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鋒
(廣西融水縣人民醫(yī)院,廣西 融水 545300)
普通外科手術后切口感染的處理方法探討
廖永鋒
(廣西融水縣人民醫(yī)院,廣西 融水 545300)
目的 對普通外科手術后切口感染的處理方法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方法 選取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我院普外科手術后患者620例,隨機分為兩組患者,甲組患者300例,進行術前抗生素治療;乙組患者320例,不進行術前抗生素治療,對對比分析,其術后手術感染發(fā)生率及影響手術切口感染因素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結果 甲組患者術后手術切口感染率的情況顯著優(yōu)越于乙組患者,差異性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影響手術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為:手術前住院治療的時間、手術類型、患者年齡、手術切口大小。
普外科手術;術后切口感染;有效處理措施
伴隨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絕大部分疾病均能得到有效的治療,進行外科手術是較為常見的診斷及治療的方法,但術后切口感染較為常見,成為外科治療的困擾。在醫(yī)院對于臨床感染的管理工作當中,外科手術之后對于患者切口感染的有效控制是其中的一項較為重要的工作內容,而其中的普外科手術的切口感染,則是臨床外科手術之后最為常見的感染情況之一,同時也是醫(yī)院控制臨床感染發(fā)生率的重要工作對象[1-3]。為更好的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及診斷,現(xiàn)對我院普外科術后620例患者的術后情況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 我院普外科手術后患者620例,其中男性患者345例,女性患者275例,年齡14~82歲,平均年齡(35.5± 10.5)歲,所有患者經本人知情同意均接受普外科手術治療,其中急性闌尾切除手術220例,疝氣修補術120例,甲狀腺切除術78例,膽囊及腸道手術患者89例,剖腹探查術40例,乳腺癌切除術73例。隨即將患者分為兩組,對比兩組患者間性別、年齡、病程等無顯著行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颊呔懦加刑悄虿?、肝腎功能不全等嚴重慢性疾病。
1.2 方法
甲組患者300例,于手術前針對患者的情況,進行術前抗生素的預防感染治療,主要選用抗生素為:頭孢噻肟、頭孢曲松鈉、克林霉素磷酸酯、青霉素、阿莫西林舒巴坦及甲硝唑等。依據(jù)患者手術時間術前1~2d,每天2次進行抗生素治療,在手術中不使用抗生素類藥物,手術后1~2h內進行抗生素治療。
乙組患者320例,在手術后0.5~1h內進行抗生素的治療,主要使用抗生素的種類同甲組患者,在手術中不進行抗生素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測指標:①切口感染:接衛(wèi)生部醫(yī)政司制定的診斷標準,凡切口局部紅、腫、熱、痛,筋膜組織以上有膿性滲出物,或拆線后局部有膿液滲出,無論有無細菌學證據(jù),均屬切口感染;②術前住院天數(shù):自入院治療至進行手術治療的時間[3-5]。
1.4 統(tǒng)計方法
統(tǒng)計學分析選用SAS8.0統(tǒng)計軟件,以(χ—±s)表示計量資料,應用t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為P<0.05。
2.1 切口感染發(fā)生率
甲組患者發(fā)生手術切口感染患者6例,發(fā)生率為2.00%;顯著優(yōu)越于乙組患者發(fā)生手術切口感染患者23例,感染發(fā)生率7.18%,差異性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手術切口感染的患者,均采用清理創(chuàng)口抗感染治療后均痊愈出院,無1例嚴重不良后果發(fā)生。
2.2 影響手術切口感染因素
2.2.1 手術切口感染同術前住院時間相關性(表1)。
2.2.2 手術切口感染同年齡的相關性(表2)。
表1 620例患者手術切口同術前住院時間
表2 620例手術切口感染同年齡關系
2.2.3 手術類型同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性(表3)。
表3 620例患者手術切口感染同手術類型相關
2.2.4 手術切口大小同術后切口感染的相關性(表4)。
表4 620例患者手術切口大小同術后手術切口感染的情況
3.1 術前給藥同術后切口感染相關
