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奇
(河南省太康縣人民醫(yī)院 內科,河南 周口 461400)
馬來酸曲美布汀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
李中奇
(河南省太康縣人民醫(yī)院 內科,河南 周口 461400)
目的 對馬來酸曲美布汀治療腸易激綜合征(IBS)的療效和安全性進行科學評估。方法 采用對照、前瞻性的臨床研究方法,隨機選取我院2010年~2012年期間收治的確診為腸易激綜合征患者80名,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名患者,分別采用馬來酸曲美布汀和匹維溴銨進行治療,實驗內容包括基線期2周,治療期4周和隨訪期2周,觀察并記錄治療前后患者的療效指標變化。結果 實驗組采用馬來酸曲美布汀治療后,各項腸易激綜合征癥狀均得到緩解,與對照組相比療效無較大差異,且在治療前后,實驗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結論 采用馬來酸曲美布汀治療腸易激綜合征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各項療效指標,且無不良副作用。
馬來酸曲美布??;腸易激綜合征;療效;安全性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腸道疾病[1],它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腹脹、腹痛,大便性狀異常等,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嚴重影響。當前研究尚未明確IBS的發(fā)病機制[2],多采用馬來酸曲美布汀等藥物來調節(jié)腸道運動,對IBS患者進行治療。本文主要通過實驗對比來評估馬來酸曲美布汀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療效和安全性。
1.1 實驗對象
隨機選取我院2010年~2012年期間收治的符合腸易激綜合征羅馬Ⅲ標準的患者80名,其中有41例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年齡分布為20~63歲。所有患者均接受過結腸氣鋇造影,排除由其他疾病造成的腸道功能紊亂,實驗期間所有患者均未服用促動力藥等影響實驗結果的藥物。
1.2 實驗方法
采用對照、前瞻性的臨床研究方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名患者,分別采用馬來酸曲美布汀和匹維溴銨進行治療,實驗內容包括基線期2周(無藥物治療),治療期4周和隨訪期2周。在治療期間,馬來酸曲美布汀的服用方法為口服,劑量為每日3次,每次100mg。實驗數(shù)據(jù)來源于實驗期間患者的日記卡,日記卡由患者本人進行填寫。
1.3 療效判定
1.3.1 主要療效指標:包括腹瀉、腹痛等IBS總體癥狀的程度評價,評分標準為4=非常嚴重,3=嚴重,2=中度,1=輕微,0=無。
1.3.2 次要療效指標:包括在過去1周內患者腹瀉/便秘的嚴重程度和IBS總體癥狀的程度變化。其中按Bristol分型對大便性狀進行評估,根據(jù)有無對排便情況(排便費力,排便急迫感,排便不盡感)進行評估:0=無,1=有。其他癥狀則按0~4對照評分:4=非常嚴重,3=嚴重,2=中度,1=輕微,0=無。
1.4 不良反應
治療前后分別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肝功、腎功、血糖等生理指標檢查,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和檢查結果排除藥物影響的可能性。
1.5 統(tǒng)計學分析方法
采用秩和檢驗分析的方法對所有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P<0.05,則分析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后患者的部分癥狀評分改善如表1所示(P<0.01)。
表1 治療前后患者部分癥狀評分改善結果
從實驗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馬來酸曲美布汀可以有效地改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主要癥狀,如緩解患者腹部不適合癥狀,改善排便情況等。在隨訪后的2周內,所有采用馬來酸曲美布汀治療的實驗組患者均未發(fā)現(xiàn)任何明顯的不良反應。
盡管針對腸易激綜合征的具體致病機制尚待進一步確認,近年來隨著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針對IBS疾病治療的臨床試驗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目前臨床上發(fā)展出一批以藥物為主的IBS治療方案,其主要原理是通過改善修復腸道功能,緩解患者內臟感覺過敏的情況,從而改善患者IBS的主要癥狀[3]。
馬來酸曲美布汀主要是通過調節(jié)患者腸道運動來治療腸易激綜合征[4],實驗證明,患者在服用馬來酸曲美布汀后,IBS癥狀得到很大改善,證明了其在治療腸易激綜合征方面的卓越作用,同時實驗證明,使用馬來酸曲美布汀并不會造成任何不良副作用。
因此,馬來酸曲美布汀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腸易激綜合征治療藥物。
[1] 雄理守,陳惠新.廣東省社區(qū)人群腸易激綜合征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4,84(4):278-281.
[2]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427.
[3] 王慧吉,于中麟,周麗雅,等.馬來酸曲美布汀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和安全性[J].中國新藥雜志,2001,10(3):207-209.
[4] 李建軍.嬰幼兒腹瀉與免疫研究[13.國外醫(yī)學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分冊,1999,26(3):125.
R574
B
1671-8194(2013)28-0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