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友喜
讀了一篇短文。文中介紹了發(fā)生在一家中外合資石化企業(yè)的故事。新廠區(qū)建成后,雙方管理人員討論外墻刷什么顏色。中方的一致意見是刷成灰色,上面是淺灰,下面是深灰,理由是灰色耐臟。但德方人員堅持刷白色,認為只要管得好,外墻不會臟。雙方爭執(zhí)不下,最后中方領(lǐng)導作出讓步,同意刷白色。他想,過一個月你們再看吧。然而,由于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管理規(guī)章,每半個月清理一次,加上員工愛護漂亮的外墻,幾年過去了,外墻依然干凈如新。
一件小事折射出不同的管理理念。中方人員從外墻必定會臟的思維定勢出發(fā),缺乏改變現(xiàn)狀的信心,沒有提出改進管理的措施,而是選擇了耐臟的顏色;德方人員則以有利于文明生產(chǎn)和增強視覺效果為目標,選擇外墻的顏色,并以長效機制保證目標實現(xiàn)。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一件事。為了方便學生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學校要求每班建立圖書角,我發(fā)動學生從家中帶自己已經(jīng)看完的書,放在教室后頭的書櫥里,充實書櫥,以便學校檢查。由于擔心孩子們隨便從書櫥里拿書,還專門培訓了一名圖書管理員,教他怎樣借閱,做好登記,把書櫥上的鑰匙交給了他。同時,制定了借閱制度,在班上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制度。圖書角建立起好長時間,很少有孩子去借閱,圖書整整齊齊地擺在那里。圖書角成了迎接學校檢查的擺設(shè),未起到真正的作用。
新學期一開始,學校又要充實圖書角,想想上學期做的無用功,真是浪費了資源。如何讓圖書發(fā)揮最大的作用?看著孩子們帶來的書,都是注音讀物,非常適合低年級的孩子閱讀,如《好品德故事》《動物與昆蟲》《經(jīng)典童話》《一年級的小朵朵》《腦筋急轉(zhuǎn)彎》……這么多好書,不充分發(fā)揮作用那真可惜。于是,我改變了方式,為便于孩子們閱讀,取消了借閱制度。書櫥不再上鎖,孩子們想看時,隨時可以去拿,什么時候讀完了再換上。
為了發(fā)揮圖書的作用,更為了孩子們真正有收獲,我還制定了一項獎勵制度:如果完全讀完一本書,可以獎勵一面“閱讀之星”小旗,在小旗背面寫上書名,這也是為了防止孩子們今天看這本書,明天又換了另一本,形成不了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也達不到閱讀的目的。我用獎勵小旗的辦法,促使他們把一本書讀完。我檢查的辦法也非常簡單,只要孩子能回答出書上的一點內(nèi)容就說明他們看了。滿了10面小旗,就可以升級為“讀書少年”,我就在每周一的班會上為“讀書少年”頒發(fā)獎狀,還給他們提供機會,讓他們展示讀書收獲。孩子們很看重獎狀,獎狀成了他們讀書的誘惑,這樣他們讀書就有了內(nèi)驅(qū)力。
為了防止圖書丟失,我也想出了一個辦法,看完一本書,你一定要介紹給別的同學讀,這樣我就知道了書誰在閱讀,不容易丟。同時,孩子們在介紹的過程中,又一次回顧了書中的情節(jié),很有成就感。
之后,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最愿意去的地方就是圖書角,課間不少孩子到那里找書看。沒想到我的這一舉措,掀起了班里讀書的熱潮,讀書之風逐漸形成,孩子們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讀書的習慣。一個學期下來,我所擔心的書櫥里的書并沒有減少,而孩子們收獲的也不僅僅是知識。
兩種不同的思維,自然帶來不同的管理行為和管理結(jié)果。所以,學會改變,先向好的方面設(shè)立目標,并采取適當?shù)拇胧?,保證目標的實現(xiàn),一定會取得理想的效果。
(作者單位:山東省高密市恒濤雙語實驗學校)
責編/張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