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冰倩 丁衛(wèi)方
(北京崇文光明醫(yī)院,北京 崇文 100061)
藥物聯(lián)合刺血療法與紅外偏振光治療帶狀皰疹
孫冰倩 丁衛(wèi)方
(北京崇文光明醫(yī)院,北京 崇文 100061)
目的 觀察藥物聯(lián)合刺血療法與紅外偏振光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療效。方法 83 例帶狀皰疹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 42 例,以鹽酸伐昔洛韋片、噴昔洛韋乳膏、甲鈷胺注射液、維生素 B1注射液聯(lián)合刺血療法與紅外偏振光治療;對照組 41 例,僅以藥物治療。比較兩組止皰、結痂、脫痂、止痛時間,療效及后遺神經痛的發(fā)生率。結果 治療組止皰、結痂、脫痂、止痛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治療組總有效率為 92.8%,對照組為 73.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組后遺神經痛的發(fā)生率為 0,對照組為 17.1%,有顯著性差異(P< 0.05)。結論 藥物聯(lián)合刺血療法與紅外偏振光治療帶狀皰疹能明顯縮短止皰、結痂、脫痂、止痛時間,降低后遺神經痛的發(fā)生率,療效顯著。
帶狀皰疹;藥物;刺血療法;紅外偏振光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臨床常見皮膚病,以局部神經受累及其所支配的皮區(qū)發(fā)生皰疹或丘疹,伴明顯神經痛為主要表現(xiàn)。我科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采用藥物聯(lián)合刺血療法與紅外偏振光照射治療帶狀皰疹,進行療效觀察和安全性評價,并與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療效進行比較,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83例患者均來自門診,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齡19~80歲,平均(59.31 ±16.40)歲;病程1~8d,平均(3.69±2.05)d;皮疹分布在頭頸及上肢2例,胸背18例,腰腹3例,下肢9例。對照組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齡23~84歲,平均(56.66±17.30)歲;病程0.5~7d,平均(3.23±1.79)d;皮疹分布在頭頸及上肢6例,胸背15例,腰腹8例,下肢1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病變部位無統(tǒng)計學差異(均P>0.05),具有可比性。
病例入選標準:①全部病例均符合《臨床皮膚病學》[1]中帶狀皰疹診斷標準。②排除心肝腎功能障礙、精神障礙、造血系統(tǒng)疾病者。③排除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者。④排除有紅外偏振光過敏史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按常規(guī)治療方案:口服鹽酸伐昔洛韋片0.30g,2次/日,連用10d;肌注維生素B1注射液100mg、甲鈷胺注射液0.5mg,2次/日,連用15d,同時使用噴昔洛韋乳膏外涂皮損處,4次/日。治療組除按常規(guī)治療以外,還采用治療如下:①中醫(yī)刺血療法1次:常規(guī)消毒皮損部位,戴一次性消毒手套,用7號無菌注射針快速點刺紅斑、皰疹及其痛點周圍皮膚表皮層,以微出血為度,點刺后用消毒紗布輕輕擠盡皰液、血污。②使用紅外偏振光治療儀(型號:BYL-05E,光功率5W),對患者皮損區(qū)進行理療,照射距離為10~20cm,2次/日,每次20min,治療10d為一個療程。30d后評定療效。
1.3 療效觀察
1.3.1 觀察項目
治療開始后觀察、記錄癥狀和體征改善情況。主要觀察項目[2]有:①止皰時間(d):水皰停止增多的時間。②結痂時間(d):水皰干涸,結痂面積≥50%的時間。③脫痂時間(d):痂皮完全脫落的時間。④止痛時間(d):疼痛完全消失所需要的時間。⑤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fā)生率: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指皮損消退后持續(xù)疼痛超過1個月以上者,于觀察第30天進行記錄。并注意觀察不良反應。
1.3.2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進行評定:①治愈:皮疹完全消退,臨床癥狀及陽性體征消失,無疼痛等后遺癥。②顯效:皮疹消退≥75%,疼痛基本消失。③好轉:皮疹消退約50%~70%,疼痛減輕。④無效:皮疹消退不足50%,疼痛未減輕??傆行?(治愈+顯效)/總例數(shù)×100%。
1.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2組數(shù)值之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止皰、結痂、脫痂、止痛時間比較見表1。
表1 2組患者止皰、結痂、脫痂、止痛時間比較(d)
