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捷
(青海師范大學 青海 西寧 810000)
湛若水是明代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研究湛若水的思想,不僅可以加深對明代心學思想體系的理解,而且可以更加精確的把握明代心學思想發(fā)展的脈絡。而研究湛若水“隨處體認天理”的心學方法也更加便于我們理解湛若水的心學思想。
湛若水字元明,號甘泉,是廣東增城甘泉都人,學者稱他為甘泉先生。他是陳獻章最著名的弟子,繼承了陳獻章的心學思想,但是又不局限于陳獻章的“靜中養(yǎng)出端倪”,體悟出了“隨處體認天理”的修養(yǎng)方法,深得陳獻章的稱贊,并視他為江門學派的傳人。在湛若水的心學思想中,他認為:“心即理也,理即心之中正也。一而已。”(1)這就把心和理統(tǒng)一起來,心就是理。這個天理是人與生俱來的,本就存在于人心的。在《心性圖說》中,他詳細解釋了他的思想:“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譬之谷驗,具生意未發(fā),未發(fā)故渾然而不可見。及其發(fā)也,惻隱羞惡辭讓是非萌焉,仁義禮智自此焉始分矣,故謂之四端。端也,始也,良心發(fā)見之始也。是故始之敬者,戒懼慎獨以養(yǎng)其中也。中立而和發(fā)焉,萬事萬化自此焉,達而位育不外是矣?!?2)從這些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湛若水認為心不僅僅是一個人體器官,它還有感知外界的功能,這就稱為性。性就是心,是人所內涵的天理還沒有顯露出來的狀態(tài)。在這時,天理還處于看不見的狀態(tài)。當心與外界開始接觸的時候,最開始表現(xiàn)為同情、好惡等等辨別是非的感性思想,然后又表現(xiàn)為仁義禮智等道德標準。心所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能力以及道德標準就是天理,并由此產生出萬事萬物。所以說,天地萬物的本源就是天理,就是人心。但是,并不是所有產生知覺或能力的心都是等同于天理的心,只有能體認天理的心才是等同于天理的心。天地萬物只有在人的心對其進行體認之后才具有價值。在這個基礎上,湛若水才認為心即天理。他所說的“天地古今,宇宙內只同此一個心”(3)不是指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心產生的,而是認為宇宙中的一切是否具有價值或者它的價值的大小,都是以能夠體認天理的心為標準的,只有人的心對其進行評價,它才會具有價值。從這里,可以看出湛若水對人的作用的重視。
湛若水的“體認天理”實際上是要求人們對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進行反思,把道德修養(yǎng)貫徹到方方面面,這是他的“體認天理”的最終目的。如何“體認天理”,湛若水又系統(tǒng)地提出了他的修養(yǎng)方法,他的學生將之概括為三點:“先生之教,惟立志、煎銷習心、體認天理三言者為切要。”(4)其中,立志和煎銷習心(5)是方法和途徑,“體認天理”是最終目的?!疤炖怼笔莻鹘y(tǒng)儒家所提倡的封建倫理道德。比如,他說:“孔門所謂中庸,即吾之所謂天理”。(6)通過隨處體認的方法使人的行為和思想,都處于天理的范圍之內,以天理的內容和圣賢的標準來約束和規(guī)范人們的各個方面。“隨處體認天理”是湛若水思想中獨有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湛若水說:“圣學功夫,至切至要、至簡至易處,總而言之,不過是隨處體認天理。”(7)要正確地理解“隨處體認天理”的含義,首先要先弄清“隨處體認天理”的主體、客體和“隨處”指的到底是什么。在湛若水看來,“隨處體認天理”的是心,就是指人的主體精神?!半S處體認天理”的客體是封建倫理道德?!半S處”則包括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的含義:在空間上,表示的是內與外的范圍;在時間上,表示即是動,也是靜。“吾之所謂隨處云者,隨心隨意隨身隨家隨國隨天下,蓋隨其所寂,所感時耳?!?8)在這句話中,心、意、身表示的是內,家、國、天下表示的是外,寂屬于靜的范圍,感屬于外的范圍。這樣,湛若水吧體認于內的心、意、身與體認于外的家、國、天下結合起來,這就把心和物聯(lián)系起來了。對此,他批判了王陽明,認為他只重心而輕物,重內而輕外。“隨處體認天理”指人們在生活工作中的每件事情上,無論大小,無論在什么情況之下,都要認真努力,在內外兩方面鍛煉自己,體認天理,以封建道倫理德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為追求圣人的境界而奮斗。
湛若水的“隨處體認天理”的心學修養(yǎng)方法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主敬”說?!熬础本褪潜3指叨葒烂C的心態(tài),對修身、養(yǎng)心一絲不茍,使人時刻保持清醒狀態(tài),持敬畏謹慎的態(tài)度,以激勵人們保持修身的自覺性。湛若水對敬是非常重視的。“敬者,圣學之要,自古千圣千賢,皆在此處用功,體認天理皆是這個大頭腦,更無別個頭腦?!?9)他認為敬是體認天理的主導思想,立敬是人們進行修養(yǎng)和成為圣人的關鍵。
第二,“勿忘勿助”說。湛若水說:“勿忘勿助乃所有事之功夫……舍勿忘勿助則無所有事而天理滅矣。勿忘勿助之間與物同體之理見矣?!?10)所謂“勿忘勿助”就是保持心境的平和,是一種沒有雜念的本然狀態(tài)。
在湛若水看來,敬和勿忘勿助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這點上,湛若水的思想是存在矛盾的。既然要人們保持空虛無念的心境,那么就不應時時刻刻惦記著以“天理”道德規(guī)范去約束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反過來說,既然惦記著用“天理”道德規(guī)范去約束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那么又怎么能做到勿忘勿助呢?可以說,在自圓其說這點上,他沒有王陽明做得好。
