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萍
(遼寧省湯崗子理療醫(yī)院,遼寧 鞍山 114048)
調制中頻電療法配合牽引及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
張淑萍
(遼寧省湯崗子理療醫(yī)院,遼寧 鞍山 114048)
目的觀察調制中頻電療法配合牽引及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方法選擇神經根型頸椎病9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6例,2組均采用牽引及手法治療,觀察組同時增加調制中頻電療法。結果治療20次后,觀察組治愈有效率及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結論調制中頻電療法配合牽引及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較單純行牽引及手法治療效果好。
調制中頻電療法;牽引;手法;神經根型頸椎病
頸椎病是一種多發(fā)于中老年的慢性退行性疾患,常因慢性勞損使椎間盤、椎體、椎小關節(jié)及周圍纖維結構發(fā)生增生、變性等,而壓迫神經、脊髓、椎動脈等軟組織,引起頭、頸肩、上下肢疼痛、麻木等一系列癥狀。臨床上將頸椎病分為五種類型[1],最常見的是神經根型頸椎病。牽引、手法推拿等傳統(tǒng)療法常是神經根型頸椎病首選的治療方法,但療效不一。本院采用調制中頻電療法配合牽引及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并與單純牽引、手法治療進行比較,結果前者療效明顯優(yōu)于后者,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收治并符合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2]的患者92例,均存在有頭頸部慢性勞損、外傷和長期姿勢不良史,頸痛、肩背痛、上肢痛,上肢手指麻木、頸背活動障礙、肌力減退、病變頸椎棘突旁有壓痛和|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和壓頭試驗陽性等,頸椎X線片示椎體骨質增生,椎間隙變窄或錐間孔變小,排除其它型頸椎病。92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6例,男24例,女22例,平均年齡(42.6±11.3)歲,平均病程(4.3±3.4)年,對照組平均年齡(42.1±11.2)歲,平均病程(4.2±3.2)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2組均采用間歇牽引、手法治療,觀察組同時增加調制中頻電療法。①牽引:采用南京產自控式頸椎牽引器,患者坐位,頭前曲前傾約15~30度,牽引重量10~20kg,最多不超過40kg,每日一次,每次15~20min,20次為1個療程。②手法:按揉或拿捏頸項部兩側及肩背部肌肉,搓揉患肢,時間依病情而定,一般5min,點按風池、風府、肩井、大抒、后溪、曲池及頸肩部夾脊等穴各30s,每日1次,20次為1個療程。③調制中頻電療法:使用北京產K8832-S型電腦中頻治療儀,選擇中頻電流治療處方,中頻頻率2000Hz,低頻調制頻率10~100Hz(動態(tài)),調制波形為方波頻率自動變化,產生疏、密波調制,調幅度0~100%范圍,治療時患者俯臥,電極正、負極左右對置,分別置于頸椎左右兩側,電流強度為耐受限,每日一次,每次20min,20次為1個療程。
1.3 療效判定
痊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功能恢復正常,能進行正常工作和生活;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減輕,功能大部分恢復;有效:癥狀體征部分消失或減輕;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變。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百分率表示,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20次后,2組患者主要癥狀體征均較治療前明顯減輕,觀察組治愈顯效率及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神經根型頸椎病92例治療結果(例數)
治療20次后,觀察組治愈顯效率80.4%,總有效率97.8%;對照組治愈顯效率41.3%,總有效率78.3%。經統(tǒng)計學處理,治愈顯效率及總有效率均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觀察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頸椎病是嚴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多發(fā)病,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是由于脊神經根受壓、刺激后而產生的一系列病理改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關鍵是減輕或解除刺激神經根的病理因素,消除神經根水腫、炎癥以及周圍軟組織的粘連。
牽引治療可增大椎間孔間隙,對因頸椎退變增生椎間盤變性致椎間隙變窄,壓迫神經引起的癥狀、體征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治療效果多不持久,對軟組織勞損無菌性炎癥的作用也不甚明顯。手法操作可整復頸椎小關節(jié)錯位,改善神經根位置關系,可松解攣縮、僵直的頸部肌群,緩解疼痛和麻木的癥狀,但對深部肌群、韌帶等軟組織的療效不甚滿意。
調制中頻電流兼有低頻與中頻2種電流的特點和治療作用,可以作用于深部組織,促進血液循環(huán),有利于致痛因子及炎性因子的消散,降低末梢神經感受器的興奮性,達到鎮(zhèn)痛、消炎消腫,改善局部組織營養(yǎng)及促進損傷組織修復,加速充血、水腫等繼發(fā)性炎癥性反應的消退,從而增強牽引及手法治療的效果,使頸椎病的癥狀、體征較快的緩解和消失[1]。
通過觀察結果表明,調制中頻電療法配合牽引及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近期效果較單純牽引、手法治療明顯,方法簡便,無副作用,患者易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張黎明.臨床物理治療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259.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R681.5+3
B
1671-8194(2013)18-02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