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杰,穆鳳英
(江蘇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在貫徹“以人為本”和“終身教育”理論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外語教育工作者意識到培養(yǎng)學習者主動性的重要性,提升大學生英語學習主動性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教育部在2007年正式推出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Lennartsson(2008)認為學習第二語言的動機和意愿被認為比其他社會因素重要得多。我國很多學者(束定芳,莊智象1996;高一虹等2003;蘭昌勤,曾潔2004;宋霓娜2007;張琳2010等)對這個問題也進行了探討,但他們大多是從定性的角度進行研究的,很少用定量的方法進行分析。本文根據(jù)相關(guān)理論和大學生英語學習的實際情況設(shè)計調(diào)查量表,進行定量分析。
學習主動性是指學生在主體意識支配下,有目的地自覺自愿地學習。對于大學生英語學習主動性的測量可以用Rosenberg和Hovland(1960)提出的測量態(tài)度的三個維度(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中的積極行為意向作為指標。Csize'retal(2010)曾指出積極的態(tài)度可以激發(fā)學習者的動機行為。Saville-Troike(2006)指出了動機的重要性,認為學生越有動力,學習新語言就會學的越好。他們學習一門新語言的速度取決于他們個人的動力多少。如果學習者有動力學習語言,覺得語言有用,他們就會比那些認為所學語言沒用的那些人學得更好(Ellis,1994)。Reece和Walker(1997)強調(diào),智力差但動力很足的同學往往會比智商高卻動力不足的同學在語言學習上成績更好。信念是和學習有關(guān)的必要條件之一(Ajzen,1988)。如果學生認為他們學不好一門新語言,那么這種信念就會成為一種學習障礙(Lennartsson,2008)。老師是學生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另一個影響因素。如果學生尊敬教語言的老師,這將有助于其提高學習效率。如果學生不喜歡或不尊重老師,則不會體會到這種提高(Abu-Melhim,2009)。家人的期待同樣也可以視為影響學生培養(yǎng)積極態(tài)度的因素,但當學生無法達到家人預期時,也可能會引起學生的焦慮(Csize'r et al.,2010)。Tremblay和Gardner(1995:515)曾明確指出,語言態(tài)度通過一系列情感因素導致動機行為,進而促成學習成就,即Dornyei(2001)所說的語言態(tài)度→動機行為→學習成就。在我國當前,課堂教學是英語教學的主渠道,而學習的主動性則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宋霓娜,2007)。
根據(jù)以上的研究成果和與大學生座談了解的學生實際情況,本文提出影響大學生英語學習主動性行為的因素有學習英語的興趣、對于英語重要性的認知、學習英語的自我效能感、教師與學習資源、英語國家人/文化引力和大學英語課堂感受等。
我們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江蘇師范大學的物聯(lián)網(wǎng)、生物科學、制藥工程、軟件工程、音樂教育、法學、漢語言文學及旅游管理等8個專業(yè)抽取了300名學生作為研究樣本。回收調(diào)查問卷240份,有效的調(diào)查問卷228份,有效率達到95%。研究的樣本由大一和大二學生組成,其中大一學生占49.6%,大二學生占50.4%。性別比分別為男生38.2%,女生61.8%。
本研究的調(diào)查問卷的設(shè)計是根據(jù)Kretch etal(1962)提出的態(tài)度三成分的分類并結(jié)合大學生的特點設(shè)計。Kretch etal將態(tài)度分為三類;①認知成分,即對某一目標的信念;②情感成分,即對某一目標的好惡程度;③意動成分,即對某一目標的行為和意向及實際行動。調(diào)查問卷共分兩部分:一是個人簡況,內(nèi)容包括性別、專業(yè)、來自地區(qū)、專業(yè)等;二是學習態(tài)度調(diào)查,由15個里克特量表題目組成,每個題目有5個選項:非常贊成、贊成、不贊成也不反對、反對、非常反對。
數(shù)據(jù)錄入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信度、效度檢測分析,問卷的總體信度較好(α=0.816),研究對數(shù)據(jù)進行了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結(jié)果顯示,數(shù)據(jù)的KMO值為0.773,巴特利特球形檢驗近似方差達到898.059(P=0.000),說明數(shù)據(jù)適合進行因子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5個,旋轉(zhuǎn)成分矩陣顯示,各因子項目負荷值介于0.484至0.8之間(見表1),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62.85%(見表2),問卷具有較好的結(jié)構(gòu)效度。
表1 問卷的調(diào)查項目的平均分、標準差
由表1可以看出大學生都認識到了英語的重要性,其均值等于4.61,方差是0.624。其次是學生普遍認為教師在英語學習起著重要作用,均值4.16.方差0.808。第三位是大學生都喜歡互動的英語課堂,表明了學生跟老師在課堂交流的渴望。均值最低的分別是在學習主動性的兩項每天學習英語的時間和課下練習口語上分別是2.88和2.84,說明目前大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不高。其他條目的調(diào)查結(jié)果的均值基本在3-4之間,表明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在這些方面的態(tài)度都是中等程度。
表2是因子分析的總方差解釋,是相關(guān)系數(shù)矩陣的特征值、方差貢獻率及累計方差貢獻率的計算結(jié)果。從此表可以看前5個公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2.85%。
表2 因子分析的總方差解釋
表3 旋轉(zhuǎn)因子負荷矩陣(n=228)
從表3可以看出,第一個公因子主要在每天學習英語1小時以上、上課積極回答問題、經(jīng)常進行英語學習糾錯和反思、課外閱讀英語讀物和看英文電影、課下經(jīng)常參加英語活動練習口語上有較大的載荷,說明第一個公因子綜合反映了這幾個方面的變動情況,可以將其命明為學習主動性行為因子。第二個公因子在我對英語很感興趣、英語非常重要、英語好的人能被家庭和同事尊重、我對自己能學好英語很有信心上載荷較大,將其命名為興趣價值和信心因子。第三個公因子在我在英語課堂輕松不緊張、我喜歡互動的英語課堂上載荷大,將其命名為對大學英語課堂的感受評價。根據(jù)載荷情況分別命名第四和第五個公因子為對英語國家的人/文化的感受和對教師與資源的評價。驗證了我們在前面提出的影響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學習的要素模型。
在前面因子分析的基礎(chǔ)上,我們對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學習主動性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在回歸前,我們對以上的五個因子計算均值、標準差和皮爾性相關(guān)系數(shù)見表4。因為各因子的相關(guān)系數(shù)較高,可以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表4 各因子的均值、標準差(SD)、皮爾遜相關(guān)系數(shù)
表5 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學習主動回歸方程的系數(shù)及統(tǒng)計量
