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東恒
(浙江海洋學院管理學院,浙江 舟山 316022)
海商法第8章規(guī)定了船舶碰撞的損害賠償責任。作為一種特殊損害賠償法的規(guī)定,海商法基于過失責任原則來處理船舶碰撞所引起的損害賠償糾紛。該法第168條規(guī)定了過失責任的基本原則,第169條對其進行了具體的補充。①然而,縱觀海商法第8章的規(guī)定,在第168條的過失責任之上,前置了一個免責規(guī)定,即海商法第167條“船舶發(fā)生碰撞,是由于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能歸責于任何一方的原因或者無法查明的原因造成的,碰撞各方互相不負賠償責任”。關于這條規(guī)定,現(xiàn)在普遍認為,它具體化了無過失碰撞免責的內容,也就是在“不可抗力”、“不能歸責于任何一方的原因”、“無法查明的原因”這三種情況下,由于不存在過失所以也就不存在以過失責任為前提的損害賠償責任??梢哉f這條規(guī)定強調了船舶碰撞案件中過失責任原則的排他性。
那么,在基于過失責任的船舶碰撞損害賠償責任體系下,無過失碰撞是否就一律以損失自負來處理呢?關于這個問題,本文嘗試從侵權責任法第24條的角度對雙方無過失碰撞的情況進行分析,對侵權法第24條的公平原則也稱公平責任可否在船舶碰撞損害賠償案件中適用加以探究。
海商法第167條規(guī)定了雙方無過失碰撞的三種情況,具體如下:[1]
所謂意外事故是指船方已做到了通常的謹慎和技術要求,仍不能避免的事故。引發(fā)碰撞的意外事故多為機械故障,其中舵機失靈最為典型。例如,當一船在航行時由于舵機忽然失靈與另一停泊船碰撞。事后查定,發(fā)現(xiàn)舵機中某機關含有暗藏的瑕疵。
原因不明是指碰撞的原因無法查清。屬于這種情況的碰撞,頗為罕見。假設在白天,視線良好,海面風平浪靜,結果兩船相撞都沉掉了,船員全部遇難。究竟是一方過失,還是雙方過失,無從查清。
從上面的三種情況中不難看出,海商法第167條的規(guī)定完全否定了無過失責任碰撞所引發(fā)的損害賠償責任。也就是說,一旦事故被認定為無過失責任碰撞,那么其當事人就只能接受損失自負的結果。
然而,我們可以重新看一下海商法第167條所規(guī)定的幾種情況,完全的損失自負可以說是有失公允的。
首先,在不可抗力造成碰撞的情況中,停泊在錨地的船舶由于臺風而走錨的可能性是隨時存在的,或者可以說是不能完全否定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走錨的船舶相對于其它船舶在事故發(fā)生前就已經(jīng)存在損害發(fā)生的潛在危險,而這種危險造成的損害不應該完全由受害者承擔。因此,以臺風導致船舶走錨造成損害的例子來看,基于不可抗力的完全免責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其二,在意外事故造成碰撞的情況中,以舵機等失靈為由完全否定損害賠償責任也是不妥當?shù)?。機械故障造成碰撞,一般來說可以根據(jù)合同及相關法律來追究機械生產(chǎn)廠家的責任,但是,機械生產(chǎn)廠家存在著破產(chǎn)的可能性,這種風險不應該完全由受害者承擔。而且,船舶的運營往往同時帶來著利益,故障機器也是其產(chǎn)生利益的組成部分,因此從報償?shù)慕嵌葋砜紤],也不應該完全否定事故船舶的損害賠償責任。
其三,原因不明造成碰撞的情況中,如果人船皆毀,無憑無據(jù),那么只能適用損失自負的原則。但是,在更多的案件中,原因不明往往作為抗辯事由被使用。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抗辯事由能夠成立(例如,不明原因的走錨),仍然可以基于這種典型的事故原因而使其分擔損失。
本文基于CNKI檢索出的559篇期刊論文的年度數(shù)量趨勢、作者地緣分布、基金支持、文獻被引、關鍵詞使用、研究主題等相關數(shù)據(jù),運用文獻計量學中的描述統(tǒng)計方法,對15年來國內女性主義翻譯研究取得的理論、實踐與批評等方面的成就與局限做了文獻描述與分析評價,客觀呈現(xiàn)了國內此方面研究的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并就其未來發(fā)展前景給出了前瞻性思考,希望能對今后的相關研究給予啟迪和參考。
