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初中 何君青
近年來,國家推進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旨在不斷加大義務教育階段減負的力度.可見優(yōu)化課堂結構,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已迫在眉睫.如何打造初中數(shù)學高效課堂,成為數(shù)學教師共同探討的熱點問題.筆者曾在《中學數(shù)學教學參考》、《中學數(shù)學》、《中學數(shù)學雜志》、《中學數(shù)學月刊》等雜志發(fā)表過多篇文章探索高效課堂的生成,近幾年筆者也在教學的過程中嘗試一種新型的做法——“課前小練”,教學效果顯著,現(xiàn)針對這種新的嘗試與讀者進行探討.
2010年春,筆者所在學校決定每周給初一的數(shù)學課程加一節(jié)輔導課,由原先的每周5節(jié)數(shù)學課改變?yōu)?+1模式,當時年級正在進行“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教學,針對突如其來的改變,經(jīng)過備課組的商討,我們決定每周進行一次測試,于是綜合一周的教學內(nèi)容,有針對性地挑了一些題目,讓學生當堂測試,時間約30分鐘,在剩下的15分鐘內(nèi),教師當堂批改,學生當堂訂正,感覺效果頗好.但好景不長,隨著國家“減負”的大力推行,幾周后,教學課時又恢復原來狀態(tài),我們數(shù)學組瞬間不適應了,總感覺少了這份測試,對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不太好把握,于是筆者率先利用每節(jié)課課前的3-5分鐘做“課前小練”,用來檢測學生對上一節(jié)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從推廣“課前小練”開始,到初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時間僅僅兩個多月,但筆者所帶的班級的期末數(shù)學考試的成績卻異常激動人心,似乎在展示“課前小練”的出奇效果.于是,2010年9月新學期伊始,筆者在任教的兩個班級繼續(xù)實踐這種做法,期末考試的成績出來后,筆者執(zhí)教的班級數(shù)學均分超出年級其余班級5分以上(我校為平行分班),“課前小練”的效果已經(jīng)毋庸質(zhì)疑.之后筆者繼續(xù)實行此做法,這屆學生在2012年6月的中考中,雖為平行班,但數(shù)學均分全區(qū)第一,超市均分20多分.
2012年6月筆者所帶班級中考結束后,學校臨時安排筆者中途接了兩個初二的班級,有了之前成功的經(jīng)驗,“課前小練”又再次采用,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后,2013年1月份全區(qū)期末統(tǒng)考,筆者剛接手的兩個班級的數(shù)學成績從原來的年級中等一躍成為年級第一、第二.
(1)題目來源.
最初筆者選用課堂教學課件、《補充習題》、《評價手冊》上部分易錯題.但一段時間后,學生掌握了規(guī)律,他們提前將“課前小練”的答案記下,“課前小練”就失去了檢測的意義.針對這一弊端,筆者每天根據(jù)前一天學生所學內(nèi)容,編制一些易考題和易錯題,學生也難以掌握規(guī)律了,效果又回來了.
(2)選題原則.
①內(nèi)容及時,具有典型性.
“課前小練”旨在檢測學生對上節(jié)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并通過練習讓學生了解上節(jié)課所學知識的考試易考點,所以所選題目必須覆蓋上節(jié)課內(nèi)容的重要知識點.
筆者在上蘇科版八年級上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線教學后,選用的“課前小練”習題是:
示例1:
題目1:請將表格填寫完整:
images/BZ_316_1397_2175_2232_2631.png
題目2:中點四邊形的形狀由原四邊形的_____決定.
分析: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線一節(jié)課主要研究中位線的性質(zhì)、中位線的運用及中點四邊形,而中點四邊形的題目在歷年期中、期末考試中都以填空或選擇題的形式出現(xiàn),所以筆者選擇這樣一組典型題目,不僅讓學生了解考試的題型,也及時地檢測學生對其的掌握情況.
②難易適中性.
“課前小練”選用的時間是上課前的3-5分鐘,面對全班所有學生.選用的題目必須有一定的要求,既不可太難,亦不可過于簡單,即使是解答題,也要全班大部分學生可以答出來,必須難度適中.
筆者在上蘇科版八年級上2.3平方根教學后,選用的“課前小練”習題是:
示例2:
題目2:已知2a-1的平方根是±3,3a+b-1的平方根為±4,求a+2b的平方根.
