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艷香 梁素芳 李菊紅 溫詠嬋 蔣雅蘭 朱冰珍
(廣東省江門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一區(qū),廣東 江門 529030)
記憶力訓練在非重度血管性認知障礙患者中的臨床探討
林艷香 梁素芳 李菊紅 溫詠嬋 蔣雅蘭 朱冰珍
(廣東省江門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一區(qū),廣東 江門 529030)
目的探討通過加強患者記憶力訓練,加強患者記憶,提高認知能力,延緩或避免VCI向VD 發(fā)展。方法將非重度血管性認知障礙患者80例,隨機分為兩組,常規(guī)組和實驗組(常規(guī)護理+記憶力訓練),兩組患者分別于入院時及治療3個月后進行神經心理學量表(MMSE、ADL、CDR)評分;入院時、治療6個月后及治療12個月后進行Lawton功能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評定日常生活能力。結果實驗組治療3個月后,非重度血管性認知障礙患者的MMSE評分較干預前平均上升了3.97分,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ADL評分較干預前平均下降了3.66分,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實驗組治療6個月后及治療12個月后的Lawton評分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P<0.05)。結論加強非重度血管性認知障礙患者的記憶力訓練,能有效改善和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延緩或避免VCI向VD發(fā)展有明顯效果,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有重要意義。
非重度血管性認知障礙患者;記憶力訓練;臨床探討
血管性認知障礙(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腦血管病臨床實踐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該病是由腦血管病危險因素、顯性或非顯性腦血管病造成的輕度認知損害到癡呆的綜合征[1]。其包涵了血管源性從輕到重整個認知損害的病發(fā)過程,使更多的患者及相關學者意識到VCI早期治療的重要性,在發(fā)展延伸到血管性癡呆前做好有效的干預措施[2]。VCI按照病情可分為輕度、中度以及重度。輕度:癥狀輕微,有腦血管危險因素或皮層下白質損害的人群中較為多見。中度與重度:癥狀嚴重,常伴有較重或較為明顯的腦血管疾病,如出血或梗死。輕度的VCI患者主要表現為有記憶能力,執(zhí)行能力及注意力出現障礙,處理信息和行動能力或見遲緩,個體病理基礎主導了其他認知能力的變化,或出現精神癥狀,如志喪失、情緒不穩(wěn)、抑郁、情感淡漠等。中度VCI患者主要表現為在記憶、語言、情感、視覺技能、人格、認知中有1~2項受到損害,但未到達癡呆的程度,或有無神經系統(tǒng)的局灶體征。重度VIC患者是由腦血管疾病或血管因素引發(fā)的癡呆,多數情況下于腦內有明顯的神經系統(tǒng)局灶體征和梗死灶。VCI發(fā)病速度,即急性起病與漸進性發(fā)病幾率無明顯差異。記憶力訓練是通過學習和記憶來鞏固遠期記憶,提升患者近期的記憶能力,讓更多的記憶代償區(qū)被激活,避免記憶力下降,甚至可以得到恢復,從而提高患者認知能力。
本研究是探討通過對非重度VCI患者進行記憶力訓練,加強患者記憶,能有效改善和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延緩或避免VCI向VD 發(fā)展有明顯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有重要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非急性期缺血性和(或)出血性血管病患者80例,所選患者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收集8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通過神經心理學量表(MMSE、CDR) 對其的篩查,查出80例VCI患者,男43例,女37例,年齡46~85歲,平均年齡為64歲。
1.2 方法
1.2.1 將入組的8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常規(guī)組和實驗組各40例,兩組患者分別于入院時及治療3個月后進行神經心理學量表(MMSE、ADL、CDR)評分;入院時、治療6個月后及治療12個月后進行Lawton功能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評定日常生活能力。兩組患者在發(fā)病時間、年齡、性別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給予實驗組綜合認知康復干預,時間為3個月、6個月、12個月,常規(guī)組僅給予傳統(tǒng)護理,同時給予慢性基礎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等的治療。
