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志,葉榮偉
(1浙江工業(yè)大學,浙江 杭州 310004;2.杭州市輕工技工學校,浙江 杭州 310004)
近年來諧波齒輪傳動吸引了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由于諧波齒輪具有齒隙很小、傳動比大和體積較小等優(yōu)點,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緊密控制系統(tǒng)中。另一方面,其非線性特征又影響其性能,所以精確地非線性模型對于諧波齒輪的應用十分關鍵。筆者將從運動學角度討論諧波齒輪傳動的側隙計算公式。
在不涉及柔輪畸變的基礎上,考慮諧波齒輪傳動的實際工作特性,作出如下假定[1]:①在傳動工作過程中,柔輪的中線長度不變;②柔輪在工作過程中,柔輪輪齒形狀不變,只有齒槽中部發(fā)生變形;③柔輪變形時平剖面的假定依然適用,因而輪齒的對稱縱剖面在變形后仍然為平面,且垂直于柔輪中面的變形曲面;④在變形力和嚙合力作用下,柔輪中線的彈性變形狀態(tài)穩(wěn)定不變;⑤法線不變性假設;⑥關于各層不相擠壓的假設。
柔輪和剛輪作共軛運動時的坐標關系
柔輪變形時,根據(jù)中線不伸長的條件,得:
式中:v=v(φ)為變形后柔輪中線上點的切向位移。
對于漸開線齒輪,建立柔輪變形前后的計算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任意位置的齒廓方程計算模型
經(jīng)坐標變換及幾何關系推導得出[2]右側齒廓上點k在任意轉角位置的方程為:
式中:ψ為兩坐標系之夾角。
現(xiàn)建立與上述柔輪輪齒對應的剛輪齒槽方程,其計算模型同圖2。
齒槽右側方程:
對于諧波齒輪傳動,假設波發(fā)生器固定,柔輪主動剛輪從動。從而建立側隙計算模型如圖3所示。
圖3 側隙計算模型
其側隙可按如下公式計算:
對于承載作用下柔輪中的位移分布,目前一般利用有限元法進行分析[3]。分析對象基本參數(shù)如表1所列,其輸出扭矩為44.1 N·m。
表1 諧波齒輪的基本參數(shù)
根據(jù)前面得出的數(shù)據(jù),分析波發(fā)生器長、短軸處柔輪的徑向變形量,兩者之比約等于1∶1,與四力作用型β=30°情況相似,故不妨按四力作用型模型(參見圖4)進行有限元分析。
圖4 柔輪簡化模型
計算結果分析如下:根據(jù)四力模型可知,最大周向拉應力值將會出現(xiàn)在大約φ=30°方向;最大周向壓應力出現(xiàn)在短軸方向上。由圖5可知,柔輪應力分布跟理論分析一致。
圖5 柔輪應力分布云圖
在后處理時,后用“PRNSOL,U,COMP”命令輸出位移結果和位移矢量和,經(jīng)數(shù)據(jù)處理后得到附加扭轉角為:φ0=0.0002046 rad。
理論計算:φ0=jT/(dg/2)≈0.000226rad,由此可見,有限元分析結果與理論值相近,可直接用于側隙計算。即考慮附加扭轉角側隙計算公式如下:
將有限元分析與實驗相結合,并研究柔輪實際的受載情況。在此基礎上對變形后的柔輪曲線進行簡化,為優(yōu)化設計提供更加可靠的計算模型,將是以后諧波齒輪傳動側隙控制研究的一個方向。
[1]范又功.諧波齒輪傳動技術手冊[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1995.
[2]李瑰賢.空間幾何建模及工程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Huseyin Filiz I,Eyercioglu O.Evaluation of Gear Tooth Stresses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J].AMSE.,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y.1995,117(5):232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