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瀅
別讓爸爸“缺席”
文/李瀅
父親是孩子的導師之一,他指給孩子通向世界之路。父親雖不能代表自然界,卻代表著人類存在的另一極,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學技術(shù)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風紀的世界、閱歷和冒險的世界。
——德國哲學家弗羅姆
近些年,有很多的文章在談到孩子的早期教育時,都會強調(diào)媽媽對于嬰兒發(fā)展的重要性,特別是兩歲以內(nèi),提出媽媽要無條件接納、注重情商教育、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等觀點。李雙江之子的事件發(fā)生后,“養(yǎng)不教,父之過”的聲音充斥媒體,父親這個角色被拉進大家的視線,大家不禁想知道父親對于一個家庭的意義何在、他的功能與媽媽有何不同、缺失父愛又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小蘭的爸爸是個老好人,對誰都和和氣氣。從開始工作起就一直待在一家國有企業(yè),十幾年下來,工作做得還行,職位上沒有任何變化。他在家包攬了所有的家務(wù):做飯、打掃衛(wèi)生、修修補補。爸爸從來沒有對小蘭發(fā)過火,有時候媽媽罵小蘭,爸爸想勸和還會被媽媽連帶著一起罵。在小蘭眼里,爸爸是個十足的窩囊廢。用媽媽的話說,你爸像個娘們兒一樣,一點血性都沒有,升職、漲工資永遠輪不到他……小蘭想,媽媽如果不是思想保守,早就和爸爸離婚了。
小蘭從小爭強好勝,事事爭第一,是媽媽的驕傲。現(xiàn)在她已經(jīng)28歲了,留學回國后在一家500強的企業(yè)做中層領(lǐng)導。一切都很好,唯一的問題就是小蘭找不到男朋友。并不是沒有男人喜歡小蘭,只是小蘭一個也看不上,獨自一人時,小蘭想是不是天下就沒有一個好男人呢?
按理說,小蘭生活在一個完整的家庭,父母雙全,而且他們都很少離開家陪在小蘭身邊。但爸爸雖然在家,卻是一個被媽媽“閹割了的男人”,隨時可以被媽媽罵得狗血淋頭。在小蘭的眼里,這樣的爸爸根本沒有任何地位和威信。所以小蘭會在心里貶低男人、對男人失去信心,認同媽媽、認同女性。如果在小蘭的家庭里長大的是男孩,也不會認同父親,反而是認同母親,這樣他就失去了男性榜樣,個性容易“女性化”。所以小蘭的父親只是在角色上存在,在功能和位置上卻是缺失的。
如果說在一個家庭里,母親的功能是溫暖、理解和包容,父親的功能就是規(guī)則、秩序、邊界和力量。母親的功能和父親的功能,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缺一不可。
建立規(guī)則
有個心理學實驗,把一群小孩子先后放在有護欄和沒有護欄的蹦蹦床上玩。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孩子們在有護欄的蹦蹦床上活動范圍很大,從中心到邊緣都有小孩;而在沒有護欄的蹦蹦床上他們都擠在中間,活動范圍小,看上去沒有安全感。可見,護欄既是限制又是保護,它把孩子限制在護欄里面,同時又保護著孩子可以安心地跳來跳去。父親在家庭里就扮演著護欄的作用。父親通過“立規(guī)矩”讓孩子認識、了解規(guī)則并按照規(guī)則行事,這看起來像是一種限制,但實際上是重要的保護,保護孩子免受違規(guī)甚至是觸犯法律的懲罰。
從依賴走向獨立
兩歲之前,孩子和媽媽之間是“封閉的二人關(guān)系”——相互依賴、滿足、欣賞,邊界不清,融合在一起。一個積極、強有力的爸爸的介入,會幫助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切開這種“二人關(guān)系”,走向“開放的三人關(guān)系”,促進孩子完成“分離一個體化”的過程。如果爸爸常不在家,或在家只是隱形人,或是離異家庭,媽媽一個人帶孩子,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就會跟媽媽一直相互依賴、相互控制、界線不清,不利于最終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很多上學后又以各種理由休學、退學、逃學的孩子就是這種情況,他們無法獨立面對社會,在潛意識中找到各種理由回到媽媽身邊,和媽媽繼續(xù)糾纏。
逐漸社會化
從十月懷胎到呱呱墜地,媽媽和孩子有很深的情感聯(lián)結(jié),媽媽總是能及時地、無條件地、積極地響應(yīng)孩子的各種需求,這讓孩子產(chǎn)生幸福感、對他人和世界的基本信任感、自信等能力。而爸爸的愛卻是有條件的,要獲得爸爸的愛和獎勵,必須遵守他設(shè)立的規(guī)則。從這個角度來說,爸爸就代表著社會,只有當孩子的行為符合社會的要求時,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并適應(yīng)社會。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少了爸爸的過渡,直接讓他離開媽媽跟他人接觸,對孩子來說就比較難,適應(yīng)過程也會更曲折。