表5顯示了多元回歸方程的結(jié)果。方程的可決系數(shù)是0.63,DW值是1.89,F(xiàn)統(tǒng)計量等于24.18,概率P值(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所以該模型是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即對英語的興趣價值和信心、大學英語課堂的感受、對英語國家的人/文化的感受以及對教師和資源的評價等因素對大學生英語學習主動性有顯著影響。從回歸方程的系數(shù)來看,除常數(shù)項外,都通過了統(tǒng)計學檢驗。影響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學習主動性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和學生的自信心,其系數(shù)是0.240,學生對英語興趣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強,對英語積極主動學習的意愿就越強。這復合知情行理論。具于第二位的要素是對教師和資源的評價,其系數(shù)是0.203。說明教師和學習資源對英語學習主動性也有較大的影響。其次因素分別是對英語國家的人/文化感受和對大學英語課堂的評價。
本研究在Rosenberg和Hovland所提出的態(tài)度知、情、行的理論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影響大學生英語學習主動性行為的影響要素模型,并結(jié)合已有的研究量表,生成調(diào)查問卷。在描述性統(tǒng)計研究中發(fā)現(xiàn)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偏低,均值是3.148,方差0.593,但都認識到了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并認為教師在英語學習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因子分析中,我們根據(jù)旋轉(zhuǎn)因子負荷矩陣,抽取了5個公因子,分別是學習主動性行為、興趣價值和信心、大學英語課堂的感受評價、對英語國家的人/文化的感受和對教師與資源的評價,這很好的驗證了我們提出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礎(chǔ)上,我們對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學習主動性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結(jié)果表明:影響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學習主動性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和學生的自信心,其系數(shù)是0.240,學生對英語興趣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強,對英語積極主動學習的意愿就越強。這復合Rosenberg和Hovland的知情行理論。具于第二位的要素是對教師和資源的評價,其系數(shù)是0.203。說明教師和學習資源對英語學習主動性也有較大的影響。其次因素分別是對英語國家的人和文化感受和對大學英語課堂的評價。
本研究在樣本選擇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被試的數(shù)量不多、性別上也不夠平衡、調(diào)查范圍只限于江蘇師范大學等等。研究者認為本文僅研究影響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行為的幾個要素,可能還有其他要素比如家庭背景等,在后續(xù)的研究中納入到研究的模型中。另外,未來的研究還應深入探討影響英語學習主動性行為各因子的路徑關(guān)系、英語學習主動性行為與成就之間的相關(guān)性以及學習者英語學習主動性變化等問題。
[1]Abu-Melhim,A.R.Attitudes of Jordanian college students towards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J].College Student Journal,2009,43(2):682-694.
[2]Ajzen,I.Attitudes,personality,and behaviour[M].Chicago:Dorsey Press,1988.
[3]Al-Tamimi,A.&Shuib,M.Motivation and attitudes towards learning English:A study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s at Hadhramout University of Sciences and Technology[J].GEMA Online Journal of Language Studies,2009,9(2):29-55.
[4]Csiz’er,K.,Kormos,J.&Sarkadi,A.The Dynamics of language learning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Lessons from an interview atudy of dyslexic language learners[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0,94(3):470-487.
[5]Dornyei,Z.&R.Clement.Motiv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Learning Different Target Languages:Results of a Nationwide Survey[A].In Z.Dornyei&R.Schmidt(eds.)Motiv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Center,2001.
[6]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7]Lennartsson,F(xiàn).(2008).Students'motivation and attitudes towards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British and Swedish students'points of view.http://urn.kb.se/resolve?urn=urn:nbn:se:vxu:diva-2571.
[8]Reece,I.&Walker,S.(1997).Teaching,training and learning-A practical guide[M].Great Britain:Business Education Publishers,1997.
[9]Rosenberg,M.J.&C.I.Hovland.Cognitive,Affective,and Behavior Components of Attitudes[A].In M.J.Rosenberg et al(.eds.)Attitude Organization and Change[C].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0.
[10]Saville-Troike,M.(2006).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11]Tremblay,P.F.&R.Gardner.Expanding the Motivation Construct in Language Learning[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5,79(4):505-518.
[12]高一虹,等.中國大學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類型[J].現(xiàn)代外語,2003(1):28-38.
[13]束定芳,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14]宋霓娜.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思維[J].當代教育科學,2007(8):55-56.
[15]蘭昌勤,曾潔.對培養(yǎng)我國外語學習者學習自主性的思考[J].外語界,2004(4):24-31.
[16]張琳.運用建構(gòu)主義理論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1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