2組患者止皰、結痂、止痛時間比較,治療組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1),脫痂時間比較,治療組亦短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故可認為藥物聯(lián)合刺血療法與紅外偏振光治療帶狀皰疹較單純藥物治療能更明顯地縮短止皰、結痂、脫痂及疼痛持續(xù)時間。
2.2 2組患者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2組患者療效比較,治療組治愈率及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故可認為藥物聯(lián)合刺血療法與紅外偏振光治療帶狀皰疹顯著優(yōu)于單純藥物治療。
2.3 2組后遺神經痛發(fā)生率比較
第30天隨訪時,后遺神經痛發(fā)生率治療組為0(0例),對照組為17.1%(7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故可認為藥物聯(lián)合刺血療法與紅外偏振光治療帶狀皰疹較單純藥物治療能減少后遺神經痛的發(fā)生率。
2.4 不良反應
口服伐昔洛韋后,治療組1例(2.38%)出現(xiàn)惡心,對照組1例(2.44%)出現(xiàn)腹脹惡心。囑飯后服藥后緩解,均未終止治療。
帶狀皰疹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該病毒由呼吸道進入人體,通常潛伏在脊髓后根神經或腦神經感覺神經節(jié)內。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潛伏病毒被激活,使受侵犯的神經節(jié)發(fā)生嚴重的炎性浸潤變性壞死,產生神經痛。因此,盡快促進水皰結痂、有效控制神經痛是治療的關鍵。目前西藥治療本病主要使用抗病毒藥物及對癥治療。伐昔洛韋是阿昔洛韋的前體藥物,口服后吸收迅速并在體內很快轉化成阿昔洛韋,從而抑制病毒DNA合成,且抗病毒活性、服藥頻率、不良反應方面均優(yōu)于阿昔洛韋。噴昔洛韋乳膏外涂皮損區(qū)發(fā)揮抗病毒作用,局部吸收效果好,且方便易操作,有利于創(chuàng)面的修復。甲鈷胺和維生素B1能夠有效發(fā)揮營養(yǎng)神經的作用。然而,單純的藥物治療常常不能快速控制病情的發(fā)展,而與刺血療法和紅外偏振光聯(lián)合應用則能帶來理想的效果。
祖國醫(yī)學稱帶狀皰疹為“纏腰火丹”、“蛇串瘡”等,認為其病因多由情志內傷,肝經火毒蘊積,或脾虛日久,濕熱內蘊,或外受毒邪,導致氣血凝滯,經絡阻塞不通,發(fā)為本病。局部皮損區(qū)針刺放血,遵循“急則治其標”之治則,旨在祛風通絡,祛瘀生新,調和氣血[4],從而達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端貑枴るx合真邪論》曰:“疾出以盛血,而復其真氣……刺出其血,其病立已”。刺血療法避免了大劑量口服藥物對人體的毒副作用,止痛作用迅速,部分病例首次治療后即覺疼痛明顯減輕。許多學者[5-7]運用此法對本病進行治療,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紅外偏振光的治療原理在于采用以0.6~1.6μm之間的寬波譜近紅外線做光源,經過偏振光處理后產生強烈的光針刺激和溫灸效應,對皰疹部位可以產生如下治療作用:擴張血管,改善局部血液、淋巴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松弛肌肉,減少對神經的刺激。局部皮損區(qū)針刺放血后繼續(xù)予以照光,能夠促進創(chuàng)面修復,緩解疼痛,并能預防感染,且安全無創(chuàng),患者依從性高,是治療帶狀皰疹的很好的輔助方法。
總之,采用藥物聯(lián)合刺血療法與紅外偏振光治療帶狀皰疹,具有縮短病程、提高療效、減少不良反應、降低后遺神經痛發(fā)生率等優(yōu)點。我院應用此方法治療,未發(fā)生1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很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2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253-254.
[2]李麗霞,陳楚云,林國華,等.電針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27例臨床觀察[J].新中醫(yī),2011,43(3):104.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44.
[4]王樂榮,李其友,梁廷營.刺絡拔罐放血為主治療帶狀皰疹50例[J].中醫(yī)研究,2009,22(11):56.
[5]姜曉君.梅花針叩刺治療中學生帶狀皰疹26例療效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9,30(3):288.
[6]歐陽頎,魏智鈞,侯艷麗.刺血療法聯(lián)合紫外線照射治療帶狀皰疹[J].中國針灸,2009,29(4):285-288.
[7]李菊艷,杜宏斌.點刺放血配合腕踝針治療帶狀皰疹40例觀察[J].河北中醫(yī),2008,30(2):175-176.
R752.1+2
:B
:1671-8194(2013)07-01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