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曉波
《中華史綱》,蔡美彪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6月版,59.00元。
200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陳奎元遵照江澤民同志關于出版中國簡史的提議,委托年逾八旬的蔡美彪先生編寫一部通史簡本,以讓廣大讀者用不多的時間,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的概況。蔡先生于兩年多后完成《中華史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6月版,以下簡稱《史綱》)。《史綱》全書僅三十萬字,卻涵蓋了從原始社會到清朝覆滅漫長的中國歷史。這部書不是簡編本的《中國通史》,而是按照蔡先生自己的思路新編的一部學術性的通俗簡史著作,傾注了他六十余年研究、撰寫中國歷史的心血與心得。
蔡先生說,馬克思主義有兩點他是堅信的:一是唯物史觀,教人看問題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二是唯物辯證法,教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且方法是一分為二《史綱》的撰寫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下進行的,貫穿《史綱》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
比如對于國家的建立,蔡先生直接從商湯寫起。依據(jù)有兩條:一是商湯不再沿用聯(lián)盟長“帝”的稱號,而始稱為“王”“王”字原是長柄斧鉞的象征,表示權力國王是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二是文字的發(fā)明,既是人類歷史走向文明的重大事件,也是建立國家的必備條件。夏代已有文字,但漢字的大量制作和廣泛應用是在商代。對于“中華民族”的釋義,蔡先生沒有沿用通行辭書作為詞語釋為“總稱”的釋義,而是作為實體名詞解釋:“中華”一詞原是指中原地區(qū)的華夏,即漢族。后經(jīng)不斷融合,諸族凝聚,而漢族是這個多民族共同體的主體。因此,《史綱》不僅記載了漢族的歷史,也記述了其他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和滿族等的發(fā)展史。
中國歷史上的民族關系,是不可回避的重大問題。由于封建統(tǒng)治者推行民族壓迫政策,漢族和其他民族之間是不平等、不團結的。所以上世紀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時,毛澤東同志說,“幾百年來,中國的各民族之間是不團結的。”只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成立了新中國,各民族才實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大團結。《史綱》如實地記述了我國歷史上各民族之間長期的紛爭與融合。蔡先生常說,要尊重歷史,不能隨意迎合各種時尚的觀點。既然有民族間的壓迫、民族間的戰(zhàn)爭,就會涉及戰(zhàn)爭性質的問題。《史綱》對于民族戰(zhàn)爭如實表述,比如寫漢武帝為向大宛索取良馬而出兵是以強凌弱的侵略行徑;對于隋煬帝發(fā)動的侵略高麗的戰(zhàn)爭,也直言不諱地進行譴責。
在追述原始社會的生產(chǎn)活動時,作者寫道:“古人把發(fā)明用火的人群稱為燧人氏,最先從事狩獵畜牧的人群稱伏羲氏,最先從事農(nóng)耕的人群稱神農(nóng)氏。燧人、伏羲、神農(nóng)被尊為三皇,世代供奉。這個被神化了的傳說包含著人們對生產(chǎn)進步過程的記憶,也包含著對先民的長久的敬仰?!比什皇侨痪唧w的人物,而是勞動人民的化身。這就在根本的問題上堅持了唯物史觀。
全書對勞動人民的苦難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作者在描寫三國時期群雄廝殺、尸殍遍野時,引用曹操的《蒿里行》詩“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描述唐后期兵役害民時,引用杜甫《兵車行》的詩句“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作者贊頌農(nóng)民反抗斗爭中寧死不屈的仁人志士。如寫宋朝川蜀地區(qū)農(nóng)民起義首領李順時,作者議論說:民間長久地流傳說,李順并沒有死。起義領袖雖死猶生,因為他代表了廣大農(nóng)民不屈不撓的戰(zhàn)斗意志。作者還對封建統(tǒng)治集團的腐化生活予以堅決抨擊。《史綱》寫西晉統(tǒng)一、經(jīng)濟發(fā)展后,統(tǒng)治集團恣意揮霍,貪賄風行,迅速腐化,并且舉了外戚王愷和功臣后裔石崇比富的例子。對之后皇室爭權奪利、無休止的內(nèi)亂,作者總結說:“皇帝不像個皇帝,朝廷也不像個朝廷。爭奪權力的后果是集體自殺,自取滅亡!”