1.2.2 VCI診斷標準
Petersen診斷標準:①記憶力被證實下降;②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動;③記憶力出現障礙,但一般的認知功能均正常;④不符合年齡的記憶力缺陷;⑤未出現癡呆。智能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24,臨床癡呆評定量表(CDR)=0.5[4]。MMSE包括時間、語言、地點定向、心算、結構模仿、短時與即刻詞語聽覺記憶等項目,該表共有30項,滿分30分,每項1分,即回答內容或操作正確得分,該表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排除其他器質性疾病與精神性疾病后,MMSE 得分在24~27可被認為是VCI患者,28~30分為正常,23分以下為AD;CDR為評定癡呆嚴重程度的臨床常用量表,CDR=0為正常,0.5為VCI,1.0、2.0、3.0分別為輕度、中度和重度癡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20項),低于14分正常,>14分有不同程度功能下降,最高分為56分,評分≤26診斷為VCIND。本組所有患者均符合Petersen診斷標準,CDR=0.5,MMSE得分在24~27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20項)。Lawton功能性日常生活能力指數評價表評定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標準:總分值的范圍是0~14分,分值越高,提示被測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高,反之亦然。
1.2.3 常規(guī)護理
兩組予以相同的常規(guī)基礎護理、評估、心理支持、健康教育及飲食護理、藥物治療、功能鍛煉、記憶力訓練。兩組均由經過統(tǒng)一血管性認知障礙相關知識、功能鍛煉及記憶力訓練指導方法培訓的責任護士進行護理及指導,內容及訓練時間一致,護理組長評價患者掌握為標準。①藥物治療屬于治療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明確病因的情況下,可以采取對癥的藥物進行治療,如未掌握病因,可以采用改善腦血流,促進腦細胸代謝的原則用藥,如給予鈣組滯劑中成藥制劑等。根據不同患者的個體情況來進行用藥,準備好隨時進行對癥治療。②心理治療:應與VCI患者建立一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真誠友善的對待患者,通過耐心的傾聽,鼓勵患者將內心的感受與體驗傾訴出來,以此來幫助和解答患者及其家屬的疑慮,同時對于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及記憶力訓練等遇到的問題給予及時、細心的指導;動員家屬多與老年人進行思想溝通,真正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調節(jié)情緒,認真對待心里的微妙變化。③記憶力訓練:應囑VCI患者與其家屬進行記憶力訓練,每天堅持半小時以上,通過聊天及看圖的方式增強記憶能力。④健康教育:通過溝通的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屬進行VCI及AD知識教育,內容包括病情表現、危害、診斷及治療、預防、家庭護理等方面。使患者及其家屬對于該病的產生、發(fā)展狀態(tài)、預防措施及治療方法有一個細致的掌握,了解積極采取治療措施的必要性。出院患者每月一次向VCI患者及其家屬進行集中宣傳教育。⑤生活習慣養(yǎng)成:避免VCI患者吸煙及酗酒,盡量少看電視,多與人交流,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時間,勞逸結合,生活方式規(guī)律。⑥功能鍛煉:適當的功能鍛煉及培養(yǎng)患者下棋、打乒乓球、唱歌跳舞等個人愛好活動。人們在運動身體的同時,也在運動大腦。這是因為運動可以使心率加快,心搏輸出血量增加,從而提高大腦的供氧量,運動可以減少某些疾病的發(fā)病率,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而這些疾病可導致記憶能力的喪失,運動可以幫助大腦分泌一些化學物質如內啡肽,可以保護大腦細胞[5]。⑦飲食護理: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B12,多吃堅果類食物,均衡飲食。⑧定期檢查:由特定醫(yī)護人員定期對VCI患者或其家屬進行回訪,囑其以定期到院或家訪的形式,監(jiān)督訓練的有效進行以及良好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并及時進行效果觀察。
1.2.4 記憶力訓練護理
除常規(guī)護理外,每天再加半小時的記憶力訓練,實驗組患者通過看圖記憶、敘述故事、記憶數字、計算、背歌詞詩句聽喜歡的音樂及歌曲等方式,每天進行記憶力訓練1h。