綜上所述,在船舶的無過失責任碰撞事故中,仍然有一些具體的問題需要法律來進行調整。侵權責任法作為損害賠償法的基本法,其中第24條規(guī)定了無過失責任案件中當事人間分擔損失的內容。以下就其在船舶無過失責任碰撞事故中適用的可能性加以分析,希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侵權責任法第24條規(guī)定:“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fā)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這條規(guī)定最初出現(xiàn)在民法通則第124條中,在侵權責任法的制定過程中,這條規(guī)定被保留了下來,即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公平責任原則。從法條的字面來看,它可以適用在船舶的無過失責任碰撞事故中。也就是說公平責任原則從法律內容的層面上覆蓋了無過失責任船舶碰撞的情況。
關于公平責任原則,解釋上頗有爭議,法學界對它的定位一直以來也存在分歧,直到侵權責任法頒布之后,法律界對公平責任才逐漸形成了一定的共識。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在現(xiàn)階段法學界對公平責任原則的認識,然后再結合無過失責任船舶碰撞的具體情況,對能否適用公平責任的責任構成去解決無過失責任碰撞事故中損害賠償?shù)膯栴}加以分析。
公平責任在侵權責任法中是以“公平分擔損失”為題加以規(guī)定的。就法條的內容來說,可以將它理解為一個一般性歸責原則。但是,在司法解釋中它的適用范圍主要是限定在5種具體的情況中[2]:1.未成年人侵權的監(jiān)護人責任;2.暫時無行為能力者的侵權責任;3.可能加害者的損害賠償責任;4.緊急避難者的侵權責任;5.受益者的補償責任。因此,如果基于司法解釋,公平責任就只是法律所規(guī)定的,在特殊情況下的一種補償責任。
對于此種司法解釋,學界也基本持相同見解。楊立新教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司法解釋草案建議稿(草案)”中強調:“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的公平分擔損失規(guī)則,應當在法律、法規(guī)或者司法解釋有特別規(guī)定的情況下予以適用?!盵3]王利明教授也在多篇論文中提到,公平責任應該適用在法律規(guī)定的特殊情況中。[4-6]粱慧星教授,張新寶教授也認為“公平責任”應作為“特殊救濟措施”或者說是“補充責任”。[7-8]
從司法解釋以及學界通說來看,現(xiàn)階段的“公平責任”被定位在了“法律所規(guī)定的,在特殊情況下的一種補償責任”的位置上。即便如此,就公平責任的本質而言,它是在特殊情況下基于當事者的經(jīng)濟狀況來分擔損失的一個法原則。而所謂的特殊情況,縱觀公平責任的各種法律規(guī)定,簡而言之就是責任人對侵權存在著某種關聯(lián),這種關聯(lián)導致了責任人在經(jīng)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分擔損失。
所以,雖然作為一種基本認識,要求公平責任的適用需要法律的規(guī)定,但它只是形式上嚴格化了公平責任適用的條件,本質上并不影響公平責任原則在其它特殊領域的援用。也就是說,借助公平責任原則的責任構成方式,法律可以對一些無過失責任的損害賠償案件進行具體的調整。而問題的關鍵則是要確定當事人對侵權是否存在著某種關聯(lián),這種關聯(lián)使其成為公平責任的責任人。
那么,無過失責任船舶碰撞中是否存在這種公平責任,從上面對無過失責任碰撞三種具體類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公平責任原則的責任構成方式是有可能在具體的情況中適用的。
在歸為不可抗力的船舶碰撞案件中,有一些情況可以考慮公平責任的適用。比如,在臺風造成走錨的情況下,共同承擔風險的義務可以作為一種關聯(lián)使無過失的加害者承擔公平責任。
