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羽柱
“小雪”之前的大雪不成熟地狂舞著落下來,黏黏沉沉地打在房上、地上、臉上。綿綿的雪花,更像天公撒下來的綿白糖,忍不住想抓一把放嘴里嘗。生在北方的人們有福了,春天,黑土地滋養(yǎng)著我們;冬天,我們被銀裝素裹著。我們盡情享用著世間最純正的黑白兩種顏色! 我們生活在童話般的世界里……
每到飄雪的季節(jié),都會想念我的童話王國。七歲那年,鄉(xiāng)下親戚縫了兩雙精致的“其卡密”給我跟哥哥一人一雙。哥哥樂此不疲地來者不拒,我卻說什么都不穿,我怕穿出去會被小朋友們笑話,“哪有女孩兒穿‘其卡密的?只有男孩兒才穿‘其卡密”!兒時的我們都不喜歡太個性的東西,長大了卻拼命追求個性。我把那雙迷你型的“其卡密”放一邊不穿了。時隔多年的今天,我還在想那雙被我擱一邊的“其卡密”,說什么也記不得它去了哪里。
“其卡密”是達(dá)斡爾人特有的一種皮制靴子。用狍子的下腿皮毛朝外拼縫成靴腰,皮草縫制的時候是有講究的,按毛皮的茬一顛一倒縫出來會更漂亮。用生牛皮做底,生牛皮,就是把沒有熟過的牛皮用水泡軟,趁著軟跟靴幫縫合,靴底的牛皮干了之后會變得異常堅硬耐磨。然后,在腳背和靴腰上鑲嵌一些好看的牙邊,一雙漂亮的“其卡密”就可以穿在腳上了。
“其卡密”通常最原始的穿法是:在靴里蓄上烏拉草,另一種穿法是腳穿氈襪,再套“其卡密”。其實,蓄了烏拉草的“其卡密”更保暖輕便,經(jīng)濟(jì)實惠,綠色環(huán)保,在冰天雪地中行走,身輕如燕,是冬天必備的防寒靴。如果不是那年冬天的經(jīng)歷,我或許一生都不會知道“其卡密”的好處。
冬天里的童話,大多是跟姥姥家有關(guān)的。姥姥家住在前“霍日里”村,在很遠(yuǎn)很遠(yuǎn)的地方,遠(yuǎn)的就像是在天的盡頭。小的時候,最喜歡的事情就是下大雪。因為,飄雪花了,說明寒假就快到了,我跟哥哥盼著放寒假,去姥姥家玩。去姥姥家,我們要坐幾個小時的車,那時的客車,就是綠皮的大解放車,上面扣著蓬,跟現(xiàn)在的軍車很像。車箱里只有兩邊有座椅,中間的人都站著,大冷的天,人們靠互相的體溫取暖,活脫的“擠豆包”。等到了地兒,大家都成“凍豆包”了。狀況就是這么惡劣,我跟哥哥還是照去不誤,似乎那里有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在呼喚著我們。
那時,姥姥家的“前霍日里村”就是我的童話王國!美麗的“前霍日里村”,前面有自然河道,柳條通。再往前就是訥莫爾河(嫩江支流),“哈日哈德”“一線天”?!肮展隆笔沁_(dá)斡爾語黑色懸崖的意思。在北方比較圓潤的地域環(huán)境里,像“哈日哈德”這樣的懸崖不多見的。尤其是斷裂帶形成的垂直40多米的峭壁懸崖;“一線天”更具南國捱崖的冷峻。傳說“哈日哈德”里有特大的蟒蛇仙,人們?nèi)ツ抢锒紩⌒囊硪?,生怕驚動了沉睡的蛇仙。
姥姥家房后就是大山,大山足足有七八層樓高??此莆覀兙驮诖笊降哪_下,可要真走到山根也要走個小半天。姥姥家養(yǎng)著兩條大狗,一條雪青色的笨笨壯壯的狗,叫“賽日”,達(dá)斡爾語意為大力士。另一條狗是特細(xì)的狗,叫“米娜”,在達(dá)斡爾語中是鞭子的意思。村里的小朋友們很友善也很好客,熱情地把家里的大雪爬犁、小雪爬犁拿出來約我們一起玩。賽日和米娜也是我們忠實的朋友,大雪爬犁套在賽日身上,拉著我們?nèi)ド礁?,米娜在邊上跟著。賽日更像是一個男人,米娜則就是窈窕淑女了。還別小瞧米娜,輕盈的米娜在野外抓野兔子的本領(lǐng)高的很吶。有一次,走著走著,溫柔的米娜劍一樣躥出,我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他們告訴我說米娜在攆兔子。大家都在喊:“米娜加油!米娜加油!”我卻喊:“兔子快跑!兔子快跑!”
