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祖
(周口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1)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教育部根據這一決定于2000年12月制定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正式將體育課改為體育與健康課程。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新一輪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開始啟動,標志著中學體育課程改革全面展開。隨之,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指導性文件也相繼出臺, 2002年,教育部又頒布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毒V要》的課程目標之身體健康目標明確規(guī)定:“能測試和評價體質健康狀況,掌握有效提高身體素質、全面發(fā)展體能的知識與方法;能合理選擇人體需要的健康營養(yǎng)食品;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體魄?!盵1]然而,十多年來,新課程理念下的體育教學,特別是最為關鍵的高校體育教學關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yǎng)目標貫徹得并不盡人意,本文旨在研究健康生活方式視域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以期引起體育教工作者給予健康生活方式培養(yǎng)目標的重視,并積極的投入到教學改革實踐之中。
194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了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是指沒有疾病和不虛弱,熱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完美狀態(tài)。[2]我們通常稱之為“健康三維觀”。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fā)展,健康概念范疇將越來越廣?!吨袊蟀倏迫珪分袑ι罘绞降亩x:“不同的個人、群體或社會全體人員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制約和價值觀指導下,所形成的滿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動形式與行為特征的體系。據此,本研究以為,健康生活方式的內涵我們可以這么認為:個人、群體或社會人員在一定的現(xiàn)實社會條件制約和價值觀以及健康教育理念指導下,所形成的滿足自身生活需要和健康需求的全部活動形式與行為特征的體系。
“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有數十年,然而,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健康的教育功能體現(xiàn)并不明顯,給人一種“換湯不換藥”的感覺,在大多教材中也都涉及到了相關的內容,但教材的作用沒有充分體現(xiàn),教師教學大都是注重實踐部分。
大多高校體育與健康理論教學部分大多放在了第一次課或最后部分,僅有極少課時安排了體育與理論健康教學內容。這顯然是不夠的,理論與實踐課時分配確實難以取舍,但畢竟體育課程伴隨學生的整個求學過程,如何協(xié)調這一體育教學過程是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目前,隨著社會與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目前,人民群眾健康的主要影響因素也在不斷變化,與貧困密切相關的種種疾病己逐漸減少。如今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影響廣大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因此,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是預防現(xiàn)代生活方式疾病重要手段。高校大學生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也不枚勝舉,如過度熬夜、酗酒、吸煙、挑食等等。因此為了加強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學校體育課程從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都要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真正使“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落到教學改革實踐中去,是體育課程改革的一大挑戰(zhàn)。
生活方式教育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素質教育,這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以及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具重要作用。高校體育課程積極倡導生活化的體育教育教學理念, 以期為學校體育課程改革與教學改革開拓新的視野。在體育生活化教學在高校體育教學和大學生健康教育之間找到一個切入點, 實踐中既可以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體育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又能為學生提供一種科學健康生活方式的學習過程, 形成科學鍛煉、終身體育的理念, 有目的的培養(yǎng)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為。
教學內容改革是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體育課程建設和教學內容選擇上, 應充分考慮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生活化, 積極探索開設多種形式的體育課程體系,拓展體育選項課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項目與教學內容, 除目前高校普遍開設的與生活方式緊密相關的休閑、娛樂、健身類綜合課程, 如野外生存、戶外運動、瑜伽、體育舞蹈、武術、養(yǎng)生等課程, 增設這些體育項最終目的就是期望生活體育貫穿于學生的學習、生活與今后工作中。教學內容的安排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結構、身心特點,針對學生不同年齡階段制定健康生活相關教學內容的運動項目。
目前,不少高校學校體育課程和健康教育課程是有兩個不同的教學部門承擔,只有少數高校把健康教育課程歸屬于體育教學部門。有效整合體育課程與健康教育一體化,使兩者有機結合。既能保證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連貫性,又可以把健康行為教育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是體育課程教學的補充與延伸,也是一種教育形式,對于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其重要作用往往是體育教學無法實現(xiàn)的,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對學生的健康意識和健康行為培養(yǎng)有著重要意義, 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有目的的偏重于健康教育,特別是增加健康生活方式有關內容, 是體育課程生活化的一條有效途徑。這可以有效地減輕體育課程的負擔。因此, 必須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要利用利用校園網或體育管理部門網站增設生活方式與健康、營養(yǎng)與健康、健康促進等大學生健康教育內容。將體育理論課延伸到網絡課程教學之中, 通過現(xiàn)代快捷、方便的網絡傳輸形式, 把各種有健康教育基礎理論知識傳遞給學生。這樣皆可以有效節(jié)省人力資源,還有效拓展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的時間和空間。在實施過程中, 應指定專人負責,從設計網站、添加健康教育內容,還是師生互動交流等工作指定專人負責。二是營造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競賽、健康教育征文、體育知識競賽等多種喜聞樂見的形式,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健康生活意識與行為習慣, 使學生通過活動開拓視野, 增長知識,鍛煉自我,陶冶情操, 提高體育文化素養(yǎng)。
許多高校都開設有通識類選修課程,我們不妨鼓勵體育教師積極開設體育健康教育課程,向學生傳授健康教育知識。或定期不定期的開設健康教育講座,如學校定期開展健康教育周(月)活動,在活動中舉辦健康教育知識講座,或利用雨雪天氣無法開展技能教學時,集中學生開展健康知識講座。這樣有效避免“老天爺下雨、體育教師睡覺”的傳統(tǒng)陋習。
[1]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S],2002.8.
[2]萬承奎.健康自我管[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9
[4]盧曉文.現(xiàn)代生活方式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J].浙江體育科學,2010,5.
[5]周麗君.論休閑體育和健康的生活方式[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5.8.
[6]付志華.健康生活方式對大學生健康的積極效應[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7.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