“不可抗力”歷來被作為民事責任免責的一種理由,“民法通則”將它定義為:“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比欢?,這種免責是建立在過失責任原則的基礎之上,并不排除其它歸責原則適用的可能性。也就是說,船舶碰撞作為一類特殊的損害賠償案件,即使是在“不可抗力”造成損害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從船舶作為一種交通運輸工具本身具有危險性這樣一個角度出發(fā),對損失的分擔進行調整。
基于物體客觀存在造成損害的危險來要求物體的所有人及使用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原理,在損害賠償法中稱為“危險責任原則”?!拔kU責任”作為“無過失責任”中的一個具體的歸責原則在大陸法體系各國侵權責任法中已經(jīng)被廣泛接受。我國在侵權責任法第九章中,明確規(guī)定了高度危險物造成損害的賠償責任。在機動車交通事故,環(huán)境污染等其它領域,危險責任原理也被適用。在日本,通說也肯定危險責任作為歸責原則。[9-12]
所以,如果在公平責任的責任構成中需要尋找一種關聯(lián)使無過失的加害者承擔公平責任,那么物體客觀的危險,具體來說就是船舶自身發(fā)生碰撞的危險是可以加以考慮的。臺風造成走錨,在現(xiàn)代預警能力發(fā)達的條件下,還能不能稱其為不可預見,不可避免的情況本身還有待商榷。與此同時,在臺風中走錨作為船舶存在的一種潛在危險,是不是可以以此要求走錨方的當事人進行損害賠償。如果基于危險責任要求走錨方的當事人承擔全部損害賠償責任對于責任人來說過于苛刻,那么至少在公平責任的范圍內要求其分擔一定損失對于雙方當事人來說應該是都可以接受的。
在意外事故造成船舶碰撞的案件中,某些特殊的情況可以考慮公平責任的適用。例如,在舵機等機械失靈的情況下,可以考慮船舶為當事人盈利的事實使無過失的加害者承擔責任,或者基于一種嚴格的(無過失的)船舶整備義務使無過失的加害者承擔責任。
舵機等機械失靈作為一種典型的意外事故,基于海商法第167條的規(guī)定,加害者不承擔受害者的損害賠償責任。在這種情況下,機械的制造商有可能承擔損害的賠償責任,能否追究制造商的責任主要依據(jù)產(chǎn)品質量的相關法規(guī),還要實際取決于制造商的經(jīng)濟能力,本文在此不多加涉及。而關于加害者自身的完全免責,從損害賠償法中報償法理的角度來考慮,還有商討的余地。
所謂“報償?shù)姆ɡ怼笔侵浮袄娲嬖谥?,損失亦需負擔?!币簿褪钦f,船舶的所有人及使用人在利用船舶實現(xiàn)商業(yè)目的而從中盈利的過程中,如果其船舶對他人造成損失,應該承擔賠償責任。當然,這種法理或者說是損害賠償?shù)母鶕?jù)只是強調了歸責可能性的一個側面,作為一種歸責原則并不充分,它需要和其它的一些具體情況聯(lián)系在一起,最終達到使加害者分擔損失的目的。在舵機失靈的意外事故中是存在這樣的要素的。舵機等機械失靈,如果無法查明原因,是否可以說船舶的所有人及使用人沒有盡到船舶的整備義務,這種相對嚴格的或者說是無過失的船舶整備義務要求其責任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所以,如果能夠在公平責任原則的責任構成方式中考慮“報償?shù)姆ɡ怼焙汀皣栏竦拇罢麄淞x務”這些具體的情況,那么像舵機等機械失靈這樣的意外事故就可以通過法律去調整當事者之間的損失分擔,從而給受害者一定的經(jīng)濟補償。
原因不明的船舶碰撞比較少見,但在這種案件中也存在著適用公平責任的可能性。
所謂原因不明,準確地說應該是原因無法查明。在這種情況下,簡單地適用損失自負的原則會使受害者在心里上無法接受,從而使法律的信賴度降低,影響法律的權威。
對于原因無法查明的船舶碰撞,可以援用共同侵權行為的相關規(guī)定。共同侵權行為中,復數(shù)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各行為人之間的責任分擔則是按照過失的比例進行分配,如果無法確定各行為人的過失程度,就要考慮具體的情況來使各行為人分擔損失。船舶碰撞的原因無法查明,自然各當事方的過失比例也無法確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援用共同侵權行為的法理,在船舶碰撞的當事人之間確立一種共同的關聯(lián),也就是將原因無法查明的船舶碰撞擬定為共同責任造成的事故,然后再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責任構成方式在當事人之間具體地分擔損失,這樣就為法律提供了一個方法來處理此類型的問題,更好地解決糾紛。