到了山根下,我們每人拎著小雪爬犁上山,此時,“其卡密”派上了用場,山村里的孩子們大都穿著“其卡密”。我沒穿“其卡密”可遭了殃,褲腿兒里鞋里灌滿了雪。腳脖子上的雪化了凍,凍了又化,一會兒就成冰靴子了。我凍的哭哭咧咧,哥哥邊生氣邊送我回姥姥家,“這回還美不美了?”
姥姥把表姐的“其卡密”拿來要我穿。表姐的“其卡密”還有點(diǎn)大,姥姥怕烏拉草扎我的小嫩腳,就把棉花塞靴子里,我不依,非要放烏拉草,因為小伙伴們的靴子里都放的是烏拉草,姥姥直說我“犟”。
說到“其卡密”不得不說說“烏拉草”,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估計地球人都知道人參、貂皮,而且也知道它不菲的經(jīng)濟(jì)價值。唯有寂寞的“烏拉草”無人問津,就跟我的“其卡密”一樣要被人遺忘了。
那天,登上“其卡密”的我又返回大山腳下去找小朋友們瘋玩。我們拎著小雪爬犁爬上山頂然后坐在小雪爬犁上往下滑,上上下下、一遍一遍,就像單曲循環(huán)一樣不厭其煩的玩著同一種游戲,直玩到天色暗淡下來才肯回家。炊煙從每家的煙囪直直的爬上云層,牛倌把牛群趕回村口,牛們都能找到自己的家,這也是我當(dāng)時感覺最奇怪的事情。牛們怎么認(rèn)識自己家的呢?它們有沒有走錯門兒的時候呢?
姥姥家的小山村沒有電,每家的照明工具是煤油燈,點(diǎn)一會兒還要挑捻兒,“挑燈撥捻兒”就是那個年代的詞兒。暗暗的光,看人臉上的五官都看不清楚,每張臉上最明顯的是被熏的黑黑的鼻子窟窿。沒有電的夜晚是漫長的。孩子們照樣變著花樣玩,要么出去“藏貓貓”,要么就在屋里聽老人講達(dá)斡爾童話,黑燈瞎火里聽故事是一件很過癮的事兒??偸怯心泻喊绻韥韲樆N覀?,我們這些女孩兒嚇的吱哇亂叫,然后大家亂成一團(tuán),這是男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刻。
黑黑的屋子里,地中間泥火盆里紅紅的火碳一閃一閃的,一會兒就變的暗淡了。這時,姥姥會偷偷在火盆里埋幾個土豆給我吃?;鹋枋悄嘧龅模∩酱謇飼r常會有誰家孩子掉火盆里燙傷的消息,所以,我跟哥哥一來,姥姥家就格外小心。
每次我跟哥哥都要住到快過年的時候才不情愿地被姥姥攆回家。臨走,姥姥還要給我們帶上狍子肉、稽子米、蘇籽、柳蒿芽、凍牛奶坨,滿載而歸。
寒假總是匆匆……
窗外的雪仍然綿綿的下著,愈發(fā)想念姥姥的小村莊和那些穿“其卡密”的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