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書景
良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 - tional vertigo,BPPV)俗話稱為耳石癥,是周圍性眩暈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類型,在某一特定頭位時誘發(fā)出現的,伴有眼震的短暫的陣發(fā)性眩暈,大約占眩暈患者的30%[1],隨著這么多年來人們對本病的不斷研究,提出管石手法復位、藥物、手術等不同手段治療本病。2011 年3—12 月在我院采用管石手法復位技術治療的BPPV 患者72 例,取得較為理想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 年3—12 月在我院神經內科及其他科室治療的BPPV 患者72 例,病史2d ~4 個月,所有患者不用藥物治療或者藥物治療欠佳。其中男32 例,女40 例;年齡18 ~75 歲,平均47 歲。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頭位轉換時出現眩暈,持續(xù)時間4s ~1min;可伴惡心甚至嘔吐等自主神經癥狀,不伴有蝸神經受損癥狀(如耳鳴、聽力下降)。所有患者做體位誘發(fā)試驗(Dix-Halpike maneu -ver)都出現眩暈并伴有眼震,發(fā)現水平性眼震4 例,旋轉性眼震68 例;72 例患者做顱腦影像學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排除慢性中耳炎、梅尼埃病、嚴重心臟病、頸椎有嚴重病變者。
1.2 診斷標準 參照耳鼻咽喉科分會在2007 年發(fā)布的BPPV診斷標準[2]:(1)頭部處于某一特定體位時誘發(fā)的短暫性眩暈。(2)誘發(fā)試驗可以誘發(fā)出眼震,后半規(guī)管或者上半規(guī)管病變時Dix-Hallpike 試驗陽性;水平半規(guī)管病變時滾轉試驗陽性,并且具備潛伏期短(<0.5min)和易疲勞性。
1.3 檢查方法 (1)Dix-allpike 實驗:患者坐在檢查床上,使患者頭部轉向一側45°,迅速將患者放倒,頭部超出床邊并下垂30°,誘發(fā)出視物旋轉癥狀及快相旋轉性眼震視為陽性。(2)仰臥側頭位實驗:患者坐在病床上,迅速將患者放倒至仰臥位,接著頭向一側旋轉90°,誘發(fā)出眩暈和水平性眼震的為陽性。以上檢查中哪側轉頭出現眼震者為哪側病變。72 例患者中后半規(guī)管BPPV (PC-BBPV)患者65 例,水平半規(guī)管BPPV (HC-BPPV)患者7 例。
1.4 治療方法 PC -BBPV 患者使用改良Epley 手法復位法:(1)頭向病灶側傾斜45°,迅速向后仰臥,頭部低于床面30°,處于此位置30s;(2)向健側轉動90°,使病變耳部朝上,繼續(xù)保續(xù)30s 不動;(3)患者身體可以相應的轉向健側,頭也要順勢轉動,面朝地面,保持半分鐘; (4)患者坐起,頭部下夠約30°。Lempert 翻滾法適用于HC -BPPV 患者[3]:(1)使患者平躺在治療床上;(2)使頭轉向健側約90°;(3)讓身體也跟著轉動由仰臥變?yōu)楦┡P位,而讓頭保持不動;(4)繼續(xù)轉動頭部使面部朝下; (5)繼續(xù)轉動頭部使病變耳部朝下;(6)然后處于直立位。每次轉頭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若有一個頭位出現頭暈不適,則停止轉動觀察眼震變化情況直至眼震消失半分鐘后,重復轉動,直到癥狀消失。手法復位1次/d,每隔3d 隨訪1 次,如果再次發(fā)病可繼續(xù)治療,直到癥狀消失。
1.5 療效評估標準 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歷時3 個月。痊愈:眩暈及處于某一位置性觸發(fā)的眼震完全消失;有效:眩暈及處于某一位置性觸發(fā)的眼震較治療前減輕,但未完全消失;無效:眩暈及處于某一位置性觸發(fā)的眼震無明顯變化,甚至較前加重??傆行?痊愈率+有效率。
65 例PC-BBPV 患者采用改良的Ep-ley 法手法進行復位總有效率為90.8%,見表1;7 例HC -BPPV 患者使用Lempert 翻滾法進行治療,總有效率為85.7%,見表2。通過3 個月的觀察,復發(fā)7 例,進行二次手法復位均有效。
BPPV 是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很容易見到的耳源性眩暈疾病,發(fā)病情況的比率大約占所有眩暈患者的1/3,在臨床上后半規(guī)管發(fā)病率最高,其次是水平半規(guī)管。BPPV 的主要診斷標準是由Dix-Hallpike 體位誘發(fā)實驗陽性[2],出現的眼震有如下特點:潛伏期很短(在頭位變化后的1 ~5 s 就可以出現眼震)、持續(xù)時間也很短(一般0.5 ~1.0min)、并且具有轉換性(體位處于初始頭位時可再次出現眼震)、疲勞性(眼震和眩暈的程度可隨著誘發(fā)試驗的次數增加而減輕)。其眩暈的特征有:特定頭位時出現短暫的眩暈,多在晨起后出現,一般不伴有耳鳴和聽力下降,眩暈過后遺留有短暫的頭部不適。BPPV發(fā)病機制主要為:(1)嵴頂耳石學說;(2)管耳石學說。多數學者推崇后者,它最早在1979 年由Hall 等人提出,Epley(1980)進一步對其進行解釋:橢圓囊中脫落的耳石顆粒隨著內淋巴流動進入后半規(guī)管,處于管內的內淋巴液之中,耳石顆粒在后半規(guī)管受重力作用垂直下降,其密度比內淋巴大所產生的拔塞作用,促使嵴頂移位而出現眩暈。在20 世紀末手法復位技術的出現也是依據是上述兩種學說,直到今天,有3 種在臨床中經常使用的手法復位:即管石復位法(Epley 法)、翻滾復位法(Lempert 法)和管石解脫法(Semont 法)。
通過分析患者的治療效果,筆者得出如下體會: (1)確切的診斷及準確的復位手法是治療有效的關鍵。(2)復位之前醫(yī)患應充分溝通,說明治療中可能會出現的情況,使患者更加理解、充分配合。總之,管石手法復位是治療BPPV 的首選方法,針對各種BPPV 患者采取個體化治療。該手法簡單、易行,療效確切,值得廣泛推廣使用。
表1 65 例PC-BBPV 患者采用改良Epley 法手法治療結果(例)Table 1 The treatment results of 65 cases PC -BBPV patients with modified Epley technique
表2 7 例HC-BPPV 患者使用Lempert 翻滾法治療結果(例)Table 2 The treatment results of 7 cases HC-BPPV patients with lempert rolling method
1 張素珍. 眩暈癥的診斷與治療[M].2 版. 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7:143.
2 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編輯委員會,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 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依據和療效評估(2006 年,貴陽) [J].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42(2):163 -164.
3 Lempert T,Tiel-Wilck K. A positionalmaneuver for treatment of horizontal - canal benign positional vertigo [J]. Laryngoscope,1996,106:476 -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