《史綱》是面向廣大讀者的簡明版通史著作,既不同于長卷的通史,又有別于一般的學術專著?!妒肪V》很好地處理了這些關系,保持了自己的體例風格,反映了作者深厚的通識功底和高超的編撰水平。
一是敘述基本事實?!妒肪V》全書分十章,從原始社會到清朝滅亡,均按照史綱的寫法,內(nèi)容材料有所取有所不取,不是面面俱到。用蔡先生的話說,是把握住三個基本原則: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依據(jù)基本史料、敘述基本事實。對基本事實的敘述又偏重于政治。不是一律每朝都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科技文化幾大塊齊頭并進。中國傳統(tǒng)的史書即是政治史。一部二十四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國古代政治史,《資治通鑒》之類的著作更是如此?!妒肪V》繼承了這個傳統(tǒng),對歷史上每一個王朝的治亂興衰包括行政體制的沿革都有詳細的描述。每一個朝代結束,都說明其存在的年限以及當時的疆域,便于讀者在時間和空間上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經(jīng)濟和文化等部分的寫法或分或合,靈活擺布?!妒肪V》標題分章、節(jié)、目三級,唐朝、明朝和清朝的經(jīng)濟在二級標題中單列,漢朝的經(jīng)濟在三級標題中出現(xiàn)。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是一項重要的經(jīng)濟制度,但沒有單列章節(jié),而是夾在“北魏建國”小目的標題下去表述。作者在寫作唐代的宗教與文化部分時,開始先用極簡煉的文字概括了唐以前的情況;在清代文化一節(jié)的開頭,也對宋和明的相關內(nèi)容作了必要的交待。這樣的寫法主題突出,主干清楚,其他部分簡潔明了。既體現(xiàn)了通史融會貫通的特點,又照顧了簡本文字洗煉、節(jié)省篇幅的要求。
二是不用或少用概念。歷史本身是鮮活生動的,但往往容易被書寫者公式化、概念化。蔡先生在著述《史綱》時,對流行的概念進行了認真的清理,區(qū)別情況采取了三種處理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對某些習用的概念棄而不用,但做一些必要的說明。比如作者在寫作時,對長期沿用的春秋時代、戰(zhàn)國時代的內(nèi)容,放到東周一節(jié)書寫,并指出后世史家把魯國的《春秋》一書所記的二百四十二年叫做“春秋時代”,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第二種方式是對習用的概念不用,也不進行說明。比如,“反帝”一詞是特定歷史時期的語匯,作者在書中改用“反對外來侵略”的提法。第三種方式是對不得不用的概念加以使用,但予以規(guī)范的說明。典型的例子是歷史上皇帝的謚號、年號等,使用混亂,謬誤長期沒有澄清。對此,《史綱》進行了認真的梳理。周朝天子稱“王”,死后議加謚號,這是使用謚號之始。秦國統(tǒng)一后,秦政定議稱始皇帝即第一代皇帝,廢除謚號。漢代開國皇帝劉邦死后,群臣上謚號高皇帝,又恢復了議謚制度。唐朝以后,帝王死后,謚號之外又都有廟號某祖某宗,如唐高祖、唐太宗等是廟號稱謂從明朝開始,皇帝在位不再改元,一個皇帝一個年號,所以后來又用年號稱呼在位的皇帝。書中特別強調,周朝產(chǎn)生的謚法制度影響久遠,史家述事為求便利,多援用帝王死后的謚號或廟號,但在他們生前是還沒有的。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在演某帝王活著的時候,就有人稱其謚號廟號,如太祖太宗之類,以及把年號當做人名來稱呼等。這些影視劇作者若能早一點讀一讀《史綱》,就會少犯類似的錯誤了。
三是擺脫論文、專著寫作的框框。蔡先生認為寫論文、專著是為了發(fā)表自己的新觀點,要大量地論證,表現(xiàn)自己的見解。但寫通史不同,通史是大家都能讀懂的通俗讀物。所以寫作通史的關鍵問題是要擺脫寫論文、寫專著的習慣?!妒肪V》敘事只寫結論,不進行論述。比如,蔡先生撰有《成吉思汗及撐犁孤涂釋義》,是一篇學術力作,但他在《史綱》中寫到“成吉思汗”一詞時,只用了結論的兩句話:成吉思源于突厥語,原意是勇武,成吉思汗就是“雄武之王”。這和他死后加給的漢語謚號“圣武皇帝”是一個意思。像這樣精辟得體的表述,書中還有多處?!妒肪V》每敘一事,都有史料依據(jù),但不出注,也不引原文。必須用史料時,也將原文直接譯為生動確切的口語或加以口語說解,使人易懂。這就很好地把握了通史與論文、專著體例上的區(qū)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四是用點評的方式發(fā)表議論,夾敘夾議,方式靈活,十分精彩。比如寫奴隸占有制時,蔡先生說:奴隸占有制是殘酷的階級壓迫制度,但比起氏族部落制無休止的廝殺和無秩序的生產(chǎn),是一個進步,從而帶來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文字不長,卻用深邃的目光找準了奴隸占有制的歷史定位。關于中國歷史何時進入封建社會的時代,是史學界曾長期討論的重大問題,分歧意見較多,但主要是主張西周社會封建說和戰(zhàn)國社會封建說?!妒肪V》認為:“社會制度的演變不同于朝代的更替,需要經(jīng)歷相當長的過渡時期。周代的華夏社會已由奴隸占有制過渡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多數(shù)歷史家的共識?!苯?jīng)過這樣的表述,上述兩說的分歧就不大了,或者說變得沒有什么意義了。
