā)疾?。合忍煨孕呐K病52例、巨細胞病毒肝炎42例、血液病34例、早產和低體重兒30例、腎病綜合征26例、神經系統(tǒng)疾病22例、腹瀉病20例、原發(fā)單純肺部疾病17例、尿路感染15例、外科疾病13例、營養(yǎng)不良10例、心肌炎8例、其它9例。⑦科室分布:HAP發(fā)病率已ICU最高,其次為感染科、血液科和消化科。⑧預后:246例(82.6%)患兒治愈出院、32例(10.7%)患兒好轉、5例(1.7%)患兒因HAP加重原有疾病死亡,15例(5.0%)患兒因基礎疾病危重放棄治療。
298例HAP患兒中,268例進行痰液病原學檢測,送檢率為89.9%。病原體培養(yǎng)陽性212例(79.1%),正常菌群者56例(20.9%);其中單一感染167例(78.8%),混合感染45例(21.2%)。
病原體培養(yǎng)陽性患兒共檢出病原體246株。①其中蘭陰性菌152株(61.8%),主要為肺炎克雷伯菌32株、大腸埃希菌27株、銅綠假單胞菌24株、鮑曼不動桿菌19株、嗜麥芽假單胞菌17株、液化沙雷氏菌10株、陰溝腸桿菌8株、其它腸桿菌7株、流感嗜血桿菌2株和其它G-菌6株。②革蘭陽性菌58株(23.6%),主要為肺炎鏈球菌23株、表皮葡萄球菌14株、金黃色葡萄球菌11株、腸球菌6株和其它G+球菌4株。③呼吸道病毒20株(8.1%)。④真菌16株(6.5%)。
藥敏試驗: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腸埃希菌產ESBLs率分別為92.6%和83.9%,對四代頭孢菌素的耐藥率高于85%,而對亞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和頭孢哌酮/舒巴坦較為敏感。銅綠假單胞菌對左氧氟沙星和環(huán)丙沙星耐藥率較高,而鮑曼不動桿菌對左氧氟沙星和環(huán)丙沙星敏感。革蘭陽性菌均對萬古霉素、左氧氟沙星和環(huán)丙沙星敏感。
HAP是國內最常見的醫(yī)院獲得性感染,發(fā)病率為1.3%~3.4%,占醫(yī)院感染的29.5%~45.2%。何禮賢等報道稱,兒童HAP發(fā)病率1.33%,其中以ICU最高達9.21%。本研究顯示,兒童HAP發(fā)病率為1.35%,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提示兒童HAP已成為醫(yī)院內感染的重要組成部分。
兒童HAP具有自身臨床特征性。范紹等對436例兒童HAP臨床資料研究顯示,男女比例為1.58: 1,嬰兒占65.8%、幼兒為17.9%,冬春季發(fā)病率(10.2%)明顯高于夏秋季(5.5%)。本研究發(fā)現(xiàn),男女比為1.37:1,嬰兒62.8%、幼兒17.1%,中位發(fā)病時間8 d;早發(fā)HAP 16.1%、晚發(fā)HAP 83.9%,冬春季發(fā)病65.8%、夏秋季發(fā)病34.2%,82.6%治愈出院、10.7%好轉、1.7%因HAP加重原有疾病死亡、5.0%因基礎疾病危重放棄治療。提示兒童HAP具有性別、年齡、發(fā)病季節(jié)、發(fā)病時間等臨床特征性,多數患兒療效滿意。
基礎疾病是兒童HAP的高危因素。王平等報道稱,HAP患兒原發(fā)病以巨細胞病毒肝炎、先天性心臟病、惡性腫瘤、粒細胞減少或缺乏、早產和低體重兒多見,ICU、感染科、血液科和消化科住院的患兒發(fā)病率較高。本研究發(fā)現(xiàn),HAP患兒主要的原發(fā)疾病為:先天性心臟病、巨細胞病毒肝炎、血液病、早產和低體重兒,高發(fā)病的科室為ICU、感染科、血液科和消化科;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說明上述基礎疾病患兒為HAP發(fā)病的重點人群。
目前,有關兒童HAP病原學構成仍有爭議。王波等研究顯示,兒童HAP病原菌中革蘭陰性菌占67.5%,主要為肺炎克雷伯菌和嗜麥芽假單胞菌;革蘭陽性菌13.0%,主要為肺炎鏈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腸埃希菌產ESBLs率分別為94.8%和85.7%,對四代頭孢菌素的耐藥率高于80%。本研究發(fā)現(xiàn),病原體中革蘭陰性菌61.8%,主要為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其產ESBLs率很高,對四代頭孢菌素的耐藥率高于85%,而對亞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和頭孢哌酮/舒巴坦較為敏感。銅綠假單胞菌對左氧氟沙星和環(huán)丙沙星耐藥率較高,而鮑曼不動桿菌對左氧氟沙星和環(huán)丙沙星敏感;革蘭陽性菌23.6%,主要為肺炎鏈球菌,均對萬古霉素、左氧氟沙星和環(huán)丙沙星敏感;呼吸道病毒8.1%,真菌6.5%。與王波等研究結果相似,說明兒童HAP病原體中革蘭陰性菌占首位,藥敏試驗可提高抗生素治療的療效。
綜上所述,兒童HAP具有自身臨床特征性,革蘭陰性菌是其主要的病原體,早發(fā)HAP和晚發(fā)HAP的病原體構成不同。
[1] 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聯(lián)合急救學組、免疫學組.兒童醫(yī)院獲得性肺炎管理方案(2010版)[J].中華兒科雜志,2011,49(2):106-111.
[2] 何禮賢.醫(yī)院獲得性肺炎的發(fā)病機制及防治[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06,5(10):587-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