分析:這兩道題的難度適中,雖然學生容易做錯,易忽視一個正數(shù)的平方根有2個的要求,但對于學生并沒有太大的困難,也不會考慮的時間較長,完全符合難度適中的原則.
③題量適當.
“課前小練”的時間僅3-5分鐘,題量不可太大,要讓大部分的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做完,同時教師批改“課前小練”的時間也不宜太長,否則教師的工作量過大,故題型以填空為主,如果選用解答題,需讓學生寫求解過程的也不可太多,這樣方便教師的批改.
筆者在上蘇科版八年級上2.7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后,選用的“課前小練”習題是:
示例3:
如圖,已知AC=3,CD=4,∠ACD=90°,BD=13,BA=12.求圖形的面積.
筆者在上蘇科版八年級上1.5等腰三角形、1.6等腰梯形的軸對稱性教學后,選用的“課前小練”習題是:
示例4:
題目1:等腰三角形的對稱軸為______,等腰梯形的對稱軸為______.
題目2: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與另一腰的夾角為50°,這個等腰三角形的頂角為______°.
題目3:以正方形ABCD的一邊CD為邊作等邊三角形CDE,則∠AEB=______°.
分析:示例3由于要求學生寫解答過程,所以只有一道題目,一般解答題一次不宜選擇超過2題,示例4以填空題的形式出現(xiàn),一般填空題3-5題比較適宜.
“課前小練”由學生獨立完成,方可體現(xiàn)學生對前一天所學知識掌握的真實情況.但此舉又不同于測驗,畢竟知識剛剛學完不久,學生可能掌握的并不熟練,稍有生疏之處,教師可以簡單提示.但筆者要求學生抄題,因為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細致的讀題能力.
筆者要求學生將一本練習本裁成兩半,一學期用一半,即為“課前小練”本,每天使用,筆者在上課鈴響前就將題目投影在幻燈片上,供動作慢的同學先抄題、思考,一般情況下上課后3-5分鐘做完題目,同學們直接往前傳,最后第一排的同學直接將一組的“課前小練”本放在講臺上,幾次下來學生就可以快速完成這個過程.
“課前小練”題量小,易批改,一般課間就能改完.我校一個班級45人左右,大約5分鐘可以全部改完,筆者任教的兩個班級一般每天10分鐘便可以批改完成,每次全部正確得100分,筆者會在期末的時候將學生的“課前小練”的情況體現(xiàn)在平時成績內(nèi),故學生比較重視.
批改后的“課前小練”,筆者留下有錯誤的,并在最快的時間內(nèi)讓課代表把全對的本子發(fā)到學生手中,未拿到“課前小練”本的學生直接到筆者處面批,面批時要求學生講出:這道題錯誤之處及錯誤原因;這道題應該怎樣做.學生當天面批過關后,方可拿走本子,絕無漏網(wǎng)之魚.
以往教師上課都會通過課堂提問、學生板演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這樣必然不能保證發(fā)現(xiàn)全班學生的問題.“課前小練”卻可很好地、迅速地發(fā)現(xiàn)每一位學生的問題,將知識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確保無障礙進入后續(xù)的學習,真正做到課堂的高效.
學生非常清楚地知道,如果上課不認真聽講、回家不認真復習,第二天的“課前小練”就可能出現(xiàn)問題,每一位學生都是愛高分的,所以他們很清楚自己課上、課后該如何做.
每做完“課前小練”,學生立即會得到自己的成績,找到存在的問題,立即糾錯,不把問題帶回家,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同時在每天做題的過程中,也掌握了典型題,大型考試中學生也成竹在胸.
長期的3-5分鐘“課前小練”強化訓練了學生的解題,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快速進入緊張而有條理的思考問題的狀態(tài),在每次的考試中筆者任教的班級學生的速度都是最快的,即使在大型考試中其他班級的很多學生做不完,但在筆者的班級中卻極少出現(xiàn)這種情況.
“課前小練”內(nèi)容結合課標要求,兼顧了學生的實際情況,每個學生只要課堂上認真聽講,“課前小練”的成績就會很棒,于是無論再差的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都會有所提升,漸漸進入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狀態(tài).
學習數(shù)學是一種艱苦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創(chuàng)造是智慧的花朵,它需要不斷的創(chuàng)新.因此在數(shù)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應該想一些獨特的方法,實現(xiàn)高效課堂.通過“課前小練”的嘗試,筆者認為有它一定的效果,但此實踐還剛起步,還不成熟,筆者將繼續(xù)探索,相信慢慢改進,必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