性別意識
父愛對男孩和女孩的性別化發(fā)展有重要意義。男孩認同父親,能夠站在“男人角度”看待媽媽和外部世界,這時,他是有競爭力和有能力的;一個被媽媽尊重和欣賞的父親角色,會幫助女孩站在“女人的角度”和媽媽認同與競爭,變得有女人味和有魅力。
我曾經(jīng)接到過一個咨詢,來訪者是小宇媽媽,她33歲,孩子小宇一歲。小宇媽媽說小宇爸爸接到公司的通知,要外派到歐洲去工作兩年。這個機會是小宇爸爸期待了好久的,專業(yè)學習、回來后的升職機會等都讓小宇爸爸心動不已。但小宇媽媽的苦惱是,孩子這么小就沒有爸爸的陪伴好不好?而她一個人要怎么又當?shù)之攱尩貛Ш煤⒆樱?/p>
其實小宇媽媽的問題很多家庭都曾面臨,只是離開的時間長短、孩子年齡不同而已。那么當父親暫時缺席時,媽媽要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1. 保持爸爸與孩子的聯(lián)系。無論從哪個層面上來說,爸爸真實的存在都是對家人最好的安慰。所以爸爸要盡量?;丶遗愫⒆?,充分發(fā)揮爸爸在孩子心理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如果爸爸回家困難,也可以通過電話、網(wǎng)絡(luò)保持和家人的聯(lián)系,讓孩子感覺到爸爸的存在。媽媽也可以創(chuàng)造機會,帶孩子去探望爸爸,多和孩子講爸爸在外地工作和生活的情況。父母要共同努力,切實地讓爸爸作為“第三者”積極地介入媽媽與孩子之間的“二人關(guān)系”。
2. 樹立爸爸的形象。在孩子面前,媽媽要多提起爸爸,用欣賞的眼光看待爸爸的作用與優(yōu)點。如果媽媽在孩子面前總是指責爸爸,特別是把夫妻之間的矛盾告訴孩子,希望孩子站在自己一邊,對孩子絕對是一場災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須要有一些男性和女性榜樣。對于離異家庭,媽媽可以給孩子找“爸爸替身”,比如,外公、舅舅、繼父等。當他們在孩子心中承擔起“父親”的職能時,會有利于孩子心理的正常發(fā)展。
特別要提的是,繼父和孩子并不是父親與孩子的關(guān)系,不過是生活在一起的成年男人和孩子的關(guān)系。媽媽無法通過命令讓孩子接受和愛繼父,只有當孩子愿意信任繼父,他們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才能建立。
同時,媽媽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及父親,讓孩子以他為參照——“如果你爸爸在,他不會同意你這樣做”或者“爸爸要是知道了,肯定會為你驕傲”,這樣雖然爸爸不在了,但可以永遠活在孩子心中。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
“小貼士”——做個好爸爸
1. 與媽媽并肩作戰(zhàn)。很多研究都表明,一個男人越是能參與到妻子的職責中,如進產(chǎn)房、分擔家務(wù)、照顧孩子,媽媽就能獲得越多滋養(yǎng),她在面對孩子的同時也能表現(xiàn)出越多的耐心和關(guān)愛。
2. 感性和溫柔。一個感性、溫柔的父親,有利于幫助孩子理解別人,也利于孩子性意識的發(fā)展,男孩會以父親為楷模,女孩會以父親為理想的標準。
3. 堅決說“不”。一個成熟的父親要懂得設(shè)定邊界。弗洛伊德說,父親是“社會的代表、法律的化身”。他以社會標準來幫助孩子進入、理解并適應(yīng)社會。同時,父親的權(quán)威必須在嚴禁孩子做什么或是要求孩子遵守規(guī)則的當刻,變得強硬:“好了,就是這樣”“按我說的做!”這種態(tài)度能讓孩子了解,他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但需要澄清的是即刻地設(shè)定邊界,不等于情緒宣泄。舉個例子,孩子在游樂場玩,到了該回家的時間卻賴著不走,雖然告訴他之前已經(jīng)約定好玩到幾點就回家也沒有用。此時爸爸就必須變得強硬起來,告訴他:“好了,沒有商量的余地,現(xiàn)在就回家,不要再說了!”這種態(tài)度就是即刻給孩子設(shè)定界限,嚴禁他做某事,或是要求他必須遵守某項約定或規(guī)定。此時父親千萬別說“可能”、“要不然再玩十分鐘”、“那我們就玩最后一項”,或者是買個玩具來補償。這樣看起來很“民主”、在乎孩子的感受,實際上會讓孩子無法清晰地定義什么是約定、規(guī)定和界線。可是,如果孩子不肯走,爸爸就氣急敗壞地打罵孩子,這便是情緒宣泄。因為此時,父親不是給孩子設(shè)定邊界,而是當孩子暫時不服從他的命令時,感到挫敗、惱怒、無力、焦慮,于是把這些情緒用打罵孩子的方式發(fā)泄出來,以維護自己的自尊。
設(shè)定邊界對于青少年來說更為重要,這能幫助他們清晰地明白“我是誰”,這個“我”是區(qū)分于父母和其他同伴的,這是青春期最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