在本文統(tǒng)計結果顯示手術前進行抗生素看感染治理,術后發(fā)生感染患者甲組6例,發(fā)生感染的情況顯著優(yōu)越于乙組患者12例,差異性顯著,結果顯示進行術前的抗生素預防術后手術切口感染。
3.2 年齡同術后切口感染相關
在本文表2中統(tǒng)計結果顯示,年齡相對較大的患者,發(fā)生術后切口感染的概率相對越高。原因可能為伴隨年齡的增長,老年患者細胞自我修復及機體代謝和再生能力的下降,手術后切口愈合的時間相對延長,導致發(fā)生切口感染的概率增加,因此術后切口感染率相對較高。所以對年齡超過60歲的老年患者,進行充分的術前準備,積極預防術后切口的感染發(fā)生。
3.3 手術類型同手術切口相關
在本文表3中,對620例普外手術患者術后切口感染情況,依據(jù)手術類型進行分類,其中術后切口感染率發(fā)生最高的手術類型是膽囊及腸道手術,主要原因是膽囊及腸道的手術為帶菌手術。雖然在手術前應進行灌腸及禁食、禁水等措施進行腸道的清理,但腸道及膽囊內的細菌及病原體依然會部分存在,在進行手術切開治療時如沒有進行良好的保護,則會發(fā)生手術切口感染的情況。所以對膽囊及腸道手術的患者應做好手術切口感染的預防和治療。
3.4 手術切口大小同切口感染相關
在本文表4中,對手術患者切口大小及手術切口感染情況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結果顯示手術切口越大發(fā)生切口感染的概率相對應增加,所以較大的手術切口也為手術切口感染的高發(fā)因素之一,因此對大切口手術患者的術后切口,應進行有效的預防感染措施,如發(fā)生感染應積極抗感染,促進切口愈合。
3.5 術前抗生素治療切口感染的相關
隨機進行分組,對甲組患者進行術前抗生素治療預防感染,乙組患者不進行術前抗生素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后切口感染率的發(fā)生情況,甲組患者發(fā)生術后切口感染率為2.00%,顯著優(yōu)越于乙組患者7.18%,差異性顯著,結果說明進行術前抗生素治療能有效的降低和減少術后切口感染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綜上所述,影響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是:術前抗生素治療、年齡因素、手術切口大小、手術類型因素等[6-10]。針對患者術的情況,對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對具有高發(fā)因素患者進行術前抗生素治療,能有效的預防和降低手術切口感染的發(fā)生,適宜臨床廣泛應用。
[1] 王元平,秦晉陵.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處理探討[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1,40(11):1111-1112.
[2] 楊成虎,范秀華.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與預防對策探討[J].西部醫(yī)學,2009,21(5):808-809.
[3] 喜平,李宗芳,程琪輝,等.癌癥患者院內感染致病菌及藥敏分析[J].西安醫(yī)科大學學報,2001,22(2):182-183.
[4] 明紅.普外科切口感染目標性監(jiān)測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4,14(5):519.
[5] 趙春華.普外科切口感染臨床分析科分析[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雜志,2006,22(15):2286-2287.
[6] 劉麗華,魏全珍,張惠珍,等.腹部手術切口感染的調查與對策[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8):1091-1092.
[7] Khan S,Teotia SS,Mullis WF,et al.Do progressive tension sutures really decrease complications in abdominoplasty?[J].Ann Plast Surg,2006,56(1):14-20.
[8] 王靈,張曲娣.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J].實用醫(yī)藥雜志,2007,24(5):521-523.
[9] 呂曉春.50例小兒驚厥的護理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8): 145-146.
[10] 楊明奎,劉長河.普外科手術切口脂肪液化的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綜合版,2007,9(4):26.
R619+.3
B
1671-8194(2013)12-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