在“隨處體認天理”的心學方法中,湛若水倡導知行并進和動靜合一。知行關系是哲學家不能避免的一個話題,歷史上很多哲學家都討論過,但是都在知行的關系上偏重于一方。直到湛若水提出了知行并進說,才在知行關系上提出了全面、系統(tǒng)的學法。所謂“知”主要指的是道德認知,“行”指的是道德實踐。湛若水批判了自孔孟以來的“先知后行”的觀點,他認為這把知行分離了。他從體認天理的角度出發(fā),強調人們在體認天理的過程中應該貫通知行,行能檢驗知是否正確的,而知能對行起到規(guī)范和約束的作用。“所謂隨時隨處體認天理而涵養(yǎng)之者,若然則知行并進矣?!?11)湛若水用車輪來比喻說明知行的關系:“‘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在致知’,如車兩輪。夫車兩輪,同一車也,行則俱行,豈容有二?而謂有二者,非知程學者也。鄙見以為如人行路,足目一時俱到,涵養(yǎng)進學豈容有二?自一念之微,以至于事為講習之際,涵養(yǎng)致知,一時并在,乃為善學也?!?12)涵養(yǎng)指的是內在的工夫,是形成道德修養(yǎng)的過程;致知是指外在的工夫,是外在知識的學習。這樣,湛若水把知行、內外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架構。除了知行并進之外,湛若水還強調動靜合一。他指出:“我所謂體認者,非分未發(fā)已發(fā),非分動靜。所謂隨處體認天理者,隨未發(fā)已發(fā),隨動隨靜。蓋動靜之吾心之本體,體用一源故也?!?13)他認為不管是靜的、還沒有開始體認的事物,還是動的、已經開始體認的事物,都屬于體認天理的范圍,打破了內外、動靜的界限?!半S處體認天理”并不是說到處都是天理,而是說人們對天理的認知,不受條件的限制,即不受內外、動靜的限制。對于靜坐,湛若水也給出了范圍,他吸取了陳獻章“從靜坐中養(yǎng)出個端倪”的合理之處,認為:“靜坐久,隱然見吾心之體者,蓋為初學言之。”(14)初學者適合采取靜坐的方法。但是,靜坐是有場合、時間和條件的限制的。
湛若水“隨處體認天理”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是在對程朱理學和陸九淵心學的懷疑批評的基礎上形成的。湛若水的學術地位,在他生前與王陽明是并駕齊驅的?!睹魇贰分惺沁@樣說的:“若水初與守仁講學,后各立宗旨,守仁以致良知為宗,若水以隨處體驗天理為宗……一時學者遂分王、湛之學。”(15)從思想的演變過程來看,湛若水處于陳獻章到王陽明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他對陳獻章開創(chuàng)的江門心學有所發(fā)展和修正,在明中期的心學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湛若水提出了一條和程朱理學完全不同的治學修養(yǎng)方法,強調了人的自主意識,把抽象的天理寄托在了人的具體存在上,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鍛煉心性,以達到人性和天理的統(tǒng)一。同時,湛若水的“隨處體認天理”的心學修養(yǎng)方法端正了當時的學風,批判了當時的學者對治學修養(yǎng)的不正確的態(tài)度,糾正了當時把求學問道作為謀求官職和名利的工具的不正之風,提倡入世,堅持了儒家的正統(tǒng)修養(yǎng)思想,與前人相比具有進步對意義。
雖然,湛若水的心學思想最后衰微了,但是從黃宗羲《明儒學案》的結構安排和明史《儒林傳》的描寫,可以看出在當時他的思想還是有很大影響力的??偟膩碚f,湛若水的“隨處體認天理”的心學思想體系,是對陳獻章心學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不同于程朱理學,與陽明心學又有所區(qū)分,是有自己特點的心學思想,是明中期思想體系的重要思想構成。
[1]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
[2]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四庫全書·集部五六、五七.濟南:齊魯書社,1966.
[3]侯外廬.宋明理學史.人民出版社,2004.
[4]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重慶出版社,2009.
[5][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6]陳奇.湛若水心學探析.貴州師范大學學報,1995(4).
[7]劉興邦.湛甘泉隨處體認天理的價值意蘊.求索.1999(4).
[8]朱漢民.湛若水的倫理思想.船山學刊.1996(1).
注釋:
(1)陳獻章.與賀克恭黃門.陳獻章集(卷2).北京:中華書局,1987:40。
(2)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卷11).四庫全書·集部五六.齊魯書社,1996。
(3)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441。
(4)黃宗羲.明儒學案·甘泉學案一(卷37)《語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5)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卷8).四庫全書·集部五六.齊魯書社,1966:596。
(6)“習心”指的是人由于受到物質利益的誘惑而產生的邪念,以及人由于長期受到某種環(huán)境的影響而形成的惡習,相當于人欲。
(7)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卷2).四庫全書·集部五六.齊魯書社,1966:576。
(8)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卷2).四庫全書·集部五六.齊魯書社,1966:531。
(9)黃宗羲.明儒學案·甘泉學案一(卷37)《答學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889。
(10)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四庫全書?集部五七.齊魯書社,1966:56。
(11)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卷9)四庫全書·集部五六.齊魯書社,1966:608。
(12)黃宗羲.明儒學案·甘泉學案一(卷37).北京:中華書局,1985。
(13)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四庫全書?集部五七.齊魯書社,196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