通過我院制作的聽力記憶音頻,記憶卡片,以加強近期及遠期的記憶能力,以此提升患者的認識能力。
1.2.5 評估方式與統(tǒng)計學處理
量表檢查、治療干預及評估工作均由醫(yī)護人員負責。記憶力訓練進行3月后,再次以MMSE、CDR和ADL量表評分對兩組進行評估,通過對治療前與治療后進行比較,入院時及記憶力訓練治療6個月和12個月后進行Lawton功能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評定日常生活能力,對兩組進行治療前與治療后的比較。通過SPSS1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及處理。
經過3月、6月及1年的記憶力訓練后,患者自身發(fā)現記憶力得到明顯改善,注意力相較于治療前,也表現集中,通過家屬反映了解到患者能夠變得開朗、生活態(tài)度積極,語言能力也有明顯增強。通過記憶力訓練前與訓練后的MMSE和ADL分數進行比較。記憶力訓練3個月后VCI患者的MMSE評分較干預前均有上升,前后比較P<0.01,有顯著性差異;ADL評分較記憶力訓練前均有下降,前后比較P<0.01,有顯著性差異(表1、表2)所示。記憶力訓練后CDR評分未見明顯變化。經記憶力訓練1年后,本組VCI患者均沒有發(fā)展為AD。兩組患者入院時、治療6月及一年后,實驗組Lawton評分均有明顯增高,Lawton力評分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3)所示。
表1 兩組干預前后MMSE評分結果(分)比較(χ—±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ADL評分結果(分)比較(χ—±s)
表3 VCI護理干預后兩組Lawton評分的變化(分)
針對VCI患者記憶力下降的問題,通過適當的記憶力訓練,可以激活更多的記憶代償區(qū),使患者的記憶力不再下降,甚至得以恢復;VCI患者存在記憶代償功能,若未采取及時的記憶訓練,代償能力可隨著病情加重及時間的延長而消失,最終向著不可逆的VD發(fā)展。經證明,記憶和學習的神經基礎是中樞神經高度的可塑性,通過學習訓練可以使學習、記憶有關的腦區(qū)域出現明顯的可塑性改變,不但可以啟動突觸,又可在記憶形成的過程里選擇突觸連接[6]。給予VCI患者認識訓練干預,通過不同需要進行刺激,以此影響中樞,讓大腦通過明顯的結構可塑性變化而使功能得以恢復。VCI患者因記憶力出現的減退現象而使注意力得不到集中,心理常出現不良的異常變化,表現出消極、憂郁、孤獨、淡漠的情緒狀態(tài),對VCI患者定期進行記憶力訓練、健康教育宣傳和心理支持治療十分關鍵。通過定期記憶力訓練及健康知識教育,讓VCI患者對該病的產生及發(fā)展有一定的掌握,以此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態(tài)度,通過家屬及醫(yī)護人員與患者的耐心溝通,減少患者心理出現的疑慮與障礙,調整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讓患者能在積極、樂觀、輕松的氛圍下配合進一步的治療以及護理。記憶力訓練能有效改善和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延緩或避免VCI向VD發(fā)展有明顯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有重要意義。
[1] 賈建平,魏翠柏.血管性認知障礙提出的臨床意義[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05,24(1):9.
[2] O’Brien JY,Erkinjuntti T,Reisberg B,et al.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J].Lancet Neurol, 2003,2(2):89-98.
[3] Pantoni L,Lammie A.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pathological and pathophysiological aspects in relation to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In:Erkinjunti T,Gauthier S,eds.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M].London:Martin Duniz Publishers,2002:1115-1134.
[4] 宇輝,張志囂.輕度認知障礙[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06,14(11): 827-830.
[5] 陸裕財.提高記憶力,嘗試輔助法[J].祝您健康,2012(5):46.
[6] 韓太真,吳馥梅.學習與記憶的神經生物學[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8:216.
R743.3
B
1671-8194(2013)18-02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