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翠
摘 要:《蒹葭》作為《詩經(jīng)》中的名篇,具有形式之美、形象之美、意境之美和主題之美。
關(guān)鍵詞:詩體主人公;伊人;朦朧;典型意境;多元性;同質(zhì)異構(gòu)
《蒹葭》是《詩經(jīng)》里的名篇,百讀不厭,涵詠其中,愈品愈覺美不勝收。
初讀,回環(huán)婉轉(zhuǎn)的是《蒹葭》的形式美
《蒹葭》共三節(jié),重章疊唱,反復(fù)吟詠,與《詩經(jīng)》中的大多數(shù)篇章一樣,只是在相同句式的相應(yīng)位置換用了近義詞或同義詞,這樣既有一種整齊美,又使詩作行文富有變化而無重復(fù)呆滯之感,
讀來朗朗上口,音韻和諧婉轉(zhuǎn),意境顯得朦朧深邃。
再讀,撲面而來的是《蒹葭》的形象美
《蒹葭》的形象美首先在于詩體主人公的精神美。面對隔水相望的“伊人”,主人公不畏艱險,一會“溯洄從之”,一會又“溯游從之”,苦苦以求,盡管所追求的對象“宛在水中央”,始終可望而不可即,但主人公依舊上下求索,道路的艱險、高遠(yuǎn)、崎嶇,絲毫不能阻斷其追尋的步伐,他(她)對飄忽不定的追求目標(biāo)矢志不渝,表現(xiàn)出堅韌之精神、執(zhí)著之美,他(她)也許沒有得到自己所追尋的,但在這個過程中,凱旋的是一種情感的愉悅,留給我們的是一筆精神財富,這也正是《詩經(jīng)》的天價所在。
其次,在于詩體主人公所追尋對象之美?!八^伊人”年庚或芳齡幾何,何許人也,是男是女,是燕瘦還是環(huán)肥,他(她)站在水邊,是在等待日出,還是聞雞起舞來見自己的心上人,統(tǒng)統(tǒng)未明,給讀者無盡的遐想。還有那“伊人”的行蹤飄忽不定,忽在河水邊,忽在河下游,又忽在水中央,又忽在水草邊,來去縹緲,撲朔迷離,使追尋的整個過程虛幻朦朧,有一種“云深不知處”的朦朧美。
細(xì)讀,流連忘返的是《蒹葭》意境美
《蒹葭》共三節(jié),每節(jié)開啟句分別為“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蒼蒼,白露未晞”,“蒹葭蒼蒼,白露未已”,開篇就用蒹葭起興,展現(xiàn)一幅水域秋色圖:深秋清晨,清水浩淼,蘆蕩蒼青,露水晶瑩似霜。這幅畫面之中,凸顯冷色調(diào),秋的寥廓又佐之微微冷清的氛圍,這對執(zhí)著追求卻可望而不可即的行為效益、對詩體主人公無疾而終的心理都起到一個渲染和烘托的作用,有了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之美。
不僅如此,意境之美還包括由“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河水、主人公“溯洄從之”又“溯游從之”的行為這三個意象元素所創(chuàng)造出意境的典型性。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與其以河水相隔,他(她)不顧道路崎嶇遙遠(yuǎn),矢志不渝地苦苦追尋,與“伊人”忽近忽遠(yuǎn),就是不得,但總被“伊人”牽引,心中一直有夢。這種情境多么親切、多么熟悉,不舍追求的我們和所欣賞的詩體主人公就如同莊周與舞蝶,墜入王國維先生的“無我之境”。這種能激起我們欣賞者共鳴的意境豈不是最美的典型意境?
品讀,含蘊深厚的是《蒹葭》的主題美
有人把文學(xué)作品分為兩類:一種是偉大的作品,另一種是美的作品。前者往往更多的附著上時代的色彩,而美的作品總能超越時代,與日月齊光、與星河同壽、與時間賽跑?!遁筝纭肪褪敲赖淖髌罚?/p>
關(guān)于《蒹葭》的內(nèi)容主題,歷來眾說紛紜,有諷刺說,有隱喻說,更多認(rèn)定愛情說。其實,《蒹葭》的主題不限這些。美的作品總有包容性和多元性。《蒹葭》中的“伊人”形象的朦朧性,就成就“伊人”形象的象征性?!八弊韪袅恕耙寥恕焙妥穼ふ?,使其與“伊人”總有空間的錯落感,這樣水的意義就遠(yuǎn)遠(yuǎn)超越了“水”的本身,而成為同質(zhì)異構(gòu)事物的代表。因此,不舍心中夢想,面對艱難險阻敢于追求、不懈追求的所有主體,都能在《蒹葭》中暢飲心靈雞湯,觸摸溫暖。
《蒹葭》的“秀”色可餐,咀嚼涵詠,大快朵頤;《蒹葭》是一首亙古不絕的歌謠,撥動心靈的琴弦,余音裊裊……
(作者單位 西安行知中學(xué))