舊史書有所謂唐代貞觀、開元“盛世”的說法,許多人不明真相也隨之津津樂道。蔡先生則不為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從歷史的實際出發(fā),揭示出當時的社會一邊是貴族、官僚、地主、商人過著豪侈淫靡的生活,一邊是農(nóng)民、工匠、奴婢饑寒交迫,死在路邊。因此,蔡先生得出結論:貞觀、開元“盛世”,實際上是農(nóng)民手工業(yè)者創(chuàng)造了大量社會財富,皇室、貴族、地主盡情揮霍,廣大人民貧窮困苦的一幅畫圖。如果沒有對歷史的深刻感悟和洞察力,是得不出這樣的精辟結論的。
清代學者章學誠認為,歷史學有幾類,如史纂、史考、史評等,其中“敘事最難”。敘事恰好是《史綱》的一個突出特點。
蔡先生常說,寫書,就要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為讀者服務就是時時為讀者著想。寫前面時考慮到后面,寫后面時照應到前面,寫什么不寫什么,文字如何表達等,都盡量想到讀者。
至于具體到如何寫,蔡先生提到過兩個人對他影響很大,都是文學家。一個是清朝初年的戲劇家李漁,他總結寫劇本的經(jīng)驗,是“去枝蔓,立主腦”,也就是去枝蔓,存主干。蔡先生寫《史綱》,抓住主題,寫清楚基本事實,其他的內(nèi)容則酌予省略。另一個是當代作家趙樹理。他曾是解放區(qū)著名的小說家,代表作有《小二黑結婚》等,通俗易懂。有人問趙樹理:你寫的小說為什么那么好懂?趙回答說:我寫東西,每出一人一事,必有交待,這樣才不會出“疙瘩”。這個對話影響了蔡先生幾十年。蔡先生說寫東西如果不作交待,人物神出鬼沒,事情有頭沒尾,讀者看了就會結“疙瘩”,疙瘩多了,就會如墮五里霧中,讀不下去?!妒肪V》貫穿了這一原則,該交待的地方必做交待。比如寫東周統(tǒng)治制度時,交待了“朝廷”一詞的由來:諸侯要定期到王廷朝見周天子,稱朝覲。王廷因而又稱“朝廷”,周國的朝廷稱周朝。我們今天習稱的宋朝、元朝等均源出于此。這類細節(jié)容易被忽視,但做不做交待,閱讀時的效果就不一樣。還有,沒寫到內(nèi)閣,不出現(xiàn)“內(nèi)閣大學士”的字樣;沒寫到軍機處,不出現(xiàn)“軍機大臣”的字樣等。明太祖朱元璋晚年仿宋朝制度設立殿閣大學士,由文官兼任,備皇帝咨詢。永樂帝挑選文臣入值皇帝讀書的文淵閣,文淵閣為內(nèi)閣。入值文臣代皇帝草擬制誥,稱為內(nèi)閣大學士。這時的內(nèi)閣雖然還不是中書省那樣的行政機構,但在皇帝左右,參決軍國大事,逐漸成為決策中樞。在清朝一章又繼續(xù)對此做了交待。順治時沿襲明制,設內(nèi)閣大學士總管政務。雍正時設立軍機處,選大學士或各部尚書擔任軍機大臣,主持各種機要事務,內(nèi)閣的權力因之被削弱了。這樣的表述便于讀者閱讀,真正做到了為讀者服務。
要做到敘事清楚,還涉及一個文風問題。對此,蔡先生有自己的準則。他借用京劇中“四平調”的術語,改成了一個口訣:寫書求平實簡要,避免繁瑣;文字求平易暢達,不故作高深;處世求平淡無奇,不求聞達;生活求平安無事,少病無災。我讀蔡先生的文章著作,感到平實暢達確是他一貫的文風。說到文風,自然涉及造句用詞。蔡先生說不故作高深,他的風格是平實之處見高深。有關湯顯祖的《牡丹亭》,常用的說法是“講述了杜麗娘、柳夢梅的愛情故事”,先生覺得再這樣表述就比較俗,他反復琢磨,最后掂出“夢幻姻緣”四個字來概括,很有新意。對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史綱》更是在遣詞造句上下足了功夫。比如寫李白,《史綱》說李白詩篇最大的特色是突破了傳統(tǒng)禮教和儒學的思想束縛,思想開放,想象力豐富,縱橫天地山水之間,飄然物外,被譽為“詩仙”。寫杜甫時,作者用了一句詩:“不敢入官府,怕人嫌我真”,說官場上講真話討人嫌,杜甫把真話凝結為詩句,飽含著憂國憂民真情,令人感動。杜詩敘事,多來自真實的現(xiàn)實,被后人稱為“詩史”。這樣的描述,準確地把握住了兩人的各自特點,讀后使人眼前一亮。
一部文字不多的《史綱》,承載了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的恢弘長卷,也凝聚了蔡先生數(shù)十年治學的精髓。有人說,最能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歷史科學水平的,是該國家和民族的通史著作。那么,作為通史簡編的《史綱》不正是其中的聚焦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