另外,公平責任原則也可以適用在無過失抗辯的案件中。也就是說,如果法院認為加害者不承擔海商法第168條和169條所規(guī)定的過失責任,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有悖于通說下的公平責任原則的法理,但仍然有公平責任適用的余地?!肮截熑卧瓌t”雖然被定位為了“法律所規(guī)定的,在特殊情況下的一種補償責任”,但是在司法實務中公平責任的適用并未被完全地限定在一些特殊的侵權行為中,即使是在關于公平責任的共同認識形成之后,公平責任仍然作為一種補充責任廣泛地存在于各種損害賠償案件之中。所以,在當前司法實務對于公平責任的態(tài)度尚未明朗的情況下,在一般的無過失船舶碰撞案件中援用公平責任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否定。
在無過失船舶碰撞案件中,如果完全基于海商法第167條的規(guī)定,那么當事人只能接受損失自負的結果,這就導致受害方不能得到補償。在一些具體的情況下,這樣有失公平,受害者在心理上很難接受。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在一些典型的無過失船舶碰撞案件中,存在著可以考慮諸如“危險責任”,“報償?shù)姆ɡ怼保皣栏竦拇罢麄淞x務”,“共同侵權行為法理”等要素的空間。通過確立以這些法原則為基礎的公平責任,可以將加害者的有責性轉化為損害賠償責任。這樣可以將社會主義價值觀更好地反映在法的價值判斷之中,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正義,促進社會的和諧。
注釋:
①我國海商法第168條規(guī)定:“船舶發(fā)生碰撞,是由于一船的過失造成的,由有過失的船舶負賠償責任?!?/p>
第169條規(guī)定:“船舶發(fā)生碰撞,碰撞的船舶互有過失的,各船按照過失程度的比例負賠償責任;過失程度相當或者過失程度的比例無法判定的,平均負賠償責任。”
[1]司玉琢.海商法[M].第 3 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271.
[2]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注釋本:第24條注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3]楊立新.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司法解釋草案建議稿(草案)[EB/OL].(2010-07-01)[2013-09-06].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49876.
[4]王利明.如何理解與適用“侵權責任法”[J].中國審判新聞月刊,2011(68):83.
[5]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的中國特色[J].法學家,2010(119):85-94.
[6]王利明.我國侵權責任法歸責原則體系的特色[J].法學論壇,2010(2):7-10.
[7]梁慧星.中國侵權責任法解說[J].北方法學,2011(25):5-20.
[8]張新寶.我國侵權責任法中的補充責任[J].法學雜志,2010(6):1-5.
[9][日]窪田充見.不法行為法[M].有斐閣,2007.
[10][日]吉村良一.不法行為法[M].第 4 版.有斐閣,2010.
[11][日]円谷峻.不法行為法·事物管理·不當利得[M].第2版.成文堂,2010.
[12][日]平野裕之.民法総合6不法行為法[M].第2版.信山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